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根本任务。推动法学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更要依赖于各办学单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在各办学单位的实践创新推动下,每个课堂都是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托。以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审视《国际商法》双语课堂所呈现出的法治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如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法律技能训练不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进而探讨思政入双语课堂的实践、加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实训教学改革及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双语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万方 . 基于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双语课堂实践——以《国际商法》课程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171-173.
bilingual course practice based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law education
----tak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course as an example
WAN Fang
(Law School,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Abstract: To realiz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fundamental task of law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law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rely on th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each school as well. Driven by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each institution, each single course is the foundation and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goal of law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legal tal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goal,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talents in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lack of training of legal professional ethics, insufficient training of legal skills with English as the working language, and imperfect training mechanism of foreign- related legal talents, the essay also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lingual course,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English as the working language,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Key words: Law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Bilingual teaching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无疑也必须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和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①法学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法治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提升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 实现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发展形式,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法,实现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②推动法学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 必须坚持以“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为主线 , 大力提升法学教育质量与法治人才培养水平。对此 , 既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更要依赖于各办学单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③在各办学单位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推动下,每一个课堂都是也理应成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托。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课堂教学转型 , 应该朝着培育核心素养和发展关键能力的方向发展。
三 通过《国际商法》双语课堂看法治人才培养与内涵式发展目标间的差距
《国际商法》双语课程是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面向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目前在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面向大二学生于第四学期开设。从《国际商法》双语课堂的教学实践来看,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 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
法治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法治人才的职业道德也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从《国际商法》双语课堂的实践来看,德育方面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法律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颇为薄弱。课堂应发挥指导作用, 以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 不断增强明辦是非的能力。
(二) 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法律技能训练不够
法治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对法律技能教育提出了现实的紧切的需要。法律实务机构等用人单位期待法学专业毕业生已经接受了相应的法律技能训练, 然而由于师资等因素的限制,教学单位很难承担起充分的法律技能教育的任务。双语课堂由于语言的影响整体进度已被拖慢,在有限的课时也很难展开有效的法律技能训练,而教学单位现有的实习实训、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等项目通常较少有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法律技能训练。
(三)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直接驱动力在于满足国家对外开放的法治需要,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法学教育应具有国际化属性。为飞速发展的中国培养国际化未来领军人才 , 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 , 这也是中国法学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④《国际商法》双语课程一般选课人数不多,但其中不乏英语基础很好、将来有志在涉外或国际法律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鉴于大学期间逐渐发现的自己的个人偏好,这样的学生很偏爱双语课程,但除了双语课堂这一基本教学平台之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这一系统工程的其他环节基本缺位。
四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双语课堂实践与思考
(一) 思政入双语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思考也是源于双语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国际商法》双语课堂一般是小班化教学,比较适于开展课堂讨论。由于观察发现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的时间也很少走动,主要还是坐在座位上刷手机,于是想到可以尝试在课间设计一些小活动,有时候是猜单词之类的游戏可以让同学们动一动、笑一笑, 适于放松;更多时候是以准备好的主题开展一些比较轻松的讨论。讨论都是以英语进行的,最初觉得这样的讨论一方面可以训练英语口语,一方面可以锻炼思维,可谓一举两得。几次尝试之后发现这样的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方式, 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入双语课堂,可谓意外之喜。《国际商法》双语课程本身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选课的同学也大多英语基础较好,对于英语的主题小讨论都比较乐于参加,这也是双语课程的优势之一。
1.讨论主题的选择需要教师发挥关键作用
内涵式发展需要课堂能实现从“老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问我问题”到“我问问题”的转变,但其实在所有这些转变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讨论主题的选择上,首先应该是预期学生会感兴趣的话题,其次应该是在利益与道德、法律之间产生冲突引发思考的话题,当然最好还要是教师相对熟悉、比较有信心掌控的领域。有一次笔者引导学生课间讨论的是散步时随手拍的一张共享单车停在盲道上的照片,这样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也比较符合前文提及的主题选择方面的标准和考虑。当前占用盲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共享单车,不少人停放共享单车的时候都没有留意到自己停放的位置是否合适,是否占用了盲道,其中也不乏大学生。这样的讨论能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审视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有违背社会公德,进而探讨这一问题应如何加强治理以实现文明骑行和规范停放, 更好地保障盲人安全出行的权利。
2.开放包容是教师组织此类讨论应有的态度
课间的讨论一般来说是比较轻松随意的,同学们也没有课堂发言讨论的紧张感,通常都比较放松,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如果教师端着架子或者非常严肃,这样的讨论估计很难持续。教师应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包容鼓励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真正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3.发现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在主题讨论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德育问题不少, 发现问题后教师的适时引导可谓至关重要,这也是思政入双语课堂的关键所在。违法行为就是违法行为,将违法行为美化、浪漫化是危险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危害更大。当个人利益与道德、法律冲突时应如何选择,教师毫无疑问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清晰的引导。对于主题讨论中凸显出来的德育问题,教师应及时敏锐捕捉,引导学生思考,适时警示纠错。
当然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双语课程也应该更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并列入教学计划的条目和课堂讲授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二) 加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实训教学改革
法学院缺乏法律技能教育的问题由来已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改革问题,法律技能教育也无法主要依靠专业课程课堂实现,但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也至少应提供符合法学本科教育规律的初步法律技能培训。教学单位现有的实习实训、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等项目通常较少有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法律技能教育,所以双语课堂应注重加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实训教学。
《国际商法》双语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少的因素或其他一些原因,实训教学较易流于形式;由于学生语言能力不足,实训教学是否真正能起到效果也是困难重重。课程性质决定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依托于双语课堂, 加强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实训教学改革,首先在双语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合理安排实训课时;其次,教师应在实训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围绕教学内容,采取案例实训、情景模拟实训等多样化的教学实训方式; 最后,技能实训的考核应纳入课程考评之中。
(三) 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 , 涉外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 设计多层次、多元化、国际化培养平台 ,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 既是国际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的外部法律需求 , 也是当今法学教育自身应承担的历史使命。⑤
涉外法治人才首先应该通晓国际法律规则 ,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包括双语课在内的专业课程达成,但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并不仅限于此,也不能仅仅肤浅地将“国际化”理解为双语课和全英文授课。除了通晓国际法律规则,涉外法治人才还应该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当多元化,除双语课程和传统的国际交流项目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单位自身优势和涉外法律事务需求、师资等情况有选择性地设置国内外合作模式,如实施跨国双学位项目,合作大学方学分互换互认等;应根据国际法律业务中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保护与经贸争端解决、自贸区法律建设、亚投行法律机制构建等我国在全球法治治理中的需求,致力于培养服务需求的高质量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注释
① 2012 年 3 月 16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坚持内涵式发展。
② 王新清 . 论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决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矛盾 [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 2018(1): 8
③ 周佑勇 . 高等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8(3): 7
④ 周佑勇 . 高等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8(3): 8
⑤ 杜承铭 , 柯静嘉 . 论涉外法治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之创新 [J] . 现代大学教育 , 2017(1): 88
参考文献
[1]王新清 . 论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决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矛盾[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1): 8-18.
[2]周佑勇 . 高等法学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8(3): 6-8.
[3]苏力 . 中国法律技能教育的制度分析 [J]. 法学家 , 2008(2): 30-39.
[4]杜承铭 , 柯静嘉 . 论涉外法治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之创新 [J] . 现代大学教育 , 2017(1): 85-92.
[5]董 娟,李俐娇. 论习近平法治人才培养观 [J]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7): 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