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研究生思政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导师既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还应甘为人梯, 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全程育人。作为导师,一定要注意研究方向的把控和科学问题的凝炼。只有 这样,学生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金光大道上,插上翱翔的翅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处理好“管好”和“放手” 的辩证关系,还要以思政教育进行引导,塑造学生集体的概念和协作的精神,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小我”和“大我”,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关键词:思政教育;全程育人;创新;道德
本文引用格式: 李玉琴,王学德,李益文, 等 . 思政引领下全程育人培育模式的思考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54-57.
Thinking on the whole-process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LI Yuqin,WAnG Xuede,LI Yiwen,WEI Xiaol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Plasma Dynamics Laboratory,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ideal resul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tutors should not only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try their best to care for students, serve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and carry out the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s a tutor,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grasp of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condensation of scientific problem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tudents fly on the golden roa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tutors should not only deal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ing well” and “letting go”, but also guide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ape the collective concept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let students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ll ego” and “big ego”,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Key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whole-process education;innovation; morality
一 引言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的春风也已吹向各个角落。在新时代的教育道路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工作的宏伟图卷上,绘出更美的科研成果,培育出更多“有本领、求创新、有品德” 的研究生,是每一个研究生导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师生双向交互的工作。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导师不仅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还要培养有家国情怀、为社会奉献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传授,更要关注于所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研究生思想政治修养培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思想政治修养过关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研究生导师往往和自己的学生朝夕相处,学生也往往对自己的导师较为尊重,因此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具有先天的教育优势。
研究生思政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着力于导师自身的提高和努力,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现就本人的一些思考,探讨如下:
二 与时俱进,加强内功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导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内功建设(见图 1)。这些修养和内功既包括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也包括道德修养的与时俱进。
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潜心治学,紧盯国内外科研发展最前沿,了解科学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 言能及义, 向学生分享自己思考的智慧 [1]。如果导师自身懈怠,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问题的探索上,那么自身的科学视角和科研视野都会受限; 在指导学生时,可能就会掉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出现辞不达意的窘境。这些行为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发展。
树己才能树人。导师,特别是我们年青的导师更要注意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导师自己勤勤恳恳, 整天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对自己的学生而言,其实就是最好的鞭策;导师自己笔耕不辍,辛勤写作, 发表成果,就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了前进的榜样。教师自己爱国敬业、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相反,如果导师自己作风懒散、不够努力,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就会只过耳,不过心。
图 1 思政引领下全程育人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三 甘为人梯,当好孺子牛
导师在育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的全面提高,导师应通过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在科研上服务学生、在专业上引导学生, 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引领下的全程育人(见图 1)。
导师自己要甘为人梯,要关心学生。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思想正处于活跃期,学生的生活也处于一个相对丰富期。有些学生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 也可能面临恋爱的困惑;有些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家庭的问题。因此,作为导师, 即使是一名新晋的年青导师,也要力所能及地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一场温馨的交流,一个和煦的眼神, 一个正面的鼓励,一道赞许的目光都会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心,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
甘为人梯,还要服务学生。研究生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科研冲劲和动力。导师就要做好服务, 为学生的冲劲和动力保驾护航。统筹安排科研资金, 务必确保仪器试剂等基础研究条件的有效供给,保证科研的物质基础。即使经费紧张,有条件时也要尽量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
甘为人梯,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社会已发展到信息时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众多的信息流。导师一定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通过合适的手段,给与学生正确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成长。课堂是教师工作的阵地,导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智慧、分享知识,更要守住主阵地,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学生的思想修养。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还应挖掘知识背后的精彩,可讲述科学家如何孜孜以求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故事,也可讲授科学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奉献精神,更应该讲述科学家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通过立体饱满的授课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背后的情感和温度,实现立体育人的目的。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常见的学术活动。此时,导师除过对学术前沿进行启发式点评外,更要对与会专家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进行赞扬,通过情景导入和情感带入,让学生在享受学术盛宴的同时,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洗礼。
作为导师,我们既要练就为学生拨云见日的智慧,还要铸就甘为人梯的服务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培养目标。
四 科研之要,首在创新
(一) 科学问题的凝炼是科研创新的首要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问题的凝练和提出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凝练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是研究工作中基础性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提出了一个好的科学问题,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凝炼好的科学问题,既要明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科研热点,还要了解国家和社会当下的发展需求。大致明确方向后,还要结合自己课题组的研究基础,承前继后地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 展开行之有效地研究。大的科学问题提出后,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研究背景划分为几个小的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这样的划分,才能体现出团队协作的战斗力。
科学问题的凝炼应属于战略的层级,而不是战术的问题。因为一个科学问题,往往会让科研团队投入几年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导师一定要注意研究方向的把控和科学问题的凝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金光大道上,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抓住创新的主线,科研工作才算是有的放矢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让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老师,要经常给学生开组会,让大家畅谈对最近所阅读文献和手头科研工作的看法,通过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开拓思维, 碰出创新的火花 [3]。需要强调的是,组会就其形式而言,也属于科学思想交流会。为了能在思想交流会上盛开科学创新之花,导师应该塑造严肃中不失活泼的会议氛围,引导学生在理性思维指引下的畅所欲言,允许学生在科学思维支撑下的天马行空,力争让日常的组会变得常开常新, 引领课题组成员往前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一步激发思维的活跃度。“请进来”,就是尽可能地请相关领域的导师来课题组作报告,让课题组成员特别是新进学生汲取更多的养分,以引起创新的共振;“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自己研究的小天地,积极参加高水平、研究领域相关学术会议,听听专家和学者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思路,向他人学习,向应用一线深入,以避免坐井观天的狭隘思维。特别地,作为导师, 将更多地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当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或科学假设不切实际时,既要讲清道理,也不能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思路,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学生的误区,将研究不断推进,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到研究中,加深对学习领域的认识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五 高屋建瓴,全程把握
研究生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导师必须对学生的整个研究进度把控在胸,在每个时间节点提前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努力保证所招收学生既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其中,导师重点要把控如下几个点:开题论证关、难点突破关、文章发表关。开题的好坏影响到未来几年科研工作所取得成果。在开题论证阶段,导师应该投入较为充沛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规划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及路线,导师既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和研究进展,还要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 找到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研究的过程基本上没有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在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导师一定要随时关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和学生一起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生在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导师也应投入一定的精力,在数据的处理、讨论的深度以及文章的润色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尽可能让学生掌握高水准论文的范式,并尽可能地让学生的第一篇论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尽量做到“抓大”而“放小”。对于研究生研究的科学问题一定要紧抓不放, 把控方向,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出更为有意义的工作。至于研究工作中的小问题或是小困惑,如无必要,则可放手,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正确处理好“管好”和“放手”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再上台阶。

六 育人之道,德育在先
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是具体的,应体现在研究生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目的,绝不限于科学思维的提高和学生的顺利毕业, 学生的德育也是导师应该抓紧抓好的问题 [4]。没有道德的严格支撑,任何个人或工作都有可能滑向危险的边缘。
研究生期间的德育并不限于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在一个研究团队中,学生更应该有集体的概念和协作的精神。一个研究方向的不断深入拓展,往往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同时深入开展工作, 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作为一个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每个人的不同想法对其他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所以大家的研究工作,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而是责任明确、整体推进的合作战略。
因此,在科研的日常工作中,既要耕好自己的地, 还要互助协作,干好集体的事;既要瞄准自己的事, 还要想好课题组整体的事,正确处理好“小我”和“大我”,“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5-7]。同时,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简单介绍一些身边和为国家科学进步不断努力攻克科研难题的科学家的事迹,学生一定要向诸如“两弹一星”、钟南山院士等爱国科学家学习,踏踏实实做些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为国争光,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能“脑中有创新,心中有国家”。
七 结束语
研究生的全程培育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是“高楼”的基础。在夯实思政修养的基础上,再着眼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奉献精神且综合能力较高的优秀研究生 [8-10]。在研究生的全程培育过程中,导师自己要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学科前沿,才更容易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教育效果 [11]。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既要抓住开题论证关、难点突破关、文章发表关等关键节点,促进学生加速成长,更要抓住合适契机进行“思政修养”和“专业修养”的双提高,保证人才培养中“德育”和“智育”均能取得实效。
教育工作需要智慧的支撑,教育工作更需要真诚的付出 [12-13]。在育人岁月中,每一位导师都应不忘初心,努力用智慧和付出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出更多勇于创新的优秀学生,浇灌出更美的教育硕果!
参考文献
[1]高建平 . 德育教育低效性分析与高校德育教学改革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04(3):80-81.
[2]陈劲 , 阳银娟 .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J]. 科学学研究 , 2012(2):161-164.
[3]王焰新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15(4):15.
[4]叶继红 . 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与高校德育教育——以苏州大学调查为例 [J]. 科学学研究 , 2006(2):178-183.
[5]黄东升 , 韦顺国 . 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资源整合路径探究 [J]. 教育评论 , 2020(7):41-44.
[6]李金平 . 新时代视域下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四维探析[J]. 四川戏剧 , 2020(4):167-169.
[7]包水梅 , 杨玲 .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标准探析—— 基于高校研究生导师任职标准和岗位职责的政策文本分析 [J]. 现代教育管理 , 2020(2):85-93.
[8]张芳玲 , 赵晓红 .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基于素质提升的视角 [J]. 教育探索 , 2020 (2):65-68.
[9]肖龙 . " 好导师 " 的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基于江苏省 " 十佳导师 " 候选人事迹的文本分析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9 (4):25-30.
[10]项波 , 李建润 . 规模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J]. 教育探索 , 2020 (1):63-68.
[11]潘宛莹 , 张澍军 . 新时代研究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9 (5):113-116.
[12]刘晓喆 .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何以“全面落实”[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9 (6):6-12.
[13]赵琳琳 . 师徒式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J]. 教育与考试 , 2012(4):83-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