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组织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竞赛参与数量和获奖数量上都明显低于重点院校。本文以上海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参与学科竞赛的意愿、对学科竞赛的态度和参与学科竞赛的驱动力与阻碍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问卷调查
本文引用格式:王宇静.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J]. 教育现代化,2020,7(34):188-190.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1]。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将本科院校的建设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当中, 让本科教育与产业链发展、人才创新进一步协调, 真正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水平、创新水平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2]。大学生学科竞赛具有“深度互动” 的特点,是大学生展示创造力及其成果的重要平台 [3]。组织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4,5]。
大学生是学科竞赛的第一参与主体,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是学科竞赛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而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意愿较低,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竞赛参与数量和获奖数量上都明显低于重点院校 [6]。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7]。如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数量和质量,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现有文献侧重于从学校和教师角度研究如何组织开展学科竞赛 [8,9],缺少从参赛主体的角度加以考察。本文以上海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现状展开问卷调查,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 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
(一) 问卷设计与发放
为全面掌握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现状,问卷共设计了 5 个模块,13 个问题,涵盖大学生基本信息、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参与学科竞赛的意愿、对学科竞赛的态度和参与学科竞赛的驱动力与阻碍。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设计完成,问卷发放和搜集时间为 2019 年 6 月 -8 月, 共收集问卷 315 份, 剔除填答不完整、前后矛盾等无效问卷后,共获取有效问卷 302 份。
(二)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选取上海市某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为受访对象,涵盖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其中大一学生占比 21.29%,大二学生占比 26.24%,大三学生占比 37.62%,大四学生占比 14.85%。性别分布上,男性学生占比 45.05%,女性同学占比 54.95%。68.9% 的受访对象平均绩点处于 2.7-3.3 区段,23.27% 的受访对象平均绩点处于 3.7-4.0 区段,6.93% 的受访对象平均绩点处于 1-2.3 区段。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
1.问题“大学期间你对学科竞赛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了解的同学只有 3.96%, 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比 45.54%,44.55% 的学生对于学科竞赛只是听说过而已,并不关心,仍有 5.94% 的同学对于学科竞赛完全没有听说过。可见,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了解情况不尽如人意,这可能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数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问题“你获取学科竞赛信息的途径是什么?(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科竞赛信息的获取途径排在前两位的是老师通知和同学交流,分别是 86.63% 和 55.94%;49.01% 和 44.55% 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官网获取和公众号推送。可见,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信息的传播仍然主要靠老师和同学之间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借助学校官网和公众号推送等公共媒体对竞赛信息进行传播仍有待加强。
(二) 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意愿
1.问题“你是否愿意参加学科竞赛?”的调查结果显示,52.97% 的学生选择愿意参加,47.03% 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参加。问卷在“学科竞赛参与动力和阻碍”模块中,对学生愿意参加学科竞赛与否的原因给予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2.问题“你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参加过几次?”的调查结果显示,57.03% 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34.06% 的同学参加过 1-2 次,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同学共占比 42.93%。可以看到,愿意参加和实际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相差 10.04%。说明愿意参加竞赛的同学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并不一定实际参加竞赛。
3.问题“你认为参加学科竞赛的最佳时机及原因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50.5% 的学生选择大二,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32.18% 的同学选择大三,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学科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尽管大二学生与大三和大四学生相比,专业知识存在欠缺,但对于大三特别是大四学生而言,考研、实习等占据了较多课余时间,参与竞赛通常要消耗很多时间,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时间安排上较难分配和协调。
(三) 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态度
1.问题“你最看重参加学科竞赛在以下哪些方面的益处?(限选 2 项)”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分别占到65.24%、42.58% 和32.68%; 选择获取奖金、丰富大学生活和评优加分的学生比例排在最后三位,分别为 3.96%、6.94% 和 7.92%。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学科竞赛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问题“参加学科竞赛后,你在哪些方面收获最大?(限选两项)”的选项与“你最看重参加学科竞赛在哪些方面的益处”相同,但由于该问题只限于参加过竞赛的同学填写,与后者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排在前两位的仍为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占比分别为 59.82% 和43.00%。选择巩固并拓展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生比例为 35.52%,大幅超过了选择提升实践能力的学生比例 7.48%。参与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需要主动超前学习培养计划内的专业课程或者拓展学习培养计划之外的专业相关知识。
3.问题“你是否在意学科竞赛的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调查结果显示,54.21% 的学生选择了在意,更愿意参加赛事规模大的比赛; 7.48% 的学生选择在意,更愿意参加赛事规模小的比赛。36.45% 的同学选择不在意,只要能参与都愿意尝试。目前,高校从学科竞赛管理和教学考核角度将学科竞赛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 鼓励参加高级别的竞赛,但从调查结果上看,学生对于学科竞赛级别的态度与学校层面不同,仍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不在意竞赛级别。
(四) 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的驱动力与阻碍
1.问题“促使你参加学科竞赛的驱动力有哪些?”的调查结果显示,从调查结果看,排在前五位的主要驱动力为丰富履历,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体验比赛过程、增长实践经验,拓展知识面和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尝试一下,选择这五项的驱动力的学生占比分别为 38.1%、36.51%、36.51%、29.37% 和26.98%。
2.问题“你认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主要阻碍是对自己不自信,认为不能完成任务或获奖, 对比赛的情况不了解,没有找到一起参赛的队友, 担心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对竞赛内容不感兴趣。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学生相比,参加学科竞赛的自信心不足,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首要原因。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学生表现出了对一起参赛同学、竞赛指导老师的依赖。
四 政策建议
(一) 加强学科竞赛宣传,提升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水平
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其参与学科竞赛意愿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科竞赛的了解程度较低,并且学生竞赛信息的获取渠道排在前两位的是老师的通知和同学之间交流,从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媒体上获取信息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学科竞赛宣传,提升学生对竞赛的认知水平。建议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创建专门的学科竞赛专题网站,链接置于校园网首页,学生可通过网站随时了解竞赛信息。网站内容可包括各种学科竞赛简介、竞赛报名系统链接、学科竞赛相关知识、历届竞赛赛题、历届学生竞赛成果展示、参赛经验分享等模块。此外,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号也应加强学科竞赛的宣传和及时推送竞赛报名信息。学生对学科竞赛相关信息的全面了解,助于提升其竞赛的参与意愿。
(二)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和保障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从调查中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意愿和参与率均较低。建议校院两级层面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参与竞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出台正式文件,促进制度的贯彻执行, 从而增强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意愿,提升学生竞赛的获奖数量和质量。激励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例如给竞赛获奖同学现金奖励,年度奖学金评选和优秀学生评选时增加比赛获奖加分项。此外,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凡参加比赛的同学也应给予适当激励,例如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实践课程学分等。为参加学生备赛提供保障方面, 首先,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例如工程实训中心、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 均可为学科竞赛提供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支持;其次, 按照学科类别新建实验室和创新训练基地,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备赛条件;最后,可为参赛学生提供延长图书馆自修室的开放时间、延长食堂供应时间等学习生活保障。
(三) 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竞赛指导意愿和指导能力
在阻碍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调查中,选择“对自己不自信,认为不能完成任务或获奖”的学生占比最高;同时,选择“担心得不到专业的指导” 所占比例也较高。如果高校教师在历次的竞赛中表 现出较强的竞赛指导意愿和指导能力,就能够提升 当届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意愿。
可从提升老师竞赛指导经验和竞赛指导意愿等方面加强竞赛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建议开展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经验交流会,就如何给学生分组与分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创造性、如何做好教学与竞赛指导的时间分配、如何在竞赛中突围等问题充分交流,以此不断丰富老师的竞赛指导经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得奖项,对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可通过安排寒暑假师资培训、提供线上和线下多种培训课程供老
师选择等方法为老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创造条件。高校教师平时的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而指导学生参与竞赛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为激发老师指导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可以把竞赛指导与课程教学同样计入老师教学工作量,设置指导奖金和获奖表彰等。通过多项举措并施,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竞赛指导意愿和指导能力。
(四) 重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没有合适的同学共同组建团队参赛,是阻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重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科竞赛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赛,是否能够在竞赛中胜出取决于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小组每位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分工合理, 每位同学都能发挥自身所长,有助于提升小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进而提升竞赛成绩。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培养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视不足。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可设计由学生团队共同完成的教学环节和作业,引导学生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和信任,同时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在参赛报名阶段,能够快速找到同学组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赛意愿和竞赛参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灿明 . 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 247(07):5-9.
[2]刘 卓 . 创 新 思 维 下 应 用 型 本 科 高 校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研究—— 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高教探索 ,2019,190(02):136.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 .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4]林晓 . 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江苏高教 , 2015(2):132-134.
[5]丁璞 . 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互动 ,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J]. 教育现代化,2015(9):60-62.
[6]赵春鱼,吴英策,魏志渊,等 . 高校学科竞赛:现状、问题与治理优化——基于 2012—2016 年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的数据分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18(2):69-74.
[7]袁旦 . 地方高校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1):39-41.
[8]隋雪莉 , 等 . 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0):48-50.
[9]周俊,毛锡锋,张珂 . 地方普通院校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模式探究 [J]. 教育现代化,2016(20):23-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