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基于对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创业孵化园未来发展的思考,通过调研和总结当前国内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管理机制及运行模式,分析出基地建设呈现出的效果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对于我校总结目前工作的不足,汲取成功经验,探索和研究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策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创”;实践基地
本文引用格式:郝颖.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51):46-49.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O Ying
(Student Office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Beij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ark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and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by investiga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domestic art universities.This provides a very valuable reference for our university to summari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work,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explore and study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Practice base
一 引言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接踵而至的就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其载体主要是创业园、孵化器、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并且各个载体由于受到政策、条件、专业等因素影响,在形式、规模、功能、定位等方面独具特色、各有不同。高质量的“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创新项目、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
二 国内“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状况实证调研
作者于2019年4月至12月,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高校及社会机构的“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收集并整理了基地的特点、优势、劣势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归纳并总结了基地建设在功能定位、管理机制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可以汲取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探索和研究出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策略,同时也将明确我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戏曲学院创业创意孵化园
中国戏曲学院是北京地区艺术院校中第一个提议建立创业创意孵化园的高校。中国戏曲学院创业创意孵化园是2013年12月份正式开园,以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服务和保障,是大学生创业创意工作的有力支撑。孵化园以文化艺术资源为内容依托,以学院孵化园环境为硬件支持,按照“政府扶持、学校主办、市场运作、集中管理、突出特色、区域共享”的原则建设,注重实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期造就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建成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体,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调研论证、宣传推广、招募评选、创业培训、选址装修和注册报批、入驻开园等程序,第一批15家企业顺利完成了公司注册并办理了入驻手续,他们的经营范围包括剧场管理、文化传媒、戏曲艺术培训、空间视觉设计、平面设计、戏剧演出、礼品包装设计、影视制作等。建设学生创业创意孵化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希望工程,给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导师将从政策、知识、技能等方面提供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成长[2]。
(二)北京电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北京新华环球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8年7月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心集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辅导、学生创业孵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在北京电影学院就业创业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具体创办组织实施,依托学院资源,专注于电影、电视、教育、内容创业、泛娱乐、文创等大文化创新创业领域,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校友提供近300㎡创业办公场地,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供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创业孵化、创业教育等服务。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后,将遴选在校生及校友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在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的同时,还将依托北京电影学院平台和优势资源,为入孵团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等服务,邀请北京电影学院专家、优秀校友以及业界专家作为创业导师,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咨询[3]。
(三)天津音乐学院“勤坊”众创空间
2015年12月,天津音乐学院“勤坊”众创空间正式挂牌。“勤坊”通过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专家组审核,成为天津市众创空间。“勤坊”由“琴房”的谐音发展而来,众创空间以“育人”为目的,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给学生打造提高本领、扩充眼界、自我实现的平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勤坊”主体相对独立,室内装潢整洁,室外环境优美,咖啡吧、路演区、服务区、创客空间、流动工位等要素齐备。众创空间自2015年正式成立以来,实行拎包入驻,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工位、为优秀团队提供免费设备等优惠政策。目前,“勤坊”已经成为天津音乐学院“特色风景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
(四)深圳大学学生创业园
深圳大学创业园于2009年7月建立,成立以分管校领导牵头,由校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监察审计室、计划财务部、后勤部、研究生部、学生部、团委、教务部、实验与设备部、科学技术部、社会科学部、校友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创业园的发展和管理。创业园首期规划场地为690平方米,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内,学校于2010年加大投入力度,将创业园搬入校内并扩充园区面积为2000平米,每年投入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通过由校外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申请资助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入围企业可给予3~20万元不等的资金扶持,每年可支持3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为顺应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政治经济战略,承担为深圳政治经济服务的责任,进一步满大足学生成长需求,创业园于2015年初启动园区孵化功能软硬件升级改造的有关筹划工作,打造创客和创业者聚集平台,加强创业前端孵化。五月,创业园联合校内10个创业类学生组织和46个校外企业,联合发起“深圳大学创业者联盟”。联盟以“鼓励创新,支持创业,互助共赢”为宗旨,通过大力扶持校内创业类学生组织发展,资助学生创客进行创业实践,对接校外企业、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创造活跃的“创客流量”,形成有投资价值的创客创业氛围,为创业园孵化功能软硬件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五)上海“众创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犹如一对动力强劲的“双发引擎”,正在给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带来不竭的发展动力与创新活力。不同于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草根潮”,上海的“众创空间”大多“镶嵌”在龙头企业、外企研发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周边,具有独树一帜的“嵌入式”特色。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客加”为例,它已不同于传统概念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即只是租工位、收房租的“二房东”,而是通过建设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相结合的新型创客基地,即提供低成本、低门槛的线上线下创业公共服务,凭借平台优势为大企业提供创新外包服务,以订单的形式发包给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者,帮助其赚得“第一桶金”。为了能给创业者创造硅谷式的创新创业环境,上海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杨浦区等一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功获批,450多家众创空间呈现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发展,综合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上海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
(六)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创业孵化园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创业孵化园隶属于校学生处,于2016年9月开始筹建,2017年5月正式启动运行。园区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展示厅、工作区、培训&咨询室,前期投入约为180万元。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育创业家精神。园区依托专业特色,融入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为宗旨,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孵化、推广、咨询、指导、培训及辅导等“一站式”服务,为学生创业团队搭建模拟仿真的商业运营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平台目前共有10支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其中5个实体公司:北京东方汉化广告有限公司、北京艺佰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屿瑭东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云墨舞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北京这里有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个发展型团队:Busy Dancer‘s Accompany、云翘舞道工作室:3个培育型团队:FREE舞蹈IP工作室、“抬杠青年”传媒策划团队、聿一工作室。参与学生共计38人,包括在校生、毕业生、校外人员;团队均是跨专业、院系、学校、行业的合作模式。平台汇集了舞蹈培训、艺术教育、舞蹈IP、传媒策划、舞美设计、服装与化妆、平面及广告设计、影像制作、衍生品开发等产业,形成了小型的舞蹈相关产业链。
三 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呈现出的效果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高校“双创”教育工作已经开始朝着全方位推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迈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创客(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并形成一定规模,在服务大学生“双创”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机制建设相对完善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和要求,深入实施《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切实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教育、指导及服务,以及对“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实践进行组织与管理,多数艺术类高校都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为了对“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保证基地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多数艺术类高校都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认定”、“大学生创业者的学分认定标准”以及“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创业休学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服务项目分层有效
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对学生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首先,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针对所有大学生开设有关创业基础教育的课程,为大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提供通识性教育;其次,面向“有明确创新创业愿望但素质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开展创业讲堂、沙龙、游学、比赛、路演等不同内容的“精确培养”;最后,针对少部分怀揣创业梦想和具备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开小灶”,提供创业项目咨询与辅导、创业项目评审与答辩、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园孵化、创业实践项目资助、创业产品与服务宣传推广(线上:APP;线下:推介会)、校内外资源对接、创业实践学分、创业休学、创业实习等服务,有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财富的热情与创造力。
(三)创业实践充分开展
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一定的启动资金或项目研发资助;线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创业政策、项目及发展问题的咨询和指导;关于“评估、融资、法律、谈判、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辅导等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同时,可以按照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思路,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学生建立学科交叉、年级互补的创业团队,申请携带创业项目进驻基地开展低成本与低风险的模拟仿真商业运营,把创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培育初创团队发展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小微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器、助推器和加速器,是搭建起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创新创业问题研究、模拟仿真商业运营的演习平台[4]。
四 影响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
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其需求始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书通过竞赛开始涌现,他们的创意、设想亟需付诸实践的平台。然而,由于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实践经验不够充足,大部分基地建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
在传统的观念中,创业一直被理解为是与经济利益相关的行为,因此学校中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只是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出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认定为就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这种观念最终导致艺术类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时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定位,忽略了对于艺术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业家精神的培育,这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定位的初衷是相互背离的,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阻碍了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二)缺乏充足的社会资源
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有赖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汇集与整合。艺术类高校依托专业特色为大学生提供的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有:舞台展示及相关设计、新媒体制作工作室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些专业实践平台大都集中在专业院系且相对独立,受到校内资源规划整合和校外资源跨界沟通的局限,无法形成合力。另外,很多创业项目孵化处于学校资源的支撑中,依靠学校自身有限的资源服务创业项目,缺乏与社会的融合度,没能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优势和平台效用,不利于创业成果的转化与学生实践的需求[5]。
(三)缺乏督导的运营管理
虽然大部分艺术类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创业团队及项目的前期选拔与指导,但是由于大部分入驻团队与项目都是基于前期的创业想法而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而没有真正进行实际运营;另外,由于大学生创业者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不足,在面临毕业选择、意见分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困难和问题时,经常会轻言放弃;最后,由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对入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后的团队与项目跟踪、指导、支持、整改等不及时、不到位,没有积极根据其专业基础、目标定位、个性特点配备相关行业企业家型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商业化运行辅导和资源对接,最终导致团队与项目夭折或是无法接受到精准培育与孵化[6]。
五 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
“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创业成果的助推器,是搭建起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创新创业问题研究、模拟仿真商业运营的演习平台;是集项目孵化、团队培育、资源对接为一体的平台运营模式[7]。
首先,基地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专业优势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志向,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苗圃”;将“创业苗圃”建设成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项目初选的重要载体;构建各“创业苗圃”之间资源整合、相融联动的发展机制;从“创业苗圃”中选拔出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孵化。
其次,基地需要面向“有明确创新创业愿望但素质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精确培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建立学科交叉、年级互补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申请携带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进驻园区开展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战演练;园区可以配备企业家型导师对入孵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深度辅导与培育,有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财富的热情与创造力。最后,基地需要按照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思
路,借助学校现有优质资源,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多学科、跨专业、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承担着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从职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造者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艺术类高校需要在目前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项目孵化、团队培育、资源对接”的“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构建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8]。
参考文献
[1]金玲,殷春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4):85-86.
[2]张磊.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1):34-38.
[3]曹迪,袁杰.适应大学生创客的小微创业项目孵化运营模式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21):43-46.
[4]杨珩.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4):142-144.
[5]周丽.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1-12.
[6]王振武.浅谈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13):27-29.
[7]张明昊.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02):3-4+7.
[8]樊孝群.对高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