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优 势,然后论述了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挑战,最后阐述了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2.0 发 展的着力点。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 动计划》,该计划指出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基石,教育现 代化的实现必须依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现代化 目标的实现需要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因此信息化对于 21 世纪的教育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了《中国教育 现代化 2035》,提出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在我国,教 育发展速度较快,教育综合质量和教育地位大幅提 升,教育现代化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2] 。2021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 构 建 高 质 量 教 育 支 撑 体 系 的 指 导 意 见》,指出到 2025 年,建设以系统型、高效型、安全型 等为一体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3]。
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创新的地位趋于核心,在创 新的引领下,教育信息化将向高质量教育大步迈进,支 撑引领教育现代化[4] 。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在创新 理念的引领下,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 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 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在教育新基建发展推动下,未来教育质量将迈上新的 台阶 。因此,本文从教育新基建特征和教育信息化的 发展目标入手,梳理在教育新基建的支撑下,教育信 息化 2.0 发展的优势、挑战,以及未来着力点是什么。
一、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优势
( 一)新网络,助力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 工程攻坚行动
在教育教学中,沟通交流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实现学校、家长、教师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的无缝衔 接,是当下教育教学的重要需求 。《教育信息化 2.0 行 动计划》提到,要扩大网络空间的使用范围,重点支持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精准教学的发展, 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优化教学质量,服务国家脱 贫攻坚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 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质量教 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持续目标 。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振 兴的基础,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办中国化的教育,并 促进在线教育的发展[5] 。 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网络为桥梁的在线学习成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主要学习方式,并且可 以有效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以 4G 网络为主要通路,但基 于 4G 网络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网络的流畅度、跨域范围 都受到一定限制 。而教育新基建聚焦信息网络,通过 5G、无线千兆局域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构建高速、便 利、绿色、安全的网络支持服务 。基于教育新基建的新 网络将破解在实现“一人一空间、终身电子学习档案” 时遇到的难题,实现教育区域均衡,使网络学习空间 成为人人都能拥有的虚拟学习空间,让人人有所学、处 处皆可学。
(二)新平台,助力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了教育资源与教育数 据 。 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台基,打造开放包容的一体化 教育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升级教育服务模式,也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平台区域均衡,推动教 育信息化发展,并且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2.0 时 代,教育平台逐渐向智能化转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 中心推动智能化教育发展[6],但是部分平台的教育大 数据只是存储了起来,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并 没有将大数据的价值充分发挥[7] 。教育新基建基础架 构平台体系结构是基于整合规划的教育行政部门和 学校的新型数据中心,依托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科学 决策服务体系,融合各级各类的教育开放平台,汇集 各级各类教育平台的终端数据,进而打造一个互联、应 用完善、协同服务的“网络+教育”新平台。教育新基建 构建的新平台突破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进一步完善 了“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了网络化、智能化教学 的变革。
(三)新资源,助力数字资源服务普及
目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平衡、优质 教育资源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 。一线城市掌握第一 手资源,因与农村地区连接不紧密,进而导致资源共 享率较低。2013 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 务平台教育资源审查办法(暂行)》,其中提到的资源 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教材”“学 习网站”“虚拟仿真系统”等,这些资源为教育教学提 供了全面的支持。虽然资源类型丰富,但是依然以“教 学课件”等为主,资源更新速度呈低水平发展状态。在 教育新基建中,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资源,积极打造多样态的数字 资源形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8]。因此,学 校有必要充分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借助各类开放社会资源, 建立教育大资源服务机制, 筛选优质数字资源,保障学习资源质量,从而满足学 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新校园,助力数字校园建设覆盖
宗敏等[9] 发现,数字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 问题,如师生的数字化操作技能与数字校园建设目标 要求不匹配, 教学资源水平与数字化资源有一定差 距,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搬入在线教学,却缺乏系统 的在线教学评价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科技环境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校园向智能化校 园发展 。目前,我国智慧校园建设起步较晚,智慧化水 平相对较低,理论与实践步伐相对不够统一[10]。而教育 新基建致力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一个绿色、安全 的校园环境。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完善教学设施, 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支持 家校互通、互联感知的智慧校园 。教育工作者可以依 托个性化技术,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准化分析, 因材施教,进而推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11]。
(五)新应用,助力教学、学习应用覆盖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对教师教育教学 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在此进程中,教师对新技 术、新模式存在不适应问题,其数字素养处于较低水 平 。 国家对于培训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相关教育 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部分培训的针对性强、全面性 低,导致教师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培训效果与预期 目标存在差距,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仍然处于较低水 平[12] 。因此,对于一些新兴技术,部分教师仍无法快速 熟练掌握。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国,各级 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了线上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并未熟 练掌握相应技术,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教育新基 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应 用,创新评价机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从而可 以实现因材施教 。 同时,普及各类教学方式,推动“三 个课堂”区域应用,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享。
因此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信息素 养、胜任力等专业能力,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让智 能化教育教学更加深入人心。
(六)新安全,助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大数 据是确保教育治理影响力的支撑力量。在教育领域,大 数据对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虽然是多方面 的,但是在大数据价值的现实开发层面仍面临来自多 方面的挑战,存在影响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各 种问题[13] 。在教育现代化治理中存在传统教育固有思 想,存在思维固化、安于现状等问题[14] 。在建设新型网 络、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感知安全威胁、 过滤不良信息的新型安全网络体系,完善教育信息系 统的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可以提升安全事 件应急能力,为学生上网提供一个可靠的屏障,从而强 化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感,保障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二、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挑战
( 一)教育数据伦理问题亟待改善
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高速 、便捷等优势的同时, 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 题 。即大数据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 系列的风险,如披露、破坏、篡改、删除和非法使用及 隐私泄露等问题 。教育数据伦理是使用教育数据过 程中需要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15]。教育新基 建以 5G、无线千兆局域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为基础, 故在更高、更快速的网络环境下,数据伦理问题将更 为棘手,同时面临多重挑战 。①教育数据的存储和共 享挑战 。教育是以服务人为中心,是面向大众的 。教 育数据的复杂性在于某些数据应该被永久保存,而 某些数据应该被共享, 如何划定存储还是共享之间 的界限是相对复杂的,又或许需要个人同意 。②数据 带来的精准教学的挑战 。大数据下的精准教学给人 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使用教育大 数据的教师利用大量教育数据促进学生的发展,并 为学生提供个人学习途径 。但在某些层面上来说,学 生培养方案一般根据教育大数据理性的分析结果, 依照“既定”路线在现阶段进行优化和调整,确定进 行相对“固定”的提升方向[16]。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结 果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影响, 那么其他阶段是否 还能依据上一 阶段的结果进行预测和调整呢? 这些 问题在解决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面临的挑战时需要 仔细考虑,教育数据伦理问题也急需解决。
(二)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实现教育发展的均衡是教育信息化向前迈向一大步 的关键,为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教育新基建提 出了“三个课堂”“双师教学”等模式 。教育新基建在 更高的技术手段、优质的资源上助力实现教育信息 化 2.0 。基于高质量的数字底座,教育的均衡发展有 可能会迎来更大的挑战 。居于偏远地区的学校,设备 的更新和维护并不像一线城市那样迅速,也无法迅速 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 量 。而“三个课堂”“双师教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 对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是教学 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在对教育新基建 在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问 题上,存在以下挑战 。①教学环境 。农村地区经济水 平相对落后,政府投入力度虽然逐渐加大,但是个人 购买能力相对较低,智能设备使用率较低,由此导致 学校购入设备的维护检修相对困难,造成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和持续使用难度较大。②教学资源。农村学校 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处于较低水平,资源质量良莠 不齐,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且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 度低[17] 。 由于资源匹配度不高,城市优秀名师可能会 按照城市学生的课程开展情况对农村学生的课程展 开设计,但是实际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③应用实践。 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低,尤其是部分 农村教师年龄相对较大,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不熟 练的问题 。新技术的出现首先会选择一些示范点进 行,示范点一般选择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 这种“偏爱”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 由于不 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条件不同,对新技术的持续使 用和适用性不高,进而会导致技术的闲置[18] 。 因此,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将会成为教育新型基建助力教 育信息化 2.0 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三 、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着 力点
( 一)教育数据治理新模式
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教育新基建的数据库将 会更加庞大和复杂,相应的数据治理也将迎来更大 的挑战 。当前我国教育应用系统数据较为庞大,在应 用和分析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存 在标准不统一、泄漏风险和伦理缺位等突出问题[19] 。 数据背后隐藏着需求、动机、目的、规律与问题,教育 者可以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 学效率,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因此,在教育信息 化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数据治理问题,完善教 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应用监管体系,打通教育新 基建的上下游,让教育新基建成为教与学之间强有力 的“桥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新基建的发展 过程中,各学校要依托互联、应用完善 、协同服务的 “网络+教育”新平台,通过平台之间一 体化的服务, 以及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一个感知安全 威胁 、过滤不良信息的新型安全网络体系,以减少 数据泄露风险和伦理缺位问题,并基于新技术建设 一个绿色安全的新型校园,从而将大数据的价值充分 发挥出来。
(二)教育新基建新标准
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都按照一定的标准 生产、生活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强调硬件 投入,硬件持续使用率不高,忽视后期使用和更新维护,对平台系统的统一标准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性 的规划等问题,在教育信息建设没有设立统一标准的 情况下,“信息孤岛”问题频发,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 性和可移植性较差, 这就导致了用户的体验感不强, 后期使用和维护负担沉重 。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技术 送代更新速度较快、建设周期不长等原因,缺乏标准 规划思想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教 育新基建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各项任务、规划进行 标准的设定,推动平台互通、教育数据互联,构建安全 可靠的教育环境,助力教育信息实现现代化 。因此,教 育新基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标准的建立,在系统 的标准化思想规划下搭建起平台之间沟通的“桥梁”, 提高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推动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开发 及普及,增强用户临场感 。即要建立一个一体化平台 服务标准, 以期对教育数据的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 持,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只有完善教育 信息数据使用标准,提升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才能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教育新基建为教育系统注入了新的力量,是教 育系统发展和数字化升级的革命力量 。教育新基建 以创新理念和新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未 来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教育新基建 以技术革新为推动力,在其推动发展下教育信息化 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教育新基建的助力下,教 育信息化在“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 “安全”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产 生了一 些问题,如教育伦理问题 、教育发展不均衡 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数据 治理模式及标准的建立,从而完善教育信息化顶层 设计,推动平台互通、数据互联,让教育信息化成为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保证教育新基建落 到实处,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要求, 用以解决教育数据治理及标准等问题 。从学校层面 来看,可以针对教师在新基建环境下的需求,安排 系列培训,以便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数 字素养,且可以与企业或其他学校合作,共同打造 、 健全教育资源库 。从教师层面来看,可以充分利用 区块链 、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型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 利,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 本文梳理了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的优势、挑战和着力点,对教育新基建做了简要的梳理 分析。由于本文对教育新基建助力教育信息化 2.0 发 展的挑战和着力点的分析不是很全面,仍有待进行更 深入、准确及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 04-13)[2023-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 t20180425_334188.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 02-23)[2023-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 367987.htm.
[3]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 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3-01-20].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4]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 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 2018(7):5-8.
[5] 吴砥,邢单霞,蒋龙艳.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 息化 2.0 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32-34.
[6] 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 时代[J]. 中国电化教育,2018(1):7- 14.34.
[7] 汤岭球.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省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21(4):99- 106.
[8] 柯清超,王朋利,张洁瑣.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 发展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68-74.
[9] 宗敏,韦怡彤,潘静,等.数字校园建设对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支撑 能力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21(3):97- 103.
[10] 包勇,王滨.现状与反思:国内智慧校园研究综述[J]. 中国教育信 息化,2017(21):52-55.
[11] 杨宗凯.教育新基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量[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21.
[12] 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等.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 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27-34.
[13] 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2015(9):54-61.
[14] 靳澜涛.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点 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46-52.
[15] 刘三女牙,杨宗凯,李卿.教育数据伦理: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挑 战[J].教育研究,2017.38(4):15-20.
[16] 李青,李莹莹.大数据时代学习者隐私保护问题及策略[J]. 中国 远程教育,2018(1):29-36.
[17] 万力勇,解攀科.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路径:以民族 地区基础教育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 (2):166- 173.188.
[18] 韩世梅.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问题分析 和发展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2021(12):10-20.76.
[19] 祝智庭,许秋璇,吴永和.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标准需求与行动建 议[J]. 中国远程教育,2021(10):1- 1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