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发展,移动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深刻影响着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本文以江苏大学继续教育移动教学改革为案例,分析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利用混合式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和移动学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紧密结合, 从而推动继续教育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移动学习;混合式教学;继续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 莫纪平,邵应清,张东萍 . 移动学习对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影响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9-14.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Mobile Learning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Continuing
EducationMO Jiping, SHaO Yingqing, ZHang Dongping(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mobile learning has changed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and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mixed teaching reform.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mobile teaching reform of Jiangsu University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Application’s impact on teaching, and discus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to build a new teaching model,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with mobile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ruly realize online and offline in the process of blended teach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status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thereb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an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blended teach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一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发展。“混合式学习”理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已经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或从事其他生产研究工作。移动技术所具备的随时随地、碎片化、自主性、个性化特征可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以及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和管理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端便捷性、及时性,及时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管理、辅导、答疑、监督、考核、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水平。
基于移动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可以轻松实现知识数据库共享、获得在线支持、进行异步学习、同步学习,并具有内容类型的多样化、建立能够引注意力的互动、提供即时反馈、鼓励与其他在线学员和在线教师进行互动等特点。基于移动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营造理想教学环境,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1]。
江苏大学针对自身继续教育现状、发展要求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继续教育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学习和面向全国 40 多个学习中心的教学教务管理平台,以及与之信息同步适应在线学习的移动学习平台“江大继教 e”。
两个系统互相支撑,信息同步,将移动技术手段应用于高等继续教育。创建了支持教学资源和远程教学教务管理平台,建设了大量题库、课件库、案例库等素材类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了继续教育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出学习资源和应用软件进一步丰富优化, 实现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教务全程动态管理和评价体系。随着“江大继教 e”移动学习 app 的推广应用,继续教育的“导、学、测、评”的混合式教学信息化体系已经完成,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管理平台逐步完善。
本文以江苏大学应用“江大继教 e”移动 aPP 的学习案例做评价和分析,按多个维度来考察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探讨移动学习对“混合式” 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作初步的探讨和简要分析。
本文分别对用户情况分析、地域数据分析、功能使用情况、PC 端使用情况 4 个维度进行效果对比分析。
二 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对教学和学习方式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 +”时代,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贯彻“互联网 +”战略,创造教育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是我们教育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移动学习技术实质上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的综合产物,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互联网服务都在向“云计算”和“移动云计算”靠拢,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基于移动智慧云端的教学应用研究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 移动教学平台的概念界定
简单地来说,云计算是指大规模分布式并行计算,它是采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 IP 网络相连而组成的运算系统以提供运算服务的技术。长期以来运算和存储都是在机器上进行,其性能随着硬件的发展而发展,硬件依赖成为 IT 业发展的依托, 而云计算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它使得 IT 服务设施从硬件依赖转向软件依赖。移动云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平台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中,围绕移动学习服务,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云知识、云网站、云资源、云组件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等关键模型,利用软件架构和 web 互动技术开发的、具有互动探究特色的、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分布式学习系统,是以“整合资源、集中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理念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平台。
(二) 移动云平台在教学应用中的影响分析
1.移动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云计算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运用云计算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甚至是学习环境, 而这一切仅仅只需要一个终端设备来连入因特网, 终端设备可以是台式电脑、手机、Ipad 平板电脑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学习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加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移动学习对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碎片化学习虽然有利于学习者灵活快捷地获取知识,但对知识理论深入系统的学习不利,资源的丰富和开放性也对知识学习的专注度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发挥移动教学的优势而避免不利影响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移动云教学平台对教师的影响分析
使用移动云平台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同时,使用云计算教学推动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改变,对教师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除了要学会日常使用的教学软件工具外,还需要掌握些时下流行的适合云计算教学的软件。
另外,云计算教育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现了教师跨区教学讨论,教师在进行自我知识管理时,也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进行整理和分类 [2]。移动学习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题, 例如学校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如何适应移动云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 [3]。
3.移动云教学平台对教学的影响分析
虽然如此,但教学对设备、软件的依赖性增大, 这些资源的维护、管理成本也非常可观 ; 同时,高职院校大多为实训职业技能训练,还有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和专业匹配的模拟场景,移动云教学是无法兼容的,它对于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有自己的优势,移动云教学平台只能作为线上教学, 和传统线下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线下教学 [3]。
三 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模式总体构架
混合式学习移动平台是集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的综合远程网络信息系统的移动端应用,它包含教师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辅导与答疑、学生学习与考核、教学督查与评价检查模式以及教务管理等多项功能,移动端和 PC 端信息是同步共享的。
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坚持线上学习、线下面授互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实现数字化资源移动互动学习。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的线上移动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评,另一方面学习中心坚持组织线下的面授辅导,并通过在线布置作业、线下实践教学、定期答疑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移动“江大继教 e”是江苏大学为继续教育学生打造的移动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课程预览学习和测试。教师成为引导者和决策者,既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又能通过对学生在线测试的监控、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知识的水平,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4-6]。此外,app 移动平台还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互动交流支持。(如图 2)
“江苏大学继教 e”是方便广大师生在线学习、互相沟通而制作的移动端 app,它包含了移动看课、手机做题、信息查询、即时通讯、群组互动交流、通知必达等功能。师生利用手机、PaD 等移动设备在线学习、查看学籍、缴费、教务等信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
四 “江大继教 e”总体用户情况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万多名在籍学生两个月的移动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学习效果、各学习中心点用户情况、发展趋势等项目进行比较,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一) 整体趋势
通过考察学生移动用户注册和登录“江大继教 e” 移动学习平台的数据、流量统计和分析学生应用移动学习行为和总体趋势。移动用户数:表 1 移动用户 6 月用户数据表日期 新增用户 活跃用户 启动次数 累计用户使用移动端进行在线课程学习。
(二) 用户启动次数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移动用户启动趋势曲线基本相同,与装机量曲线趋势也基本相同,安卓版最高时达到 3012 次 / 天,发生在 6 月 30 日;IOS 版最高达 3596 次 / 天,同样发生在 6 月 30 日。虽然 IOS 版的用户数少,但平均启动次数却比安卓版的要高一些。与 5 月同期数据比较,安卓版和 IOS.
(三) 活跃用户情况
通过学生移动学习用户登录学习的活跃程度考察学生的移动学习知识的行为与习惯。从图 5 中可以看出移动用户数据基本与新增用 户数据趋势相似,其中活跃用户高峰期在 6 月 27 日从以上的曲线图和表格可以看出,无论是安卓版还是 ios 版,移动用户增长趋势类似,学生倾向于通过统计和分析用户使用移动学习平台留存率, 考察学生移动学习行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新用户,一周后的留存率超过了 60%,5 周后的留存率在 23% 左右; 使用 IOS 版的学生应用 app 留存率要高一些。同时, 6 月的用户留存率也要高于 5 月的留存率,说明学生对 app 的依赖度在逐渐提升中。
(五)“江大继教 e”应用地域数据分析移动新增用户位于前五的地区是来自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其中江苏地区的新增用户数达到了70.55%。从以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目前 app 的用户群体较为集中,这与院校的生源所在地基本相同。
(六) 学习中心应用数据分析
表 3 显示最新统计江苏大学学习中心点 app 应用统计数据,部分学习中心新注册登录用户数和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学习人数持续增多。
(七) PC 端使用情况及与 app 应用效果对比
表 4 为 6 月江苏大学各学习中心 PC 端和 app 端看课的对比图表,从移动端端学习课程数据整体明显高于 PC 端看课数,与 PC 端相比较继续教育五 分析总结从目前的整体数据来看,“江大继教 e”app 的用户启动次数和留存率都在不断增长,表明学生对移动设备进行学习。随着移动 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众多移动学籍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混合式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移动学习技术应用的深入,以及大数据、环节”,在直播互动精准教学、在线考核、在线互动和互评等各个环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将会从信息化向智慧教育方向的发展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萌欣 . 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 [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90-97.
[3]曹艳红,杨启光 . 移动学习支持下的教育质量与公平:国际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J]. 比较教育研究,2017(3) :62-68+90.
[4]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 . 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 [J]. 中国远程教育,2015 (04):36-42.
[5]鲍日勤 . 开放教育学习者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2017(3) :104-114.
[6]彭绍东 . 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 [J]. 电化教育研究,2010(8): 44-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