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深刻领会建设教育强国意义目标全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5 13:53: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 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坚持教育 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等教育 方针做出深刻阐释,强调以人民为中 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 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做出全面 部署并指明了前进方向。
\

  一、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做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 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 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 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再次 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部署和要 求,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 领会报告内涵和其中的精神意义。

  (一)党和国家对高质量教育、 高质量人才高度重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 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 远发展的大计。我党高度重视人才 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基于当前形势 制定和实施了人才管理的相关方针政 策,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和聚 集人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 国在人才领域还存在拔尖创新人才不 足、自主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待提高等 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越来越接近实现的今天,我们对 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急迫。因此,党的 二十大报告明确深入地指出了教育、 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体现了教育、 科技、人才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 们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 强,则国家强,只有进一步加快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有基础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 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 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将多 措并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进一步抓紧教育体系建设,满足 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迫切需要,在 不断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 中,构建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逐步建设好现代化教育强国,满 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高质量人才,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出更多专业 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供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三是需 要用教育培养出自己的科技人才,实 现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

  (三)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贯 穿新发展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毋庸置疑, 过去的十年里,不论是教育领域、科 技领域还是人才培养领域,都是我国 进步最大、走得最稳健的十年,为教 育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但目前,在我们教育发展 和科技创新道路上还有一些亟待解决 的难题,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围绕完善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 方面,提出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 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 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等具体要求, 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科技、 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建立了大教 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为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

  二、全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使命任务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 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出努 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做到“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如何为加快教育 强国建设做出贡献?这是每一个教育 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我国教 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为基层教育工作 者指明努力方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 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 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 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如教学 相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以生为本等。科学教育理念并非特指某 一种教育方法,而是集百家之所长,既 继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同时又借鉴 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融合,探索创 新。因此,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秉承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才 能、潜力和特长,注重以学生为本位的 教学,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 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如个别辅导和兴趣 小组,培养真正在特定领域表现突出的 学生。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教育“不 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 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 师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我国教育实 际、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结合起 来,着眼于受教育者的自由且全面的发 展,发展教育、提升科技、培养人才, 为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二)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 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 程上,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我们 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 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 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 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谋划 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是开展教育教 学工作过程中要绝对把握的政治方向。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德育工作是 重中之重,尤其是青少年,开展教育 活动, 首先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从他们当前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入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环节 等中,铸魂育人,将育人“小课堂” 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教育要 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思想之间的禁 锢,要把课本内外的知识相融合、校 内外的资源相整合, 把社会当作课堂, 把世界当作教科书,把所有能对孩子 增长学识有益的人当作老师。通过这 种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 和针对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推动落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教育的现状已经逐步从“有 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抓 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 现代化,不只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科 技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具有高素质的 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目标也不仅仅是 培养出科技创新高端人才,而且要提 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新时代新需 求,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不 断迈进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 教育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 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 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包含教育体 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调 整, 需要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 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在此 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直观的体现, 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教育改革 等形式,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生命。在 课程设置上,在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的 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以开设特色课 程,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思考、 创新和实践的时间;在教学方法上, 继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鼓励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对话 式学习、辩论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增进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提高课堂学 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养成 科学的学习方式。

  (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 发展提出的部署要求,也是学校应有 的使命担当。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 养,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教育质量水平、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后备人才至关重 要。在教育专业学习方面,各级各类 教育组织要持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专业 发展及培训工作,同时发挥名师、名 校(园)长工作室的示范作用与标杆 效应,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卓越教师 和教育家型教师;在教师事业发展层 面,新时代教育事业应该关注每一位 教师,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治理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构符合时 代发展需求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每位 教师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做拥有健康心智、端正品行、科学素 养、艺术品位的新时代教师。
\

  (五)筑牢师德师风底线

  师德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基 础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们树立先锋榜样,引导好每一个 学生。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更要培 养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 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他们扣好“人生 的第一粒扣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 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 斗的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 公平公正的教育,学校方面首先要注重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师德师风 底线。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教师不偏不 倚的精神和原则,使其尽可能地关注到 班里的每一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等 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跟踪他们的思 想动态和成长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健康 成长成才。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534.html
本文标签: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