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外合作办学场景下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7 17:00: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如何利用国际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介绍郑州轻工业学院中英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合作小组项目的实施过程入手,阐述了此类项目的合作模式并总结了利用此类项目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IGP 项目;能力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吴怀广 , 等 . 中外合作办学场景下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合作小组项目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3):21-23,35.

一 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也成为必然地趋势。作为教育国际化模式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引进整合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理念,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呈现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 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得以引进 ; 以人为本 , 教育创新 ; 合作具有互补性、多元性、开放性 [1,2]。

       就省域而言,在教育部审批的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 764 项中河南省占 56 项,位列第五位 [3]。但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把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并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2012-2020 年)》中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合作办学水平”[4]。为此,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扩展了省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而且,也为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知识等方面的支撑。

       郑州轻工业学院是河南省内率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省教育厅指定为开展国际教育的试点院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近十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5,6]。特别是 2004 年,我校与龙比亚大学就设立联合学院事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两校的合作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为河南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开拓办学思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增加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和内容。为了更好的增强校际合作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校和龙比亚在 2013 年就建立中英联合实验室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指出:在原有“2+2”以及交换生等合作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利用联合实验室作为交流沟通的平台积极开展:在以项目合作、联合(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等方式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升两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探索研究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适合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增强科研方面的互访研究,提升科研层次和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国 际 合 作 小 组 项 目 IGP(International Group Project) 就是中英联合实验室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和探索。

\

二 IGP 合作模式

       IGP 项目设立的初衷就是如何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之外促进合作院校之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合作的综合素养。

(一) IGP 团队成员

       考虑到团队的管理和团队成员间的沟通问题, IGP 项目组成团队的成员由以下原则来进行选拔和组建。

      ①团队人数的适中性原则。

      团队的人数决定了团队中成员沟通的渠道多少。根据软件工程团队的沟通渠道组成公式 N*(N-1)/2 可以看出,团队成员过多会造成沟通的困难和沟通时间上开销过大的问题。因此,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既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又不能使团队人数过多而出现团队散乱的情况。

       ②团队人员的对等性原则。

        中英联合团队的组成人员按照一对一的原则来组建,也就是中英双方参加的人数是相等的。这样建立团队既有利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又体现了对参与双方公平性的原则。

       ③团队成员的合作性原则。

       由于参加团队双方人数的对等,则在项目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双方相同人数的子团队来完成研究内容的子任务。双方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来共同完成团队所交付的任务。合作性的原则充分体现 IGP 项目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宗旨和意图。

       ④团队成员的对抗性原则。

       团队成员的对抗性原则是指协作下的贡献度指标,含有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在子团队中,中英双方成员在完成团队交付的子任务过程中的协作中的对抗性,也即对完成子任务的贡献度问题,充分激发个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是子团队之间的对抗,也就是在按照项目研究进度的过程中,每个子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效率问题。该对抗性在于体现了子团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最后是中英双方参与人员之间的在协作中体现的对抗性。它主要体现在双方成员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完成任务的贡献度、组织效率以及主动协作沟通等方面。

       ⑤团队成员的主体性原则。

       团队成员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参加团队的成员要以学生为主,双方的指导老师只能以建议者的身份出现。团队成员研究的题目完全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决定。指导老师及项目研究初期的专家评审会只关注研究方向的真理性原则以及学生任务划分过程中是否满足 IGP 项目的宗旨和原则。

       以 2015 年为例,我校与龙比亚大学按照以上原则各选拔 6 名学生、1 名指导老师参加了 IGP 项目。

(二) IGP 项目时间的安排

       IGP 项目的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参与项目的学生空闲时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1 所示。时间阶段①是每年一月份的最后两周,大体是中方寒假时间。中方学生可以利用此时间到英方学校参加项目的第一阶段的工作。项目时间阶段②从中方学生返回开始,双方通过远程协作开展项目研究。除了由双方组长组织的定期视频会议外,各子项目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沟通讨论,以便完成项目的任务。时间阶段③大体是每年的五月下旬,此时英方大学正在放假期间,英方学生来我校访问并和我校的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图 1 中与③相对的时间阶段⑤是我校在校时间。图 1 中的时间阶段④则是英方学生的复活节假期。

\

图 1 IGP 项目时间表
 
(三) IGP 项目的团队研究内容及方式

       团队研究的内容由时间阶段①来完成,团队成员在此期间要完成如下任务:讨论项目组要完成的研究题目;给出研究项目的实施时间表;选出执行研究项目的中英双方的组长各一名;由两名组长共同讨论各个子任务的子团队;团队对项目研究的各项指标进行汇报,并听取专家的评估意见。

        以 2015 年 IGP 项目为例,我校学生到达英国龙比亚大学后,首先和英方学生一起制定了两周讨论计划的时间表。双方学生根据各自预先准备的一些研究题目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的题目进行融合或剥离。第一周结束时由双方学生投票决定研究项目的题目并根据一周时间的接触投票选出两名组长。在第一周的过程中,双方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 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项目。从第二周开始, 两名组长领导团队开始进行如下工作:研究项目的分析、设计;子任务的划分及项目组成员的任务分配; 制定整个项目研究的时间表;撰写研究项目计划报告;参加研究项目答辩;根据专家评估意见调整研究计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评审会的专家成员中包括项目研究计划制定全程中的双方指导老师,因此不会出现项目研究计划重大修正。

       研究项目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团队成员通过远程协作来完成。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项目组长利用Trello 作为团队协作管理工具。双方组长负责协调在研究项目进展中的各种问题并定期召开项目进展的沟通协调会议。双方组长在进行沟通时需要以邮件的形式向项目的指导老师汇报项目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 [7]。指导老师也需要不定期的参加项目组召开的视频会议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项目研究的情况。

       2015 年 5 月下旬,英方学生利用假期到我校进行项目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由团队全体成员参加第二阶段的总结会;用一周时间对研究项目进行最终的修改、完善;撰写项目的研究报告并提交给 IGP 项目专家评估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上进行答辩并展示研究成果。指导老师除了参加以上工作外,还要对项目研究情况、团队协作情况以及团队成员个体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提交 IGP 项目的最终指导报告。

三 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为了考察研究 IGP 项目对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了测试问卷调查。测试问卷调查在双方同时进行并且项目开始和结束时各进行一次。测试问卷的卷面成绩是 5 分。

\

图 2 IGP 项目前学生沟通能力问卷结果
 
        图 2 给出了在 IGP 项目开始前对中英双方学生沟通能力的调查测试问卷。图中上方方块折现是英方学生对沟通能力的成绩,下方则是中方学生的成绩。中方学生对沟通能力的成绩普遍比英方低主要是因为 IGP 项目选择的沟通语言是英语,中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相对较弱。通过项目的进行,特别是 IGP 项目的第一阶段进行结束后,中方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对项目沟通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图 3 给出了中方学生沟通能力项目前后的对比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
 
       对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应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IGP 项目的实施,中英双方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问卷调查生成的比对如图 4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学生在选择和利用工具方面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例如,使用甘特图对研究项目各个阶段进行表述和分析;利用网络上的开源代码工具等方面。另外,项目中方成员在编程能力以及问题处理的细节方面比英方成员存在着优势。

 
\
 
        通过 IGP 项目的开展,团队成员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图 5 中,每个圆柱下方部分和上方部分分别表示 IGP 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回答创新能力调查问卷的成绩。在此问卷中,对自己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信心值和对问卷其它问题认识创新度是其问卷的重要核心思想。

 
\
 
四 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体系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绩。但是,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场景下充分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我校利用中英联合实验室这个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模式。IGP 项目的开展就是在此目的和意图下开展的合作培养尝试。由 2015 年国际合作小组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参与此项目的学生的国际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IGP 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是对合作办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提升,得到了合作双方的一致认可和重视。该项目的深入开展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陶林 , 申俊龙 .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来的研究综述 [J]. 中医教育 ,2006,25(4):5-10.
[2]芶雁 .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探究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1):127-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 .[EB/OL].http://www.crs.jsj. 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2.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 年 ). 2012.
[5]赵彦志 , 葛婷婷 .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0):54-56.
[6]李璐 .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D]. 河南大学,2013.
[7]刘琳婧 , 尚长春 . 中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J]. 教育现代化,2018,22:115-116+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