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人才培养中关于通识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04 14:26: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予以采纳并运用。本文研究了国内四所较早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高校的实践历程,找到他们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建设、实验班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后续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高校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文引用格式:游亮 . 本科人才培养中关于通识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四所“双一流”高校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4):42-45,69.

some Thoughts on The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Take Four “double Tops”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YOU Lia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en applied b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ur earlier domestic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and find some common and difference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On  this basis, make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effec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universities which are going to carry o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educational reform

一 引言

       大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是职责和使命所在。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是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的核心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情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随之在演进。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国家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各行业呈现出彼此交叉、互相融合的态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来看, 高招制度以大类招生的方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又如何进行相应调整才能与之相衔接。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或者正在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学基于各自的校情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陆续开始探索实践通识教育改革。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也开始了对通识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1994 上海交通大学宓洽群《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 提到了当时部分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主要通过从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文理整合的方式开展 [1]。我们可以将其当做对于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研究的先例。在随后的的几年,随着一些综合性大学对于通识教育进行探索,高等教育界对其的研究和分析逐年递增,2004 年,浙江师范大学徐辉《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对于两岸三地的部分高校,从课程设置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大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2006 年,清华大学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一文,以我国十年中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反思为切入点,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探讨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3];2013 年,孙华在《通识教育的中国境遇》一文中提出,通识教育在我国一杯普遍接受并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改造特征,并将其分为以北大、复旦和香港中文大学三个学校为代表的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书院模式 [4];2017 年,黄天慧《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比较》一文中,选取国内较早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时间的两所大学,通过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学生管理、住宿制度四个方面比较两所高校的通识教育培养特点,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同时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 以期能为通识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5]。2018 年, 别敦荣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中指出, 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改革教育教学观念,推进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通识教育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造就一流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6]。2019 年,浙江大学周谷平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将我国通识教育的历程分为“复苏”、“试点”和“推广(2000 年至今)”阶段 [7]。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从开展通识教育改革高校的数量来看,确实已经进入到了“推广”阶段。

       但是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各高校之间的具体实施路径各不相同,他们有何相似和差异之处,存在哪些问题,其他高校在进行探索时可以从已有的情况中借鉴学习到哪些经验?本文选取C9 高校中的四所进行研究,这些重点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较早开始探索改革,同时,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屡获国家级或是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丰富的经验是其他高校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客观上带动了很多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可以看做当前通识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

\
                 
二 四所“双一流”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

(一) 四所高校开始通识教育改革的历程大致如下


       南京大学,20 世纪 80 年代创办基础学科强化班,探索多学科综合培养。随后,成立试点实验班,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下,本科生在经过一年多通识教育培养后,学生可分流至若干个专业方向开展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2009 年开始,该校实验班招生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全校各学科推广运用,形成全校范围大类培养雏形。到 2017 年, 南大将大类的划分从院系层面扩大学科层面,招生大类大幅减少,大类培养平台进一步搭建。同时, 南大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即学生完成目标专业所设定的“最低准入”课程即可转入该专业, 完成某一专业规定的“最低准出”课程并达到毕业条件,即可申请从该专业毕业。遵循这一机制, 按学科大类招生后,一个学生可以有多次专业选择的机会。
复旦大学,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2002 年, 设立文理基础班,促进文理交融,以自由选课为切入点,该基础班的同学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全校选课;2005 年,初步形成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在第二课堂推行新生书院制,以住宿环境为切入点,打乱院系安排,不按传统模式安排宿舍;紧接着,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大类招生,打破原有按专业招生的模式;2012 年, 成立本科生院,学生管理模式由一年制新生书院成为四年制贯通书院,在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上淡化本科专业界限,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念。

        北京大学,2001 年开始了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设立元培班,学生入校后部分专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后,可以自由选择专业。2007 年在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试点学院,扩大改革范围,对于该院学生,提供多次可自由选择专业的机会,给与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在经过一系列探索之后,该校在全校范围推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与此同时,试点改革的学院将探索继续深化,于 2014 年推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重点推进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前瞻性课程体系建设、推行弹性学制等,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新一代的跨学科创新性人才。

       浙江大学,于 1984 年创办工科混合班,可以看做早期通识教育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于 2000 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实施哲学思想教育、数理能力训练等本科全程培养的卓越教育计划,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2008 年开始实行“一横多纵”的通识教育改革。经过一年本科生院的大类培养后转入专业院系,负责专业确认后的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培养。

(二) 四所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实践的共性

       各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在强调重视基础。从各个高校的培养理念上,都能看到“宽口径, 厚基础”等类似的提法,希望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都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同时,几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培养路径,希望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限, 给与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出路。比如南大“三三制” 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发展路径分成三个方向: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北大元培学院,学生可以在未来几年中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不同专业;复旦人才培养体系概括为 2+X,X 即对应为多元发展,学生可选择继续深度学习所在专业的课程,也可以选择跨专业学习其他相应的课程。

       总的来说,这些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实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立足中华、融合西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开阔视野、社会引领、综合素质、精英取向;通识“实验区”、小规模招生、导师制、互动研讨、小班教学、经典阅读、课外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

\
                  
(三) 四所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实践的一些不同之处

      各学校基于本校的组织特点、管理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改革历史与现实实际,在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时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对于厚基础的理解,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的体现。有的学校将超越知识本身的,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当做基础;有的学校认为学科是基础;有的认为交叉复合的专业是基础。专业大类的划分方式:有按学院分、有跨学院分、还有各种方式并存的;关于学生管理方式,有一种为淡化学生专业、所有本科生按书院进行宿舍分配、辅导员安排的方式,还有传统按学院进行管理的方式; 关于交叉融合理念在课程上的体现。复旦大学以完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为着力点,成立课程委员会,建立相应课程的准入准出机制,优化课程结构, 强化课程质量。北大元培学院与此不同,该学院没有对学生制定培养方案,而是给与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权、以及专业转入自由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体系。

三 由几所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实践产生的几点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是各个高校的共识,几所高校从最初的实验班试点改革,发展到现在的大类培养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既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国家人才需求号召的呼应,更是大学本身对于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并加以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本土化” 改革过程,在看到不同高校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 人才培养中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关键

       上述四所高校所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在课程的安排上大多都有三个倾向,一是以年级来划分不同的培养阶段,课程的安排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割,即低年级以通识课程为主,高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二是把放开学生的选课权,让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择课程当成了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推行小班化教学。各高校也采了导师制、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等措施,来避免学生对于选课存在的困惑,以及帮助学生将在厚基础的低年级修读的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衔接。这些措施对于放开学生的选课权后,扩展学生知识面、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帮助,在导师的指导下,所学习课程的关联性、系统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单元,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重视实验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上述四所高校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实验班是一个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创新的存在。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这些实验班(或是创新班)的功能定位来看,他们大多都承载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在实施的过程中这些实验班(创新班)往往吸收了学校的 “顶配”资源:政策支持、师资配置、优质生源等。基于此,高校在进行实验班(创新班)的各项改革时需要考虑如何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考虑因为教育资源配给不同带来的改革成效差异,考虑如何推广 人才培养模式。

(三) 要重视改革过程中关于人才培养成效的追踪

       在人才培养中进行通识教育的相关实践,判断其实施成效是一个难以量化的事情,但是,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这又是一个必须要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只有了解了过去若干年人才培养成效与目标达成之间是否有偏差,我们才能更好的将改革的成果予以推广,才能更好的对下一步改革进行深化。只有掌握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我们才能了解到通识教育。

       当前,我们从相关学校的总结中暂时没有看到关于通识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成效的跟踪研究与分析。对于启动探索较早的高校,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甚至更久,在这一模式下成长的学生陆续步入社会之后,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烙印也应该会逐渐显现。如果对于人才培养成效的予以追踪研究,这部分的数据对于后期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是意义重大。当然,正如上面提到的关于实验班的示范意义时也存在同样的疑问,这批学生在进入实验班时便是优中取优“掐尖”的方式,如果他们较之其他按传统模式培养的校友有更好的发展,该如何区别这个驱使他变得“更好” 的因素中有多少是培养带来的,有多少是学生自身素养决定的,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只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传承与民族的未来。各高校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了不同的尝试,无论我们对现有哪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借鉴、借鉴什么、借鉴到何种程度,首先要探索通识教育的本质及其“本土化”“独具特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实施各项改革,建构一套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符合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制度规范,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高校应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和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

       它是一种理念 , 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 , 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8] 。通识中的“通”,更多的是指是融会贯通的“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通才的“通”。明晰概念之后,高校在进行各项改革时就需要明确,通识教育不等于学生选择专业或者是课程的自由,也不等于学生在不同年级之间选课范围的区分。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教学保障。一方面,要将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入专业课程之中。如果大学在专业教学中体现通识教的精神及特点,那么,通识教育就会真正成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学来保障。教育教学是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教与学的考核评价之间是保持高度内在一致性的,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等素质必须通过运用高阶的认知方式如理解、假设、推理、分析、批判、反思等才能逐渐养成”[9]。

(二) 高校应对学生予以更多教学上的关注和引导

       通识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师、学院、学校管理层的改革, 在一些关键环节,需要有配套的措施对学生予以合理引导。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出理性而不是迷茫的选择。在通识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给与学生选择(课程或者专业)的余地越大,学校越需要用看不见的手予以引导:将优质的师资往低年级安排, 请专业的名师给新生上导论课程,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启蒙认知和了解;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质量,使得学生在有机会选择专业时,不被前期课程所拖累,主动帮学生扫清自由选择专业的障碍; 配备导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对于学生选择专业一事, 家长、学生本人、所在学院老师可能因为各自的立场、视野和关注点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学校需要有专业导师引导学生理性选课、选专业。

(三)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应当多样化

       通过课程形式施行通识教育在教学的基本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 , 但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堂的形式。因此 , 多渠道、多途径开展通识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目前存在的通识教育形式还有讲座、课外阅读引导、社会实践等。许多高校定期开展的讲座对拓展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名人的讲座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其次 , 高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 , 对引导学生体会名篇名著的精华、学会欣赏人类现有艺术具有很好的作用。如南京大学的经典阅读计划选取古今中外在人类文化和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和篇章 , 推出《南大读本》给每一个本科生。高校进行通识教育改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 , 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全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宓洽群 . 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J]. 上海高教研究 ,1994(01):34-37+45.
[2]徐辉 , 季诚钧 .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08):61-65.
[3]李曼丽 .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 1995 ~ 2005[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3):86-99+190.
[4] 孙华 . 通识教育的中国境遇 [J]. 江苏高教 ,2013(03):72-74.
[5]黄天慧 . 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比较 [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12):144-150.
[6]别敦荣 , 齐恬雨 . 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J]. 江苏高教 ,2018(01):4-12.
[7]周谷平 , 张丽 .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J]. 教育研究 ,2019,40(03):107-116.
[8]陈向明 .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3):64-68.
[9]汤俊雅 . 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动向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7):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