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理工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现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0 11:53: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针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课程设置、平台构建和团队建设三个方面,讨论构建符合理工科专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方法。以协同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传统创新教育的局限性,尝试构建区域内产、学、研、介、金的综合教学平台,为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期望形成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指导方案,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其就业与创新开辟广泛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对创新教育加以改革与创新,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

      本文引用格 式: 孙珲 , 王婉霞 . 高校理工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现状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2):80-82,144.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Present status

SUN Hui1, WANG Wanxia2

(1. School of Space Science and Physics,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Shandong; 2.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Shandong)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a country’s progress.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deas,  and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urse sett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eam building. This work aim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latform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itional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a solid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expected to form a teaching guidance program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to improve the self-learning ability, post practice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as well as to open up a broad path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mployment and innovation for them.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form a perfect innovativ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一 引言

       为主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 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理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然而,现阶段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教学方式显性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困境,存在学生及老师能动性缺失等问题。深入分析高校理工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现状是突破传统创新教育的局限性和构建产、学、研、介、金的综合创新教育平台的关键,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同时兼具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中论述的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岗位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业中的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在创新教育方面,美国的研究与实践都走在了国际前沿。早在上世纪 40 年代,美国哈弗大学就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专门针对MBA 的学生进行授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世纪 90 年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目标、授课计划、教学模式等方面拥有了完善的指导体系和实施规划。尤其是“创新中心”的成立, 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政策指引。美国的创新教育发展路径与趋势,体现了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创新教育的实践要超前于理论。在创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专家、学者开始对于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教学发展规律的创新教育指导体系。

       在我国,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早于创新教育实践。目前,有据可查的有关创新教育的文献是 1989 年胡晓风等人发表的《创业教育简论》, 该论文不仅详细论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还论述了创新教育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有关创新教育的文献资料为 179 篇,从创新教育的目标、形式、意义、内容等不同角度,对创新教育加以研究;自 2014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以后,有关创新教育的研究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不过,专门以理工科专业的创新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数量并不多。

        2014 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拉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幕。随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制定,都为我国的创新创业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实际支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 本文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创新教育的开展路径与事实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

\
                    
        针对理工科专业,开展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 ) 理论价值

       目前,我国理工科专业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创新教育体系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通过现阶段的研究,能够从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形成适应新时期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二) 现实意义

        通过目前的研究, 能够从创新教育的视角, 推动理工科专业教学改革;能够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职业成长;能够从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深化教育改革,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发展。本文以理工科专业教学为基点,以创新教育为平台, 结合高校的资源优势,讨论构建产、学、研、介、金相互融合的科研模式;基于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进而推动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二 创新教育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内容

        创新教育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了解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影响的因素,构建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加以指导。良好的创新教育体系应该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具有完整的研究理论框架。

(2)明确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3)具有完善的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比例、考核模式等方面强化教学改革。

(4)有助于构建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平台, 实现产、学、研、介、金的合作育人。

       围绕“理工科专业”和“创新教育”两个核心概念,我们应该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理论研究

       对于当前“创新教育”的相关政策、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及文献资料加以研究。

(2)现状研究

       针对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现状展开研究,具体包括:①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比例、考核模式等;②了解当前“产业园”、“孵化器”、“校办工厂”、“校园科研小组”等创新教育平台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的因素。

(3)策略研究

       在理论研究和现状研究基础上,提出“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指导方案”,并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尝试从课程设置、团队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 构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4)经验总结

        对于研究中的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成果加以总结与反思,形成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指导方案,并形成论文、校本教材、结题报告等文字资料。

\

三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改革方案及解决方法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不同于社科类学生的培养, 前者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难以满足优秀理工科学生的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是大学育人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在创新教育的设计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创新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整理。

(2)了解理工科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的因素。

(3)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平台层面,尝试构建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以下改革方案:

(1)完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以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考,以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为依据,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改善创新教育课程:

① 根据学生的具体理工科专业特色,完善基础课程体系;

② 结合学生的具体理工科专业需求,开展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实践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③通过微课、网络授课、公共课等方式,以选修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完善课程体系。

(2)搭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理工科专业的创新教育主要是以问题和研究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还是以研究为导向,都必须以实践为载体。因此,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应该搭建实践平台,通过产业园、孵化器、校办工厂、科研工作室等形式,搭建产、学、研、介、金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建立创新教育指导机制

       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难免遇到精神上、物质上、学术上、人际上的种种难题,高校应该建立创新教育指导机制,通过创新交流沙龙、创新指导办公室、创新创业问题线上交流平台等途径,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在改革方案的落实过程中,合理应用以下研究方法,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平台的建设: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的筹备阶段,大量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并从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实践经验等层面,提炼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2)调查研究法

       在研究的筹备阶段,制定调研表格;在研究的实施阶段,开展调研活动,并收集和分析调研数据,了解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课程设置和平台构建等方面,形成指导方案。

(3)实验法

       将调查研究阶段形成的指导方案应用于创新教育实验当中,并形成实验报告。对于指导方案加以完善与修正,形成最终版本。

(4)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形成论文、结题报告、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等成果。

四 总结

       针对高等教育理工科专业的创新教育,本文三个维度对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讨论:一,在课程设置方面,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实现教学改革;二, 在平台构建方面,搭建产、学、研、介、金共同参与的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平台;三,在团队建设方面,形成创新教育团队的培训机制、引进机制和奖励机制。通过以上策略的讨论,希望可以为新时期理工科专业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炜 , 陆国栋 , 王雨洁 , 等 . 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新工科建设与产教融合”研讨会综述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9):41-44.
[2]王少坤 , 陈帝伊 , 李宗平 . 融合科技竞赛的农林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08):21-22.
[3]于淼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10):154-155.
[4]王伟征 . 新工科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J]. 计算机时代 ,2018(09):79-81.
[5]王银玲 , 于磊 , 刘文富 , 等 . 基于新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黄淮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8(09):140-142.
[6]史静, 朱虹, 段建东, 等. 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全新变革—— “新工科”模式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J]. 未来与发展 ,2018(08):87-91+55.
[7]臧仁德 , 刘筱茜 . 工科大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8(08)78.
[8]李丹虹 , 吕敏 .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J]. 教育观察 ,2018(08):47-48+115.
[9]向东霞 , 钟继斌 , 杜晓雄 . 新工科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范式之探讨 [J]. 经济师 ,2018(08):204-2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