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实践教育经过不断地深化改革已初步成型,但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引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功能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值得思考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陈东,胡坚,王赛赛.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01):14-17.
Integration Explor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Into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Dong, HU Jian, WANG Sai-sa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has taken shape after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bu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more severe. Due to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Based on above realistic background, it is a kind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to introduc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to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eaching function of social practice course to realize cultivation goal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practice; Talents training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已开展多年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 “各地各高校要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目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是基础,实践是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将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功能;开发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课程;建设创新校园文化;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内容[1]。
一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
首先,社会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石。在21世纪,国家的发展主要靠高校大学生,其素质关系着我国发展的未来。如今社会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在实习和工作中更多看中学生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锻炼实践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慢慢形成,社会实践教育给学生们提供了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动手、沟通、交流、思考的机会,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
创新创业能力包含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质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捕捉市场机遇、预测市场风险、处理信息与做重大决策都离不开缜密的思维逻辑[2]。其中, 实践能力是这些能力形成的前期基础,在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上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将理论学习转化到实际运用,落实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果。
其次,社会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对创新创业理论与思维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培养都要依靠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巩固,只有在落实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才能对理论进一步地理解,进而将理论作为指导方向,发挥其本身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
(二)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其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未来,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无论是面对工作或创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面对艰苦的工作、创业过程,才可以化解任何问题,积极面对,认真思考,做出灵活的应对。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本质目的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感性的认知,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并总结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创新创业能力是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及创业潜力,落实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既要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又要培养创业潜力。
将社会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浙江某高校为例,通过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体会社会的千姿百态,从中获取灵感与启发,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锻炼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下乡实践使大学生与社会深入接触,逐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社会创业形式并且判断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必备的能力,社会实践教学是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普遍高校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但是理论教学占很大比重,只是单纯地传递知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并且只有理论知识,缺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不能学以致用,理论学习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单靠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成功,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重点培养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锤炼。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发挥其真实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的不足与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手段。另一方面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目前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国内高校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型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各高校逐渐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没有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匮乏、授课方式枯燥等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没有以需求为导向主要体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通识必修课的课程性质,老旧的教育方法、教材、教学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知识不能与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性,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运用方法,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课程内容匮乏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课程及教材内容以创新创业理论介绍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实际案例,不能将基础理论结合案例一一对照分析,简单易懂地讲授;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动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枯燥的理论指导与现阶段“90后”大学生特性不匹配,没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直接影响校园创新创业的氛围。
(二)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理论学习落实的重中之重,实践平台是大学生研究观察社会的窗口, 是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还可以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首先,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课程教学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存在过于老旧、课程选择较少、授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过于理论化。我国高校另外一种常见的实践教学方式是科研竞赛与创业实习等。很多比赛注重创新思维与真正实践之间要有很远的距离,比赛更多是建立在理念和想法之上的,通过文字对创新创业项目或创新思维进行设想,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并且学生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参加比赛,为了成绩而比赛,为了利益而比赛,导致重心偏向于比赛形式,而忽视创新思维本身,并不能起到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多方面的实践支持,包括来自国家政策、社会氛围、社会企业等,例如邀请校内外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或公开讲座, 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或者资金支持,以及专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孵化平台等资源。就地理位置而言,国内大多数高校集中位于城市边界的大学城,与社会接触不到,办学条件等客观性因素的限制,缺少来自社会、企业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台,从而限制高校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市场结合。
三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功能
一是要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当中,任何一个知识或者学科的传授,都是一个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在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模拟在实际情况中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4]。
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青年志愿活动。在思政课程中设置实践周,鼓励学生对企业进行考察,开展市场调研、社会问题调研等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逐渐增加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受。高校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青年志愿活动,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加时代使命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价值, 逐渐增加强烈地创业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功能,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二是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到专业学习当中,高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要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积累经验。另外,对教学体制进行微调,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保证学生都受过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解决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只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起作用的缺点。各高校也可将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结合开展专业实习、专业调研、思政类等社会实践课程,围绕本专业发展情况,考察本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个人职业规划方向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 开发系列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课程
打破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单一局限,开展与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新和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经过长期课程体系的发展,每一门学科、每一门专业已经拥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将社会实践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创新思维相结合,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另外,可以在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充分的理论学习过后,跟随教师展开考察、实习,对研究课题与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调研,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学校可以开发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以讲解实际案例为主,通过课堂讨论与成功案例分享,让学生分析总结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而不只是快毕业的学生接受临时的课程培训。同时在师资队伍上,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家指导等校内培训,保证在原有的教育课程上开发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课程。
(三) 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建设创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育人的重要功能,要建设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活动,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 就应该深度挖掘校园文化发展史上的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邀请优秀创业校友或老师分享创业经历与体会,组织研讨会、报告会、讲座,对校内开展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线上推送宣传、线下开展分享会等形式,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无形之中提升校园整体创新创业品质。
高校可提供具有创新创业目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优化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例如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社团,组建青年创业组织,通过社团打造校园创业文化品牌、设计统一的青年创业品牌形象、参加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一批新兴的创业青年,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许多高校已经做出了尝试,例如浙江某高校建立了“众创空间”,内设多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校内设置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办公、路演等服务,可为学生凝练出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基地。
(四) 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内容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是检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果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实效性,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前做好基础工作,降低未来就业失败的几率。因此,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比如举行创业者系列讲座、创新创业论坛、以及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四 结语
模拟创业环境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好的创业项目,加快高校创业进度,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养,并且有利于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各高校可以通过搭建高校科技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同学营造真实的创业环境。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将最真实的运营管理情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去。
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学院成立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带领学生评估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并且发现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路演,邀请各大高校、乡镇、企业参加,搭建起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综上, 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协助,帮助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生龙.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张羽.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大理大学,2017.
[3]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探析[J].教育探索,2014(9):19-21.
[4]杨碧龙.探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强化社会实践的活动路径[J].农家参谋,2019(24):244.
[5]张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8):40- 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