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对其开展课程思政,既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意义、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了系统阐述,充分挖掘《遗传学》中蕴含的思政基因,探讨了《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为有效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遗传学;教学体系构建;生命学科
本文引用格式:罗向东,胡蝶,戴亮芳,等《. 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2021,8(40):100-1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tics"
LUO Xiangdong, HU Die, DAI Liangfang, XIE Jiank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 "Genetics" is a core and compulsory course for life scienc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sou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tics a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enes contained in genetics are fully explored,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tics is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ene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life science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工作。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方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先后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既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有效途径。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它与工业、农业、医药、以及能源与环保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有关《遗传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素养、科学精神及家国情怀等启发与指引较少 [3-4]。因此,挖掘、提炼《遗传学》中蕴含的“思政基因”,把新时代《遗传学》人才所需的科学精神、严谨思维、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综合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将《遗传学》建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综合课堂,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遗传学》课程思政目标
《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不会改变其专业课的本质特征,也不会改变其自然科学专业课的思维模式;而是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充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进而体现专业课的知识和文化价值;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位《遗传学》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把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遗传学教学的各个章节,涵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不同维度,具体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规律的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全局观分析、解决问题,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2)通过学习每项遗传学规律发现的曲折历程及经典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原理及典型案例,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4)通过学习各章节有关中国科学家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及其背后党和国家支持的典型案例, 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强烈的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 《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一) 课程思政基因的挖掘
《遗传学》的教学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蕴藏着大量哲学原理,如遗传本质与物质的运动观、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观、遗传与环境的内因外因观、中心法则的普遍联系观、基因突变的量变质变观、遗传规律与实践认识观等 [5]。此外, 在遗传学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经典案例和感人事迹,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思政教育的优秀素材。但目前遗传学的思政教育素材还不成体系, 引入遗传学教材和课堂的经典案例还很缺乏,尤其是富含中国元素的案例很少。因此,广泛收集和挖掘《遗传学》中蕴藏的优异“思政基因”和经典案例是遗传学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遗传学各章节的内容,我们已挖掘与梳理一批与遗传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见表 1),部分思政元素已精心设计成了思政教育专题(包括抗疫案例),将《遗传学》打造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综合课堂。
(二)《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1.以身示范,注重隐形渗透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有目的地以德树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等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践效果,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课程思政实践中, 需要教师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采用隐形式渗透式将各个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各个知识点 [6-7]。
例如在讲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与重新发现过程时,对孟德尔曲折艰辛的经历进行描述,并指出他并未受外界影响放弃自己对遗传规律的探索。教师应赞扬孟德尔刻苦钻研与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极高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讲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让人类远离饥饿的事迹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并从该事迹中使学生学习到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期间还可以穿插和分享教师本人或本校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榜样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理想信念,促使学生敢梦、有梦和追梦。
2.重塑教学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
《遗传学》教学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和复杂难懂的定律,使得很多学生都觉得《遗传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对《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深入地掌握,不断积累《遗传学》课程的思政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或重塑教学体系。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定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知识与各章节思政元素相结合(表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例如,数量性状遗传机理及基因作图非常抽象, 也很难理解。因此,在讲解主效基因、微效基因及环境的关系时,可将主效基因类比成一个团队的领军人才,微效基因是团队的骨干,而团队所处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就好比基因表达的外部环境。另外,在讲述基因定位时,可将其与 GPS 定位作类比。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化排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在学生理解了数量性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成才就像一个数量性状。也就是说,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已无法改变(即个体的基因型已不能改变),但同学们仍旧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提升个人的成就(遗传学上称表型),期间可列举一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例。另外,在本章讲述过程中还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在水稻、玉米和番茄等作物重要数量遗传性状中的研究成果,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专业兴趣及科技创新思想。
3.贴近生活,嵌入思政专题
专题嵌入式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编排案例时要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沿动态和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例如,在讲解细菌和噬菌体遗传时, 可以结合 2020 年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讲述解析新冠病毒的遗传规律及基因序列对科学防控和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同时警醒国际社会必须对生化武器进行限制,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由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生物安全观。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展全国人民统一战线抗疫壮举,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奔赴一线的感人事迹,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介绍连锁遗传相关知识时,可先讲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及其家庭成员患血友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介绍人类染色体的性连锁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再结合达尔文娶了表姐艾玛为妻的例子讨论近亲结婚的危害,教学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同时, 也将实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讲授染色体变异相关内容时,举出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病例,例如唐氏综合征、Patau 综合征及 Turner 综合征等,讲解发病的本质, 认识产前诊断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健康的生育观念,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4.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遗传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同时将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讲解抽象难懂的遗传学知识可能会产生影响。为了使专业知识传授不打折,又能实施课程思政教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也是五大建设“金课”目标之一。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筛选优秀的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课,视频资料,前沿研究和文献综述等,将其推送给学生线上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科研进展,满足求知欲,拓宽眼界。线下教师可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关键性理论和知识点,例证成熟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成就和途径,提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汲取正能量,充分发挥励志作用 [8]。
(三)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国家从意识形态战略高度提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课程思政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 建立一个健全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十分重要。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科学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做到教和学相促进。
改革后的《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进行。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机制将更加注重过程的考核,而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可以将原来 20% 的平时成绩提高到 40-50%, 增设平时和课堂表现分值,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生仅在期末突击复习的现状。教学过程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在云课堂智慧平台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表现, 评价学生平时成绩,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小测、课后作业成绩及讨论表现等。从多维度、多方面、多角度构建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运用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线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本次教学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评价、同行听课、领导评课等方式来考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课程教学质量。
四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课程思政在高等院校《遗传学》中的实施和应用,将遗传学理论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塑造良好人格,增强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还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方法论,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为生物基础教育、生命科学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另外,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 , 2016, 12-09(01).
[2]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3]杜庆章 , 张德强 .“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J]. 中国林业教育 ,2019,37(02):54-57.
[4]陈德富 , 卢大儒 , 张飞雄 , 等 . 中国遗传学教学 40 年发展及展望 [J]. 遗传 ,2018,40(10):916-932.
[5]曾凡一 , 曾溢滔 . 中国遗传学的春天——纪念中国遗传学会成立 40 周年 [J]. 遗传 ,2019,41(01):1-7.
[6]高秀清 , 牛爱军 . 浅议在高校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9):199-200.
[7]顾晓英 . 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06):19-21.
[8]严婷婷, 张蕾, 李余动, 等. 基于微信的“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 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J]. 遗传 ,2018,40(07):601-6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