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1 10:00: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乎生态文明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三者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肩负国家之未来发展走向的大学生,其生态道德意识对于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因此我国高校纷纷开展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本文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教育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浦豪达,王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98):186-189.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 Hao-da, WANG Ying

(1.Marxism School,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  2.School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

       ABSTRACT: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urction of China, cont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unts for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ffectively to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eir ecological moral consciousness is important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carried out and strengthened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lass teaching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class teaching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mechanism

       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朴素唯物论者荀子就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告诫人们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势必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可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庄子也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的思想。认为人不能过度开发自然,否者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随着时代的发展,步入新时代,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事实上,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把握好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我国有关生态道德的教育尚不成熟,在教育教学方法、专业教材、专业教师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实效性。

\
                      
一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提出生态建设,并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使大学生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德育教学,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与课堂教学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针对某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 生态道德教育的专业课程较少

课程设置会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调查中针对“学校是否开设了比较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问题,表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并且上过”的学生只有7%,还有16.9%的学生表示知道有这门课程却不曾深度接触过,其他学生均表示根本不知道有生态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在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之中,有超过80%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门通识选修课,只有环境专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这很大程度说明高校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较少,大多数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是指向环境类专业学生,且老师和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关注性不够高,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而言,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只是一门普通通识选修课程,覆盖范围较小[1]。在其理论与课程研究方面,我国高校在该领域更是缺乏,在校本研究方面,只有17.21%的高校在从事与此相关的课题研究,其余的高校很少涉及,表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与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市场潜力。

(二) 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未能实现与学生的专业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提升高校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中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学生专业提升相互融合方面成为其教育教学的一大短板。通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且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星,使得难以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除了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获得与生态道德教学相关的知识外,约有40%的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其他相关课程中学到生态道德知识的,只有9.6%的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课程学到生态道德知识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生态道德知识。一定程度表明,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理论学习不够,学习的与生态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仍然处于比较孤立、片面地学习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10%左右的教师在专业课上并不会涉及到生态道德知识,75%的教师只是在涉及到相关问题时偶尔会讲到生态道德知识,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态环保知识的教师的比例较低。表明在针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或者非环境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力度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受到自身专业的的限制,对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不到位。另一面是由于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所致。教师自身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知识的匮乏和加强对该领域教育教学的忽视,严重制约了生态与环境方面内容教学的开展。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方面,需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专业课程也是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能够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但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养成更好的职业生态道德观念。然而,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教师不愿触及到该领域的知识,这说明高校专业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2]。在针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相当比例的教师很难将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与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

(三) 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比较单一。同普通道德教育截然不同,其融合了德育性与科学等于一体,这就要求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主要应用的是举例法、描述法、讲授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很少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录像教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在有关生态道德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更是少之又少,实践的缺乏使得教师在生态道德的课堂教学中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传授的课堂兴趣较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 课堂教学总体水平偏低的具体原因

        我国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开设了有关环保的选修课程和环保专业,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但是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毕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水平低、底子薄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总体水平偏低,生态道德教育教学缺乏时效性。

(一) 生态道德教育受到旧有观念的冲击较大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不遗余力的研发新技术,致力于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国内情况来看,建国以后我国百废待兴,急需快速发展经济,滋生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在急于求成的心态的影响下,只关注对大自然的索取,而忽视了对大自然的合理开发和运用,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光。如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狂飙突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当时的人们在重视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战略上发生了巨大的转移,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之中,受到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对生态保护却漠然视之,使得对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观念教育有所欠缺。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但是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较晚,以及我国民众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加之旧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会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 高校教育重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

        在功利化教育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我国一部分高校往往将人的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将智育放在教学的首位,以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提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时忽视了道德教育课程,其中也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由于高校教育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使得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认为生态道德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效果,在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业中生态道德教育不能发挥根本的作用。这也导致生态道德教育教学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使涉及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其教育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在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导致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短视的现象,他们有意无意之中在其课堂教育中很少渗透生态道德教育[3]。

(三) 高校学生忽视对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期在毕业之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选择选修课时,大学生往往热衷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或是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对于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选修率较低。据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对在选择选修课的比率中,有62.13%的高校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有13.16%的学生选择学校在教学方面比较著名的老师的课,只有7.13%的学生会选择与生态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即使选择该门课程的大学生也抱着敷衍的态度, 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学习热情的低下,使其学习效率受挫,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效率较低,课堂参与程度较低[4]。在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只有1.23%的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感兴趣,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甚至持反对态度,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生态道德教育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构成影响。

三 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 把握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高校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把握科学性原则,生态道德教育既需要人文社科类知识, 也需要自然科学类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就必须以一定的环境科学为基础。因此生态道德教育既要涵盖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兼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利用实践来促进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效果,加深学生对生态教育理论的理解。此外,为了提升生态道德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一个直觉、直观的认识, 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2.整体性原则。所谓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综合的看待问题,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生态道德知识和完整的生态道德情感,树立绿色、协调和共享的理念,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能滞留在只顾眼前利益的阶段,而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利益,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综合的生态道德观念,具备应付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3.时代性原则。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要以我国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生态道德教育教学中需要触及到人们比较关心的生态问题,如加大对物种锐减的问题、气温变暖的问题、科技革命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针对问题提升生态道德教育的实际价值,借助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 构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支持体系

        要切实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和教材。高校必须对生态道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育。首先,要对高校的德育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具备必要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技巧,利用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助推学生对该领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对环境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环境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素养。当前我国高校环境专业学科建设中,尽管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比较高,但是,他们忽视对生态道德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提升,使得在教育教学中,很难将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贯穿其中。最后,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环境教育教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高校也可以聘请从事环保工作的社会人士来充任兼职教师,包括环保志愿者、环保组织组织者和环保局专家等。

        要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材,由于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基于高校在该领域的专业指导书籍也较少。因此有必要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材中囊括相关法律法规与生态教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自然观、消费观、生命观和价值观等[5]。

(三) 建立完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课堂教学体系

       1.高校应该积极开设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课程, 并将其作为环境专业学生的专门基础课。这样可以提高公共道德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同时选聘生态科学方面的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系统性的讲解生态道德的理论体系。

       2.高校应该进行开设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的生态道德专业选修课。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其包含着很多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例如高校可以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设此类课程、针对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环境保护法课程、针对外语系学生开设国外环境保护实例课程。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通过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能够使生态道德教育的授课渠道得到扩大。通过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高校应将思政理论与生态道德教育课融合起来。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掌握生态知识的重要意义[6]。

(四) 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过于单调的课堂传授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损,导致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理论与体验的结合,既要使其能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结合情境体验,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相关案例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态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可以使用辩论、讨论、项目合作、课堂游戏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评价和批评不良的环境道德行为,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

四 结 语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高校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搞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升高校生态教育的课堂实效性势在必行。大学生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其避免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必须不断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工作,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作将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生态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碧莹.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2020.
[2]聂惠.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20,7(12):163-165.
[3]李立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路径创新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5):4-6.
[4]刘玲.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18-19.
[5]杨扬.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6]李立坚.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启示[J].文教资料,2019(09):100-101+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