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在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中,如何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专业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不断探索的。本文主要从理工科专业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方案进行阐述,力图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理工专业;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涂追,等.“隐形”思政教育在理工科专业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5):270–271.
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除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在人文社科专业,思政教育是较为容易、直接、显性的贯穿到高校课堂中,而在理工科专业,显性的思政教育有时候会显得的突兀,再加上理工学科的教师,虽然自身有深厚的思政基础,但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总会有格格不入或者牵强的感觉。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隐性思政教育贯穿到理工科的教育中,是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
一 专业课堂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思考
(一)教学思维的变化
长期以来,理工专业课程的课程教育,一直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认为“授之以渔”才是理工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职能,而“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则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育中增加思政教育,会给人一种“多此一举,不务正业”之嫌,因此一度以来专业课程教育中的“思政”功能被弱化。这是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上的误区。虽然这两年多以来,已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尝试进行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许多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课程思政带来的优点。因此,转变教学思维,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方面同时提升,是理工科专业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在理工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后,才有可能将思政教育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所以转变教育思维后,从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源时,着力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当教学思维发生了改变,教学过程和内容才能发生改变。
(二)教学方案的变化
将思政教育加入到专业教育中,并不是要求专业教师一定要达到思政教师的高度和深度,也不是要求专业教师教授大篇幅的思政课程内容,而是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加入到课程中,“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因此隐性思政教育对于理工科专业尤为重要。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思政教育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有效的。但长期以来理工学科中的课程设计中,从未有过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或者为了应付课程思政,只是形式上的、浅显的思政理论的说教,也就是“为了思政而思政”,缺乏格局观,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学生也不能从课程中获得思政教育,更不能有效发挥“1+1>2”的作用。因此,专业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更深层次的修改,多收集专业课程中的鲜活生动的例子,结合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针对性的切入思政元素,才能够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评价体系的改变
“课程思政”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过硬的专业技术并不能代表思政教育的成功。因此除了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完善教学方案,还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是最常见的成绩评价系统,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让教师更多的关注平时学生出勤率统计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思政教育的培养,从而导致思政教育沦为空谈,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落实。但究竟如何评价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教育效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成形的理论。在医学教育中,许多医学教师通过加强生命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过医院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等提升医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并通过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来评价思政教育的效果[2],都是不错的探索。其他专业的思政教育究竟该如何评价,还需要高校教师进一步的思考,而建立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培养中。
二 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一直是理工学科的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常常会忽略“德育”。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上进行革新,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全覆盖,重新梳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设计,通过教研组活动,明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衔接点,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目标或情感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思政教育,处处体现思政培养内容[3]。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重视对思政教育,实现培养高质量“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信息化资源的隐性思政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在线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的出现,对传统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4]。忽视课程信息化资源的思政教育是失败的,而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则可以使理工科专业课程教育如虎添翼。信息化资源如何利用,如何将信息化资源与专业资源有机结合,重点需要教师对资源进行筛选,做到有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和育人性,通过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隐性“思政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在隐性思政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专业课的教师思政教育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有并不代表能教给学生”是目前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隐性思政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硬性的引用也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强国”中有很多思政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可以鼓励非党员同志加入到“学习强国”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多参加思政专业相关的教育会议、培训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是隐性思政教育的深度该如何把握,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如何渗透,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后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以防止出现喧宾夺主、说教的状态,“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注重传播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5]。因此增加理工科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和集体备课,或许是一个新的尝试,将有助于提升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第三,隐性思政教育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课程效果评价,如果仅用学生成绩的变化进行课程效果评价,会过于简单粗暴,也不能完全反映思政的教育效果。不同专业的评价体系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建立适合某课程的评价体系则需要专业教师深层次的探索。
因此,在理工科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除了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多参加思政教育会议和培训,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以外,进一步收集与时俱进的鲜活案例和素材,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无缝衔接,优化效果评价机制,也会促进思政教育课程在理工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Negative,2018,9(2):72–75.
[3]姜瑜.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9/6/25/第011版.
[4]姚春霞,马立武.我国在线课程研究热点及趋势的知识图谱—基于2000-2018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1):65–72.
[5]彭艳,朱丹,罗涛,等.《临床医学导论》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6):15–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