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17:5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新型制造企业对专业工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导向,分析了大学课堂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创新式双语课堂建构模式, 包括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建设开放式学习平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同时,规划了师资优化策略,即“外引”海归人才和“内培”国内师资、教学考核奖励以及校企联合制度(邀请外籍专家进入大学课堂);最后构建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综合以上,希望为《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双语教学;现代制造技术;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刘飞 , 柴文静 , 李海林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85-88.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LIU Fei, CHAI Wenjing, LI Hailin(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bilingual course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classroom, based on  the ability and requirement that new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innovative bilingual classroom construction model is discussed, including dynamic adjustment of teaching plan, construction of open learning platform and reform of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eachers is  planned,  that is, to introduce overseas returnees and to train the domestic teachers,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rewards, and the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system (inviting foreign experts into university classrooms). Finally, the bilingual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sum up,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bilingual teaching;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一 引言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教育部积极推动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相互支撑。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实现通过以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为主要形式,推动“互联网 +”制造业新型模式的建设,并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然而,传统制造技术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机械工程类学生难以满足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 国内现代制造业也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高校建设培养工程人才的双语课堂和双语师资的培养机制,是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双语教学为教师通过两种语言(此文专指中文和英文)对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能够在两种语言的穿插、注释和翻译模式下学习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进而了解该专业国际发展动态 [1-2]。同时,双语教学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创新传统机械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开拓工科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为应对新形势下对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部分本科院校已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教学。《现代制造技术》是机械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制造模式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课程授课对象多以大学三年级(大三)学生为主,大三学生经过前期基础英语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其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基本可达到学习双语专业课程的程度, 教学效果可达到预期目标。

二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堂建构模式

(一)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动态调整双语课堂教学方式
(1)组织学生双语初始教学测试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的顺利推进首先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全真模拟双语教学的方式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可利用现有网络课堂或“云课堂” 资源,自行判断接受双语课堂的初始学习难易程度, 包括研判之前自身对《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通过预习《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材所大致了解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师则通过结合学生的自行判断结果、自身意愿和大学英语及四、六级成绩等综合情况加以分班。基于不同英语水平和专业课掌握程度,制定实施双语教学阶段性策略。

(2)明确教辅教材,编制课堂计划
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到目前双语教材的编制并不成熟,教师对《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教材的编制,应突破传统教材固定的编排内容和呈现方式, 以专业核心知识为主线,把握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自主开发或译制双语教学需使用的教参和教辅等资料,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其英语综合实力,包括听、说、读、写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将学生的参考资料、随堂讲义以及课堂用语等进行综合统筹,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根据分班等级,制定不同的课堂计划,包括中文英文在课堂上使用的比例和 PPt 教学课件中的中英互译专业名词、句子数量等,随着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和对中英课程兴趣的增加,依托课时进程,逐渐变为统一的教学方式和使用相同的教学课件,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所有学生获得相等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效果。

(3)开展课后辅导,跟踪教学效果
作为任课教师,课前需精心准备、细心谋划教学大纲,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课后还需组织学生对课上重要知识点如 3D 打印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回顾与梳理,以及进行下一堂课的相关知识点预习。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学习完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编写双语教学版的《现代制造技术习题集》,其中,会对英文题目的相关术语进行中文注释的补充。这样可以及时总结和反思学生课堂中出现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听课效果以及其英语能力动态调整双语教学策略,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寻找最适合的形式进行双语教学, 实现高效学习的课堂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并提升教学质量。

\
 
(4)尊重文化差异,嵌入文化元素
在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中,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势必会引发两种文化的差异、冲突与碰撞, 是教师与学生必须直面的矛盾。尊重文化差异,嵌入文化元素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必经之路。例如,《现代制造技术》从国外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中的技术与理论,背后附着的都是文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理论与技术介绍之前应先对其产生的背景与文化进行介绍,实现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 助推本土的国际化。

( 二) 开放式学习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资源和信息也变得丰富起来,网络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们不再受传统教育常有的种种条件限制,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获取知识与信息。例如《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中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学生只通过老师的言语讲解对其技术内容和应用理解则非常有限,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超精密机床设备的加工过程及技术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的现场氛围,即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此外,通过建立课程网站、提供双语教学课件及教学录像、共享优秀教师自编专业英语等图书资料,完善《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可在网络平台学习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工艺、高度自动化技术以及企业管理技术等知识,通过在 tED、《开讲啦》等视频平台观看企业管理嘉宾的演讲,获取更为生动的企业管理知识,在课本基础上广泛涉猎,突破课程和知识的局限性,实现 1+1>2 的知识获取效果。因此,网络教育资源是《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优质课程知识的最佳获取途径之一。

(三)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考核形式是促进教学质量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3]。例如,《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考核形式建议如图 1 所示, 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个人出勤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中英文双语讨论),占比总成绩的 15%;期中成绩为专题讨论成绩,教师指定某一前沿技术,各小组分头进行企业调研,通过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答辩 PPt(含中英文),各小组代表进行双语阐述,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情况综合评估后给出小组成员最终成绩,期中成绩占比总成绩的 40%;期末考试占比总成绩的 45%。

\
 
创新后的总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双语能力,而不像传统试卷考核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记忆,重点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增加学生与企业的对接机会,在一门课上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战参与感和社会竞争力。

三 师资优化策略

(一) 教师业务素质提升
双语教学的教师身兼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国际视野拓展之重任, 因此对于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要求甚高 [4]。双语素质是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优秀的英语能力,才能消化英语教材以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外方课程、外方教材、外方师资等可见资源,保证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要用最新的教学思维借助科研成果来优化、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研讨, 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科技前沿和发展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师除了掌握双语能力这一基本素质要求外,还需具备“高精尖”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 加大优秀海归的“外引”和国内师资的“内培” 力度
一方面,加大外引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优秀海归人才的引进力度, 是实现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优秀海归熟悉国外的课程规划和教学体系, 了解国外的办学思想和课程理念,这能更好地理解并引进国外知名教材。其次,优秀海归的双语能力较强, 可以熟练用英文转换国内原创教材或自编优秀教材;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实际上仍为国内原有教师队伍,面对新型的教学形式和要求,应加强国内师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培训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国内外“交流互进” 模式,增加教师接受国内已具有先进水平双语教学经验高校培训的机会,并适时出访国外高校进行语言学习,以提高双语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发展规划, 从而满足双语授课新时期的高要求。

(三) 制定师资培训评估体系及教学奖励措施
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后应当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在检验教师培训结果的同时,还不断规范其所在高校自身的双语师资培训计划和标准。另外,还需建立双语教学质量奖励体系:由于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无论其课前准备、上课过程还是课后作业都比正常教师费时费力,为了调动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当给双语教师一定的奖励, 例如,教师的双语教学经历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单独加分项,以此促进双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四) 设置企业外籍专家进入大学课堂举措
《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5-6]。因此,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及学科领域前沿性等特点 [7]。在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依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挥企业特别是外企资源的作用, 定期聘请企业外籍专家进入大学课堂,给学生讲解当前最符合实际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中即可身临其境感受制造业实战现场。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特点,期末课程实践环节可采取将学生带入企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外籍专家,现场用双语进行现代制造新技术、新工业和新设备的讲解,这能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动力,提高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真正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及培养新一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目标。

四 双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双语课堂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8]。通过构建合理的、全面的、新颖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创设开放、创新、活跃的课堂空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双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9]。

由于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而《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整个评价体系应遵循教师教学发展规律,采用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教学过程各个方面例如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和专家综评;对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网络资源利用情况、作业反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持以评促教,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全面发展。

对双语课程的评价还需建立反馈机制,设计《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向全体修过课程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获取的反馈数据中发现教学质量问题并及时反馈交流,定制阶段性的目标和策略,不断完善《现代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学习目标、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内容,形成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仅仅针对于结果。

五 总结

《现代制造技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新模式是引领培养具备国际化高水平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现代制造技术》双语教学课程所提出的改革和构建合理双语课堂方案、师资优化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及应用最新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与企业的对接机会, 增强自身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任课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和科学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文中予以阐述。最后,在双语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还应总结各高校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国敏 . 高校工科专业过渡式双语教学研究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8):120-121.
[2]刘建明 , 曾聪文 . 工科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J].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28(2):157-159.
[3]朱江淼 , 江捷 .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初探 [J]. 中北大学学报 ,2011,27(2):116-118.
[4]孙超平 , 刘业政,任明伦 . 我国重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措施综述 [J]. 教学研究 ,2008,31(6):514-517.
[5]王吉林 . 技术本科《现代制造技术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4):160-161.
[6]梅向阳 , 王忠树 , 李春俊 , 等 . 现代制造技术在金工实习教学体系中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24):167- 168+173.
[7]李洪涛,刘元林,张增凤 . 应用型人才培养现代加工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5,2(6):36-39.
[8]毛反骄 .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途径探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3(3):42-43.
[9]王鸿丹 . 翻转课堂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7,4(33):126-127,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