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为了解决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考研考博率低、科研兴趣不浓厚、自身发展受限等问题,师范类高等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意识的引导、能力的提高,从学生被动提升自己调整为学生自愿发展自我。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以及专业教育,改善科研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促进校企合作,增强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科研水平。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科研能力;产学研
本文引用格式: 盛连超 , 张嘉鹭 . 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建议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33-35,48.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SHENG Lianchao, ZHANG Jialu(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rate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weak inter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imited self-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a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ment of ability, and adjust from students’ passive self-promotion to students’ voluntary self-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we should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promot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norm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一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及新工科专业的兴起,为了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端人才,很多师范类高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工科专业在师范类高校中并不占优势 [1], 由于师范类高校本身具有偏文科轻工科的特点,同时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识等方面从潜意识中存在着特殊性,从而导致师范类高校整体工科专业学生学风受到影响, 因此真正要把师范类高校中工科专业的学生推向社会或者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校的校级责任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责任部门重视工科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学习,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动手实践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3]、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目前师范类高校中工科专业真正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推动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以及改善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 生源质量欠佳、科研兴趣不够
在多数人心中,师范类高校是培养师资人才的地方,比如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普适性教育,所以很多学生报考师范类高校时,很少选择报考工科专业 [4-5],比如机械、电气等专业,这就导致工科专业招收人数不足, 并且招收的工科专业考生很大一部分不是第一志愿录取,进入高校后学生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学习的专业,导致进入工科专业后,学习兴趣不强烈、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氛围不浓厚,本身学习已经很吃力,科研能力就更薄弱,所以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相应弱化,这样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使得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科研水平得不到发展。工科专业优质生源不足,直接导致师范类工科专业的科研发展滞后、对工科专业整体科研氛围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6]。
(二) 学风建设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健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综合性极强的战略工程,它涉及的因素较多,从专业老师到辅导员,从学校到学院,从社会到家庭等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是保证学生个人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从而使得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重,缺乏独立锻炼的意识,同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渴望成功但又不愿付出,作为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学生除了自身条件的限制,进入师范类高校更是自卑,认为师范类的工科专业得不到好的发展,进而放纵了自我。学生纪律松懈,自我要求低,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认识不积极,浮躁心理严重,考试作弊时有发生,影响了周边的同学,导致学习风气很差。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闻不问,纵容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表面上对于学风建设积极配合,实质上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督体制不健全,同样对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生活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 办学模式不合理、培养方案不科学
随着新工科的发展,很多师范类高校为了响应新工科专业的大背景,纷纷成立了工科专业,由于师范类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成立工科专业时,无论是在办学思路、培养方案制定还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仍然借鉴了传统师范类专业的模式,并未根据工科专业在师范类高校中的特色位置探索出适合师范类工科专业发展的相应模式和经验进行办学。师范类高校长时间发展后, 师范类专业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已深深烙在了学校学院、任课教师、辅助教学人员的心中,对于工科专业的办学理念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工作仍然按照师范专业的目标进行,就导致了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在设置具体的培养计划时, 对学生要求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不够明确,不够清晰。培养模式很大一部分是照搬文科专业,没有根据师范类高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去修正,没有探索出适合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的安排和培养目标的建立过程中仍然照搬照套, 没有推陈出新,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混乱,培养与发展受限 [7]。
(四) 科研条件不足、团队建设困难
师范类高校最初的定位还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水平师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师范类高校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单一的师资人才,更多的是培育出一批综合性、全能型人才,从单一的教书育人到全面的实践实战 [8-9]。但现有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不像文科类专业,要想发展工科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资金、平台、设备、场所等等,大部分师范类工科专业起步较晚, 因此在这些方面也只是初步建设,这些条件的薄弱、资源的匮乏直接限制了工科专业新进博士教师的科研发展,团队的建设需要很多条件支持、师范类院校本身在工科专业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础条件简陋、资金又得不到保障,高水平科学研究团队就很难形成,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相应的减少,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进而科研成果不突出、申请科研项目受限制,使得师范类工科专业科研能力受限严重,发展寸步难行。
(五) 科研能力薄弱、缺少拔尖人才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师范类高校本身的定位,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通常起步较晚,功底要薄弱一些,科研氛围不浓厚,科研水平不高,再加上科研条件的限制, 工科专业类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保护知识产权、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新进入高校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在师范类高校的发展起不到作用,久而久之,大家对科学研究意识逐渐淡薄、能力逐步下降, 引进拔尖人才困难,进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往往没有专门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及机制,通常借助文科类专业的相关政策,不合适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工科专业教师、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懈怠,这很大程度上也对师资队伍及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 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引导
学校领导层尤其是工科专业二级学院领导要认清学院发展的现状,明确工科专业科学研究在学校中的整体布局及定位,建立健全适合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科研引导政策,加强工科专业的宣传力度,整理宣传师范类工科专业典型案例,比如工科专业的考研考博数据,典型的考博人物等等,引导考生积极报考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改变考生对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认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有研究意义的前沿课题开展研究,避免导师“一言堂”,制定科学合理科学研究任务制度和奖励政策,聚焦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探索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特色研究领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部门的科研合作,实现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前瞻性探索研究,加快师范类高校的综合性发展。
(二) 加强思想教育、完善思想引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学生对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误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师范类工科专业的发展前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帮扶需要帮助的学生,谈心谈话,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组织优秀的学长学姐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巩固学生专业思想,通过教师座谈、师生见面会等经验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学习方法、就业前景、考研考博动态等。同时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认识,要求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建设纲领,对违规违纪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同样对学习优秀以及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彰,让学生从个人思想上有所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改变自身的科研素质。
(三) 加强专业教育,修正培养方案
对于师范类工科专业学生,对本转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会让学生更愿意去踏踏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会更投入、更迅速、更全面。通过专业教育的进行,让同学们对本专业认识更充分,理解得更深入,自信心也更强烈。当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更好地为学好专业知识奠定扎实基础。在专业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切入:首先是入学教育,在学生刚入学时, 学校学院应组织专业人员、优秀学生团队,对相关专业进行介绍、分析、讲解,让学生、家长更好地理解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就业前景、深造远景等全方面知识,优秀学生团队可以以巡回宣讲的方式进行个人典型案例宣讲,让新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美好憧憬,激发出新生的强烈优秀欲望。
另一方面可以修改制定适合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方案时,要充分解读国家文件,充分调研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现状, 不仅要符合国家政策,而且要符合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特色,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当然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不要盲目地夸夸其谈,要有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根据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地开展课程体系优化,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 改善科研条件、提高学生参与度
科研条件的改善,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应加大工科专业的财政投入,加强校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市厅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研究中心, 为优秀人才提供有利的科研条件;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应加大横向项目的申请力度,做好成果转化。完善实验设备、实验场所、实验平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由于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的限制性条件很多,这对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师、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当然要克服这些困难,充分利用起学校、学院以及教师自身周边的科研资源,加强与工科院校的科研合作,与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获取一些地方性政府扶持项目资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脱钩的问题。
(五) 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培训
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引领和指导作用,培育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和优秀的继承人,形成结构合理、适用于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团队,提高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来校为工科专业教师进行知识扩展,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前辈经验,推动师范类高校工科专业科学能力的良性发展。鼓励工科专业的青年才俊出国深造、国内高校访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进一步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进步,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产学研工作,真正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技术,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改变科研与实际衔接不良的问题,多与企业联合,攻克技术难题, 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均获得良好的成绩。连续 2 年参加全国高校微课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优秀的成绩。以先进教师为榜样,通过每年的青年基本功竞赛、实训授课竞赛,小讲课竞赛等多项活动内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聘请获奖选手赛前做培训,真正做到以赛促进,提高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8]。
三 结束语
中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理念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为特点;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继承大师传统与创新探索紧密结合的形式;在具体形式上,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 逐步提升学生中医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学生形成中医特色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讲传承, 读经典,强能力,重临床” 的核心培养理念,探索培养“真中医”的育人方法, 构建具有传承特色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传承型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敏 , 许能贵 , 林培政 , 等 .“重经典、强临床”理念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5,17(02):8-11.
[2]任健 , 武继彪 , 王世军 , 等 . 以思维促能力 , 以传承促发展——中医人才传承培养体系的探索与践行 [J]. 中医药导报 ,2019,25(02):136-138+141.
[3]韩珊珊 . 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4:6-7.
[4]韩珊珊 . 中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7(56):122-124.
[5]韩珊珊 . 浅析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2)14:239-241.
[6]韩珊珊 . 浅谈中医院校管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12(36):324.
[7]韩珊珊 . 提高医学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探究 [J]. 世界最新医学 ,2019,19(91):226-227.
[8]韩珊珊 .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与创新 [J]. 智慧健康 ,2019,12(34):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