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5:15: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路径,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协同相关实施主体、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人类不同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播。我国高等教育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先进经验,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输入输出双向流动模式,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我国在加快推进与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中,积累了国际化办学的经验、促进了文化融合,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跨越。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张红等.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3):88-92.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ANG Hong1,CHEN Si-yu2,CHEN Yu-shui3,TAN Chun-bo3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2.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3.Qingdao Huanghai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Abstract:After long-term struggle and effort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er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new era,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ath to build a world-class university,and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y.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a favorable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body,national strategy and national policy.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human civilizations,and promotes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raws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hrough the“send out”and“import in”two-way flow mode of input and output,it vigorously develops Chinese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and enhances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hina has accumulated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promoted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and realized the new leap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new era;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development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与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本路径、是促进一流大学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大学跻身世界一流高校的重要评价指标,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代,国家通过国际化战略布局,吸引国外高层次专家学者与优秀青年教师来中国任教,实现中国大学成为世界留学生选择学校重点考量的对象之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飞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一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与实施主体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的国际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双线发展战略布局,各高等教育机构结合本机构优势、整合全球资源、对标国际标准、融入进去并提升自身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尤其近十年的努力,已转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动能,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由“China for China”向“Global for China-China for Global”的模式转变,这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奋斗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的战略布局,借助孔子学院的推广传播,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日臻完善。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国家多层次、全方位、高角度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各省教育厅、政府、公安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教育部、外交部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与整个国家共同呈现出来的综合软实力[1]。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大学国际化,大学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载体。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体制、政策、制度、文化、资金支持等,在微观方面主要为大学的具体事务:教育资源国际化(如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管理服务体系国际化等)。

\

 
二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是世界的学术中心,有“人才虹吸效应”,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优秀人才去学习、工作和研究,在这些国家可以申请到部分或全额奖学金,但改变不了其“国际教育贸易发展”的战略属性。作为经济与教育均后发的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开始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争夺优质的教育师资与生源。

近几年,受经济低迷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财政拨款,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重新调整了以“无偿援助为主”的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策略,开始有偿收取一定的学费,以保障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系统的运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属性”得以进一步强化与显现,并保留一定数量吸引力强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吸纳外国优秀留学生。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高度产业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推进动因主要就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产业化,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2]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仍存有一些不利因素。正在形成的高等教育国际性标准的主导权,仍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国际性高等教育标准与规则的制定上依旧缺少话语权。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受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政策的影响与制约,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一)萌芽起步期(1978年—1992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国内培养政策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大学一直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与质量,出国留学是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此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为主,尝试接收来华留学生,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合作联合培训班,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目标由最初的政治需要向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教育改革服务转变。

(二)平稳扩展期(1992年—201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9年“大学扩招”以及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得到三次“助力式”提升发展。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出具留学激励政策与资助项目,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有所扩大、来华留学人数开始增加,公派留学生回国比例上升,中外合作办学也纳入法制化管理。实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从行政管理到政策体系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化,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国际化水平,总体发展平稳。

(三)内涵提升期(2010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把高等教育国际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时代提质增效、内涵提升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继续扩大教育改革开放,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学术交流合作水平等;2016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再度强度要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以此来带动整体高等教育内涵提升。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出访不再受限。国家一直在循序渐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加大力度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教学人员走出国门、走进世界高校优质学术圈,以学成归来,提升国力。

2017年发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内容涉及对来华留学生全流程的管理,各高校把提高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作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3]。

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国内部分高校与国际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创办了高水平的合作办学项目,如: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的实质性合作项目,在磋商过程中,我方主导作用逐渐凸显。

目前,我国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涉外办学效益显著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与质量显著提高,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国家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将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提质增效内涵提升的新时期。

\

 
四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新时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不同,发达国家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视人才的培养。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从战略、政策、走出去、引进来、中外合作、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来加快推进与实施步伐。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国家战略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提出,有国际大环境的压力,也有自身的觉醒,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与国际声誉、提高学术竞争力、输出我国价值观与优秀文化及影响他国发展,同时留学归国人员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国家通过搭建与各国政府间的教育平台,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共同体,摆脱单校作战的劣势,将更有力地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国家以全球化的视野,全面的、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根据我国高校不同的发展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我国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重要国际交流手段和途径的作用与影响力。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系——国家政策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国家深度改革政策出台的背景支持下展开的,国家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助力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2001年加入WTO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在政策层面指出发展大方向,具体的推进措施与推进方法,由各大学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自行制定、执行,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文件: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及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做了明确的宏观指引,涉及来华留学、出国留学、科研合作、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等。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再次明确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有力途径,方案从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深度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营造国际化教科研环境、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等方面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的发展方向[1]。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明确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化战略目标与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输出——送出去: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

新时代的中国是世界留学生输出第一大国,要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化,中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送出去”主要指国家、当地政府或高校成立专项,选拔部分优秀学生与教师赴境外访学进修,部分家庭自费送孩子出国留学完成本、硕、甚至博士的海外学习,可以申请到国外高校部分或全额奖的学金。在国家或政府资金的资助下,高校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针对教师国际化设立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地方省政府公派、地方省教育厅公派,以及高校自身设立的公派等。另外,国家、地方政府、教育厅还通过设立申报课题项目等多种渠道与形式支持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国家资金设立的赴外留学支持项目很多,科研型、应用型大学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越大。

公派出国对学生与教师本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能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及国家经济能力水平。学成归国人员,部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与带头人。部分人员毕业后因国内就业环境与待遇较国外差,则选择留在国外,这是我国的损失。也有一部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号召,在国外工作取得一定科研成绩后,把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带回国内高校,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此领域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派留学生整体成绩很优秀,但动手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四)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输入——引进来:引进外国留学生与优质师资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引进来”主要通过招收世界各国留学生以推进学生国际化,通过招聘长期或短期的语言和学术水平世界领先的各国博士、教授、专家、学者以实现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大学师资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与灵魂,国际化的教师会进一步带动与实现高校科研成果、教学体系、授课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的国际化,让教师的成长与高校国际化发展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的学术实力与全球竞争力。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政府与各高校通过在海外设立“招才引智基地”及外国专家引进项目提供强大智力支撑[4]。设立“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国际杰青”“千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等项目积极引进境外优秀人才。

高校通过参加世界各地教育展会,放眼国际吸引更多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中国交流与学习。目前来华留学生形式主要有:本硕博学历生、高级与普通进修生、长短期汉语进修生、交换生等。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分布广泛:欧美等发达国家、非洲中东等欠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等国都有分布。中国政府通过多种奖学金形式,鼓励或资助来华留学的优秀生。如中国政府高校研究生项目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教育部中欧学分生奖学金、教育部中美人文学分生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以及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等。在当今教育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还可以通过提高招生咨询、服务与洽谈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更多可能的留学生国际化合作形式[5]。

(五)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双向流动,突破逆差

新时代的中外双边、多边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出去”“引进来”发展的更高层级、更高架构的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具有双向流动性:包括在国内与国外大学合作创办联合实验室与成立合作学院、合作机构等,就如欧盟的国家间“博洛尼亚进程”一样,可以实现学生与教科研人员国际间的互换交流学习、任教与科研合作,最终提升并保障合作国家院校间的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我国与国际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发展,正在激发全球教育生态系统链的活力与多元性。

在新时代,我国要继续加强国际性项目的合作,相关国家留学生都离不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支撑,通过互签协议,互认学分,使国际留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合作校方的双方或多方认可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合法化[6]。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作形式已从原来的学生交流发展为现在的双学位课程的开设、合作研究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等,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1.5+2.5本科联合培养、2+2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中外联合实验室、建立中外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成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学院等。

中外合作办学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外方的优势、优点、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我们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要关注签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校际高校师生互访的次数,更应该在中外合作中开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7]。在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数量的双向流动中,要同时关注其差额,突破逆差,实现顺差。

(六)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同时,各国人员自带的国家气质、文化理念、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也在有意或无意中互相渗透。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具有超越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跨文化交流、理解、沟通及包容的能力,要学习和理解人类不同的文明,要积极传播中华文明,要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8],也要认识和理解重大国际问题,有国际责任与担当,培养一批未来有能力参与和制定国际秩序能力的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全世界的发展。

五 结语

实现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跨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从国际舞台的边缘逐步迈入世界中心,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通过扩大双向留学规模、网络信息国际化,实现留学顺差,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边缘拉到正常轨道上来,由初级阶段进入国际化的快车道,实现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宋永华.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国际化回顾与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4):9-11.
[2]郭德红,李论,兰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2018(06):8-11.
[3]李琼.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383-384.
[4]董洪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11-06(006).
[5]白利超.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16):66-71.
[6]劳拉•珀纳,卡培•奥罗兹,刘博森.促进学生流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08):89-99.
[7]白冰.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23):83-84.
[8]赵宇,陶花.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内涵与特征的再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8):184-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