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实践教育更加深化、环境熏陶更加系统、内外合力更加凝聚、机制创新更加全面等发展态势。基于此, 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经验, 高校要从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业课程模块、健全创业教育机构、改善创业教育条件、深化创业教育评价等五个方面, 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 能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入、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源于西方国家, 着重培养开创型人才。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高校担负着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神圣使命。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实践教育更加深化、环境熏陶更加系统、内外合力更加凝聚、机制创新更加全面等发展态势。一是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在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创业教育与学术性、职业性议题并列为三本“教育护照”, 高等教育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承担新的使命并做出新的尝试。当前, 国家层面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接下来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予以认真落实。[1]二是实践教育更加深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更加融合发展, 与产业对接、与就业相连、与岗位衔接、与企业合作更加紧密, 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实践中不断深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三是环境熏陶更加系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探索到推进阶段, 形成了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良好局面, 营造了全社会合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2]四是内外合力更加凝聚。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中, 开展主体、参与高校、实施规模越发多元多样, 并形成校内外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良好格局, 且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3]五是机制创新更加全面。我国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模式, 并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高校立足实际情况、把握发展态势、借鉴国外经验, 进行全方位、深入性探索。
(一) 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高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传承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灌输式教学等根深蒂固, 未能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时代思考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反哺”“个性辅导”等特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不统一、重视度参差不齐、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应付、变调、滞后等问题, 甚至缺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块、保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更有甚者, 我国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看成是“企业家、创业者速成教育”, 认为创业教育只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权宜之计, 或者创业教育只针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 这种功利性、精英化、片面化的认识弱化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此外, 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创业想法与行为不够支持和理解, 大部分学生害怕承担风险、害怕尝试创业。[4]
(二) 课程设置较为传统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范围狭窄、内容陈旧, 以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 容易停留在学科知识的灌输上, 表现为课程综合化、国际化、实践化、多元化程度不高, 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课程也较为单一、缺乏新意、实效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学科壁垒、课程依附、内容重复、交融不足等困境, 科学与人文、专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低, 课程设置较为零散、随意, 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针对性、层次性、递进性, 特别是创业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专业课程相脱节, 创业教育课程未能贯穿大学生涯且覆盖面低, 或者各年级之间学习内容重复率高、衔接性差。同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与国际接轨较少, 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国际文化等课程欠缺, 难以让大学生及时掌握国际谈判合作所需的经济规则、语言交流、文化交际等知识与能力。此外,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较为单一, 选课制度不够灵活多样, 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经常受阻, 双学位、第二专业、主辅修等制度亟待健全, 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教育。受其影响, 大学生思维模式固化、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偏弱, 由此降低了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三) 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具体而言,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等工作人员兼任, 创业教育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匮乏, 且普遍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 容易“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成效大打折扣。同时, 部分高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讲座,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5]除此之外, 我国高校对创业校友资源的挖掘、利用也不够, 未能建立“一对一”“帮扶带”的合作机制, 没有用好校友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创业资源, 甚至缺乏“创业校友师资库”“创业校友智囊团”等兼职师资队伍或导师团队。
(四) 教学方法偏于单一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依旧采取“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社会调查、项目研究、技术攻关等教学方式用得很少, 小班教学、慕课教学、移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更是少之又少或毫无涉足, 甚至无法提供模拟创业的空间与平台。应该看到,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专业为重点、以行业为目标, 显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滞后、学生参与不足、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 这些弊端深刻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与实效。除此之外, 我国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创业知识竞赛等实践类活动,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6]
(五) 支持保障机制乏力
总体而言,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还不健全, 创业环境与氛围还不够优化和浓厚。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机构, 但这些机构往往合署办公或各自为政, 容易出现权职缺失、管理真空、秩序混乱、推诿扯皮等现象,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三不管地带”。同时, 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深入, 我国创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 大学生创业公司也越来越多, 但贷款、税收、房租等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地。此外, 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创业、创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 表现为大学生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项目支持极少乃至缺乏, 初创资金短缺、银行贷款较难等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启示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 值得新时代我国高校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借鉴。
(一) 目标导向特色化
美国高校树立战略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践行“为了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目标, 强调个人奋斗、冒险挑战、机会均等理念,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美国社会创业教育思想及其文化较为浓厚, 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较好。具体而言, 美国创业教育覆盖大部分高校, 面向全体大学生, 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如, 美国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 分别倡导以创业精神为主的“强化意识”教育、以创业知识为主的“系统思考”教育、以实际管理为主的“注重经验”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目标导向独具特色、成效显著。
(二) 课程设置系统化
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 包括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等课程模块。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评价一应俱全,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较完善、系统。如, 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20多门创业学科课程, 这些课程面向所有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放。除此之外, 丹麦、德国、英国等高校既提供商业学科领域创业教育, 又提供非商业学科领域创业教育, 还设立创业教育学院 (机构) , 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层次创业教育。
(三) 师资队伍多元化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既有专业教师, 也有企业家、创业者, 且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结合紧密。同时, 美国高校经常聘请具备丰富创业经验、拥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创业者、实业家担任兼职教师, 且兼职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日本高校建立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制度, 培养具有优秀创业家资质和创业经历的“双师”, 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印度的创业教育师资由学校教师和访问学者组成, 他们分别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四) 教学方法多样化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商业计划大赛、案例研究、创业家讲座、创业模拟、沟通技巧培训、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外部合作、创业师资课程、创业项目研究、科学技术攻关等。如, 美国密歇根大学构建了包括100多种课程、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和创业竞赛在内的创业教育体系, 形成了拥抱风险、承担风险的校园文化氛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设置了企业孵化器, 德国成立“模拟公司”,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五) 支持体系全面化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之处, 还体现在强大、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美国现有150个左右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创业研究会、智囊团, 如,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成立创业管理研究中心, 建成了集教学、科研、服务、评价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机构;韩国高校、政府、社会联合成立“创业支援中心”“创业同友会”“创业协会”, 为大学生创业及其创业教育提供“一条龙”服务;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依托企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帮助;葡萄牙的佩德罗努内斯学院孵化器、科英布拉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课程辅导和商业计划竞赛;英国政府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和科学创业中心, 全面负责英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成果转化。
四、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应当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态势, 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 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 健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一) 更新创业教育理念
更新创业教育理念, 主要包括目标管理理念、知识先导理念、实践为本理念、科学孵化理念。一是目标管理理念。高校应当站在学校快速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高度, 坚持综合性、时代性、开放性、主体性、实践性等原则,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由此构建完整的教学计划、实践模块、支持体系。要确立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培育创业品质、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乐观耐挫、正直诚信、自立自强、责任担当等创业素养。二是知识先导理念。
高校应当引领大学生认清现有知识与所需知识的差距, 通过课堂讲授、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方式, 传播、灌输知识先导理念, 不断促进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创新与应用。同时, 要摒弃创业教育是培养“就业型人才”的错误理念, 树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定位, 坚持以创业系统知识代替传统就业指导模块。三是实践为本理念。高校要组织开展“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 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经验积累、市场经济洗礼、企业艰辛感悟等经历, 由此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进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品质、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四是科学孵化理念。高校应当建立开放式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开发教师或学生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化、产业化, 并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完善创业课程模块
创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一是理论课程模块。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属于全校性、跨学科课程, 关系到大学生的写作、分析、判断、研究、道德、国际等能力与意识, 有助于大学生今后进行专业学习、网络学习和终身学习。专业课程注重全面性与平衡性、交叉性与融合性, 主要传授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 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 应当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方式, 防止出现传统灌输模式, 提升理论课程教学成效。二是实践课程模块。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活动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方面, 通过大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 让大学生深入职场、走进社会。社会实践方面,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社会实践、岗位社会实践、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 深化对职业素养、就业岗位、创业素质的认知理解。在此过程中, 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需的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区, 为大学生创业及其创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健全创业教育机构
健全创业教育机构, 主要包括教育领导机构、创业研究机构、教学管理机构、基金管理机构。一是教育领导机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应当由高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二级单位相应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机构, 甚至建立特色党总支、党支部,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领导,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等情况。二是创业研究机构。我国高校应当建立创业教育研究院、创业教育中心等研究机构, 规划、指导、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系统深入探究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由此立足实际、借鉴经验, 从而进行本土化探索实践。三是教学管理机构。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的课程模块、教学活动, 需要相关机构对其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监管。我国高校应当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通过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四是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创投机制、设立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支持保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通过企业募捐、政府申请、项目众筹等方式筹措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向企业、社会推广大学生创业项目, 实现创业成果转化与市场收益。
(四) 改善创业教育条件
创业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创业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支持系统。一是创业师资队伍。高校应通过引育方式, 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培训基地和行业企业进行访学研修, 加入创业团队或配备创业导师进行结对帮扶, 切实提升教师的创业实践水平;引进行业企业人员, 通过专题讲座、担任导师、项目指导、实习实训等方式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 推进大学城、高教园区创业教育师资共建共享。二是创业实践基地。我国高校要协同校内外力量, 有序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