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6:09: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是与日俱增,可以说,当今发展的背后全是自然环境的被动消耗,高楼大厦逐渐取代参天大树,生态系统的已经向人们发出警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也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手段是劳动实践,人类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共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之中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记住,爱护身边的每一处自然环境,为碧水蓝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1]。

一 现代生态环境现状

       当今实际,发展成为基调,但是,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是生态环境的支离破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逐步深化的矛盾也衍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

(一)资源消耗严重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现代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科技的竞争,由于我国发展起步晚,一些尖端科技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差距,导致大量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的原材料产品,这样一来,不仅产品没有竞争力,对资源的消耗也大,加上我国的资源利用技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突破,所以更加导致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加之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的不可再生能源仍在广泛使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中国广袤大地,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更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过度的消耗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超过负荷,无法在自行进行自我调节,导致自然环境难以承受以致崩溃。

\

 
(二)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样一种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却并不懂得自然发展规律,在从自然索取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东西的同时,不懂的去维护环境,不懂的再生产的道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生产的全球流动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们心中对大自然的尊敬,肆意开采已成习惯,工业文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却抹去了大自然的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问题,其越来越多地与全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各国科学技术和发展需求各异,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诸如节能减排、“碳排放”等问题上持不同立场导致无法达成共识。以至于各国无法联动全力解决环境问题,以至于生态环境负担不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持续加重。

(三)生态系统退化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乱砍滥伐、随意捕捞等各种因素造成了野生动物的物种、种群数量、生存范围都大幅减少,生物的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退化[2]。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衰退,进而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此外,由于石油等许多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攀升,进而导致全球的温度升高。全球变暖直接引发众多的生态系统问题的连锁反应。事实上,人是生态系统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生态系统问题的受害者,更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们应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从哲学的深度来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提供了思想动力,拓展了理论空间。

二 生态环境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辩证关系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的管理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历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虽然遭受多次波折,但仍然为新中国的建立、发展以及腾飞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因此在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辩证二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问题现状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出政治诉求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渐渐地影响到了世界人民的基本生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也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诉求,生态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3]。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中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对此,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有了更加自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生态考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许多个阶段,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如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根据环境问题,提出过相关的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直在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些重要的理论思想都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4]。但是,我们要贯彻好,落实好理论指导,不能纸上谈兵,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容

       生态环境的诸多实践例如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污染;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通过环保文件,环境保护开始法律化;成立环保机构,奠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生态保护措施逐步建成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的开展不断推动认识的进步,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态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进步。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生态环境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存在着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等多种问题。生态环境的建设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到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有效的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国内石油资源开采殆尽,那么将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与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工与石油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如果我国国内石油资源枯竭,依赖石油发展的行业只能通过进口满足生产需求,从而将国家的经济命运交由他国手中。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主义,虽然已经提出百年之久,但在中国化的进程之中经过不断发展,指导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为此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

 
(一)坚持马列主义,提升道德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指导,马列主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事半功倍[5]。为此人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思想观念、变革生态观,由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历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在改革之初人们往往会利用自然资源换取经济效益,只注重物质收益,却忽视了家乡建设。一些资源老城在资源竭尽之时往往陷入经济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失等多个困境之中[6]。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人们从环境破坏中充分的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为此将这种意识的作用到现有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成为了眼下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提升道德素质,国家管理者在出台相关的政策时应以保护环境为基准线,确定政策实施目的及实施细则。作为公民个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通过个人力量带动周边微型生态文明,从而将个人力量汇聚到集体之中,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文化氛围。坚持马列主义、提升道德意识不是朝夕之事、个人之事,社会各个阶层应该共同营造生态文明文化氛围,通过音频、声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文化载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建设

        工业文明时代对环境的严重摧残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工业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坚持科技进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化成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而逐渐形成全面、现代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思想发展体系。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展的总体格局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经历粗犷发展到集约化发展,高耗能发展到高效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尤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将信息科技与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模式升级的阵痛期,为了维护生态文明,许多地方政府不得不忍痛舍弃当地的高耗能、高污染、高税收产业。政府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的再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只将经济发展寄托于一点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持续以高消耗资源的方式发展当地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后必然会以资源的告竭带来经济低谷,加大了当地再次提升经济的难度。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生态经济建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7]。例如:一些山色秀丽的西南边陲小城由于地处盆地与高原交界处,经常会发生由地震引起的相关地质灾害,其中滑坡是害性较大,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安全。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当地居民在坡地进行农作物种植也加剧了这种经济现象。为此当地政府通过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可以更好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三)加强法律监管,构建法律体系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因地制宜,系统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和资源配置作用。与此同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必须有法可依,加强落实法律监管,严格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管落到实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林业建设,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联动性的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的益处往往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部分管理者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关乎到国家的根本,是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应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其中宪法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定[8]。我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来构建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的发展性,为了减少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冲突下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也带来了新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例如:国家大力发展以电力清洁能源为主的电动汽车,当电动汽车达到一定数量后,如何处理报废电动汽车及其电池成为了新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国家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督,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

四 结语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生态建设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观创新也是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杜向民等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40-41.
[5]吴海金.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3):120-123.
[6]张明.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5):4-9.
[7]万健琳.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理论特质、价值指向与形态实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5):44-49+87.
[8]曹家宁,刘吉发.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8(6):70-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