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基建”时代下高校土建类专业《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7 09:5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双创”教育面临培养方案、运行机制、教学方法、学科双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与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困难,文章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为例,根据国家关于“新基建”的重要战略部署,从课程构建、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科双创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新基建”时代下双创教学实践现状,并从依托学校特色构建课程内容、依据专业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依托产学研多维一体的教学组织、更新教学案例及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土建类专业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以此提高土建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

       关键词:土建 +;创新创业;改革;人才需求;新基建

       本文引用格式:王升福 , 薛凯喜 , 杨凯月 , 等 .“新基建”时代下高校土建类专业《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7):53-57.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 i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Infrastructure” Era

WANG Shengfu, XUE Kaixi, YANG Kaiyue, LI Dongwei, YI Jinxiang

(Department of Civil &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difficulties in training programs, operating mechanism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platforms,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Civil Construction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e country on “new infrastructure”,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training platform. it is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content based 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rationally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professional goals, relying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updating teaching ca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deepeen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trying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

       Key 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talent demand; new infrastructure

一 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土木与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迅猛,土木工程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等领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8 年以来,国家提出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 推动 5G 技术在各项领域的建设,促进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 IOT(Internet of things) 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对推动下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基建”规划逐步开展,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落地深化。“新基建”时代下土木与 建筑工程行业在各类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土建类专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上,高校土建类专业将不再以培养纯粹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等为主, 将着力培养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新基建”带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双创课程是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成优质的双创课程将能够极大保证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例,根据国家关于“新基建”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将从课程构建、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科双创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新基建”时代下双创教学实践现状,并从依托学校特色构建课程内容、依据专业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依托产学研多维一体的
教学组织、更新教学案例及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土建类专业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

\
                                                                              
二 “新基建”的内涵


       2020 年 4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新基建” 的范围界定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如图 1)。其中,一般而言,创 新基础设施主要指能够充当公共品的基础设施:重 大科技、科教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新基建”涵盖了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新兴产业,从 “一智一网”到新能源和新交通,体现出产业链涉及范围广、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强和渗透效用强的特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所对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具体项目 和对应领域上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而且其系统复杂程度也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公路、电网、航线, 其具备最终基础设施功能的产品往往具有多种属性。

\

图 1“新基建”的范围及对应的领域
 
三 “新基建”时代下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国家积极部署新基建项目,带动了轨道交通、老基建加速推进,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稳步上升。新基建与老基建相比,覆盖范围更广,涉及包括 5G 基站建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产业项目更具有创新性和发展空间。由新基建带动的轨道交通建设、充电桩建设,以及新型产业园区建设等,与建筑行业紧密相连,直接带动建筑行业用人需求,成为建筑人才市场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 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是指将高校教学计划外的、日常的系列创新创业活动设置为一门显性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改革轨道,列入学校教学整体计划, 并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达到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效果,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素养 [1]。

       基于双创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等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结合当前新基建的时代背景,土建类适应双创教育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需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 对于土建专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是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协同创新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土建类人才内生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标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与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相结合,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与动手能力 [2]。以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于本专业的认识水平 [3]。

(二) 复杂工况下多因素分析工程创新实践研究能力

        相对于特定条件下的课堂研究而言,工程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是多因素综合条件下引发的问题 [4,5],这就导致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套用书本知识加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得不到运用,书本上的原理得不到检验,学生的工程创新实践研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

(三) 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每个工程人员必备的技能,有些工程问题需要工程人员的多方协调,甚至需要通过法律解决,如果沟通协调能力欠缺就有可能大幅度提升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立足中国还要放眼世界,新基建能够推动基建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新基建与土建类专业的联系正逐渐淡化,与过去人们对于基建的认识不同,此次新基建正转向新科技主导,即新工程新技术的落地所带来的基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设工程 [6,7]。因此必须谋求土建类人才培养的转型。近年来,土木工程行业大型国企出于转型需要纷纷走出国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外大型基础设工程(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工程和机场等)的建设,正逐步成为国际工程界的新生力量。随着国外建筑市场份额的逐渐扩大,企业急需大量掌握国际土木工程行业标准、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程人才 [6]。

四 基于“土建 +“视域下的高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应明确的前提之一是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在实际课程教学活动中,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单设学分从而在形式上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剥离,并往往以“活动”形式代替, 创业创业活动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孤立化和简单化 [8]。创新创业的流于形式是高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生性结果,孤立化与简单化是这种结果的主要表现 [9]。以下四个方面可以作为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改革着力点与发力点。

(一) 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普及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环境

       改革者应认识到改革谁主谁次的问题,即专业基础教育为根本,创新教育为花朵。刻意追求创新只能是饮鸩止渴。宽松的创新环境的标准之一是对于失败的容许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任务性创新而不是内容性创新。创新是需求导向性质的创新而不是命令式的创新。创新概念的落地必须要在土建专业基础教育上谈创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创新要求,然后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的创新,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是泛泛的经验之谈, 而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建设良好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良好的创新创业体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创新性的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创新创业课堂成果的考察方式却是通过单一的、古老的方式,这种名义上的创业创新课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创新。土建类专业要求创业创新,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去创业创新。这种简单的辩证法是每个课程体系的设计者都应考虑的。

(三)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创业创新不是高校的独角戏。产业与学科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助于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强化其创新创业等实践意识,在相关基础技能的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0,11]。以学校创新创业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为创新创业平台,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途径。实践证明,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创平台既能够很好的推动创新基地的发展也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学校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理论,实践、科研这三者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到新基地中开展自我学习的同时,密切联系合作台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又解决了企业运行中的难题。以学生、创业基地、企业为代表的三方主体,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与协调下形成一种新型的育人机制。

五 《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建学改革

       基于“新基建”时代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土建 +“视域下的高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点考虑满足“新基建”时代下的《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建学改革。

(一)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需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按照专业定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景、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步骤逐步展开,其中关键在于依托高校本身的学校特色,精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明确双创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前景。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经过分析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并将学习领域与传统课程相对应,构建以传统教学单元为基础,但又具有新意的新型课程架构。在满足专业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由此衍生出更加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此外,顺应社会发展,依托产学研多维一体的教学组织,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段,科学、准确、全面地实施双创教育引领,并有效促进教学。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是增强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擎“核学”“地学”两杆大旗,加速内涵发展、强化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确立我国核工业大国的地位、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保障地方经济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人们称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专业由放射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衍生而来,在《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除了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材料等方面内容外, 着重增加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核电工程设计、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等特色方面的内容引领,并结合当下新兴的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与大数据、智能建筑等方面。此外,再明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管理建设、教学建设、课程建设、优势项目和活动等五条高校特色建设的路径,增加相应的双创知识讲座、项目申报等环节,具体的特色《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框架如图 2 所示。
 
\

图 2 《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框架
 
(二)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

       新形势下,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作为供给人才的高校部门,必须转变过去的培养方式,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改革自己的培养方式。脱离生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停止,人才体系的培养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基建”时代下土建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主力军。《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了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新基建”时代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新基建”面向科技领域,侧重 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等“科技硬件”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具备同时满足土建知识储备和 5G、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知识融合的新型人才。

(三) 适应“新基建”时代的《土建 +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加快新基建需要新观念、新人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点,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认识。此外,随着“新基建”的不断发展和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化,建设标准、规范、新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将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海量的数据。且各个数据之间往往具有明显的个体特色。因此,数据数据交换、数据接口、开放模式、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及产权归属等不同环节都应该进行前瞻性设计。未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等“智慧化”的需求将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融入势必会催生新的需求,面对新的需求,建筑行业只有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新时代下的转型升级,而这需要每一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努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动,高质量人才始终是一大需求。作为土建类专业人员,更应该紧跟时代需求,积极提升自我, 努力寻求变革,才能引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六 结语

        “新基建”时代下土建类专业创业创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对于土建类人才的要求,因此改革的起点就应该以此要求为出发点,也是每个参与者的落脚点。同样,创业创新教育也应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 而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而这就对本来就没有深刻理解双创教育的参与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韦联桂 , 蒋欢 .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工作探析——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8):56,163.
[2]余寿文 . 关于现代工程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02):1-5.
[3]王卫东 , 彭立敏 , 余志武 , 等 .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50(1):144- 148,160.
[4]林健 . 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2):79-89.
[5]林健 . 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基于《华盛顿协议》的界定和要求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5):17-26+38.
[6]杨成 , 富海鹰 , 蒲黔辉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土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178(5):110-114.
[7]林健 , 胡德鑫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6):7-15.
[8]胡金焱 .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299(7):7-11.
[9]李家华 , 卢旭东 .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9-11.
[10]吴绍芬 .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 [J]. 现代大学教育 ,2011(06):100-104.
[11]樊平军 . 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 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 [J]. 黑龙江高教究 ,2015(12):125-1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