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青年硕导受限于课题、试验平台及团队,其科研能力提升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本科保研学生,充分发掘其科研潜力,对其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即从大二开始挑选学习较好且团队意识强烈的学生作为苗子,督促其打好专业基础;大三进行基本科研能力训练,使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手段;大四在青年硕导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等三个阶段。一方面使保研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前就已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也破解了青年硕导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团队力量弱小的难题。使其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培养经验及心得可为类似团队基础薄弱的青年硕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年硕导;保研学生;科研团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培养心得
本文引用格式:严涛,等.青年硕导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本科保研学生,破解青年硕导科研团队薄弱难题[J].教育现代化,2020,7(50):83-86.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Team Building by Young Master's Supervisor
——Solve the Weak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Team of Young Masters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YAN Tao,ZHAO Ju-mei,LI Guo-q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Abstract: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ubject,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team,the young master's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improving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explore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potential and elaborate its training process in an all-round way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guaranteed to receive scientific research.That is to say,from sophomore year on,students with good learning and strong sense of teamwork should be selected as seedlings to urge them to lay a goo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junior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in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aster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and senior students should complet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dependent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young master's supervisor.On the one hand,it makes the students have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before the graduate stage,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weak strength of the young master's supervisor in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So that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o achieve a win-win goal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young masters with weak team foundation.
Key words:Young master's supervisor;Graduate student;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process;Training experience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纷纷投身于科学研究中。高校科研环境(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团队)根据学校水平的高低有所不同,而一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这恰恰是青年硕士生导师的痛楚。第一梯队的高校选择教师往往都盯住全世界TOP50,国内的其他985除了选择国外名校外国内主要盯住清北复交等著名高校,以此类推。笔者所在的高校为211、985优势学科以及“双一流”学科高校,引进的人才也是需要有海外经历,且所在学科为国内顶尖,原则上不接受本校博士研究生。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进行学科交叉,吸收其他高校优秀的科研经验,避免近亲繁殖。而带来的困难是外校的博士不能很好融入本土的科研团队,往往需要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并培养自己的团队,因为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单兵作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摆在高校青年硕导面前的一道难题即是如何培养团队,继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众多研究,笔者根据培养保研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体会,其时间跨度主要是从学生大二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前这段时间,跟广大青年硕导分享讨论。
二 培养过程
(一)观察选拔苗子,打好专业基础
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大学生也逐渐从高中的题海战术过渡到以自学为主的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慢慢展现。优秀的学生一般会崭露头角,由于笔者所在高校的青年硕导一般也承担大学班导师的职责,与学生接触较为便利,青年教师们应重点在此阶段观察选拔苗子。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应经常与其谈心,除了关心其学习及生活情况之外,可站在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角度咨询其是否对科研感兴趣。一般来说大一大二阶段学生的课程较为繁重,优秀的学生没有时间及精力考虑学习之外的事情,同时,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也是很模糊甚至迷茫的。此时,青年硕导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好数学、力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当学生表现出对科研的兴趣后,青年硕导需督促其学好吃透重点专业基础课程,特别是这些课程里面的课程设计,对其未来解决工程问题极为重要。比如桥梁工程中的支架稳定性抗倾覆性检算;隧道工程中的钻爆设计、施工通风设计等。与此同时,大二阶段,学生还应该熟练部分学习软件,诸如WORD、EXCEL、CAD、matlab及photoshop等。综上,大二阶段青年硕导应观察选拔苗子,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二)锻炼科研能力,培养科研习惯
进入大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入专业核心课阶段,此时三大力学课程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结构力学均已学完,学生已初步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青年硕导应该引导科研苗子学生,积极申请学校针对优秀大学生实施的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进行基本科研能力锻炼。SRTP由指导老师立项,这个时候应该跟学生远期从事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其科研具有延续性。确定立项后,青年硕导就定期(一般是1-2周)的对学生进行科研基本能力指导,如图1所示。同时要求学生定期(一般是1个月)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年教师的指导是全方位的,包括立项时就应该考虑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取得成果。大三学生由于工程经验匮乏,青年硕导的指导应该从参考文献入手,根据研究的内容,科研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文献精读,篇数至少每人30-50篇,在精读的过程中由于所学知识有限,不懂的地方很正常,指导老师就需要在定期指导时间里面进行解惑。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作为,根据导师布置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手段,诸如国内外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等,相对来说到现场做试验需要较长的周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大三阶段尽量不考虑现场测试这种研究手段。以研究内容为导向,掌握基本科研手段,定期组织汇报,快速提升科研能力。
(三)发挥学生优势,合理分配任务
大四开学阶段保研学生名单即已确定,且一般高校在大四阶段课程设置较少,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分,开学伊始就组织2-3名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一个实际工程科研小项目。因学生理论及工程经验水平有限,通常按照项目规定的研究内容或者研究手段,让每个学生承担项目的一个具体的小任务。以厦门某过江管廊施工关键技术项目为例,该科研项目安排了3位保研学生协同完成。其中,考虑张同学大学前三年所学三大力学(理力、材力及结力)均在95分以上,让该同学承担过江管廊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理论推导部分;牟同学大一参加过数学建模大赛、大三参加过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因此让其负责该项目砂卵石地层力学参数室内试验;而李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对各种学习计算软件感兴趣,除了课堂设计需要的WORD、EXCEL及CAD等常用软件,还自学了部分土木类常用力学计算软件诸如ANSYS、FLAC、FDS及PATHFINDRE等,根据其软件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点,安排其进行该项目所有的力学计算数值分析。明确了研究内容和任务后,定期检查研究进展,答疑解惑并指明可行性研究方向。大四保研学生一般来说其学习习惯很好,主观能动性很强,很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工程经验及所学专业知识有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青年硕导尽量将定期指导的时间缩短,本人采取一周指导一次,效果较为明显。从最终结果看,各位同学人尽其才,很好完成了该项目规定的所有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得到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学生也在科研海洋里面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对其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效果。
三 培养心得及取得成绩
(一)培养心得
青年硕导受制于科研项目少、科研硬件差及科研团队薄弱几大不利因素,往往博士毕业进入其他高校后科研成绩骤降,导致这个结果的主客观因素都有;青年硕导更应该主动思考,积极作为。通过培养并充分激发保研学生的科研潜能,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增强青年导师科研能力,破解科研团队薄弱难题。通过几年的保研学生培养,取得如下心得与大家分享。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青年人才,科研的目的也是推动本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青年硕导在破解自己科研团队薄弱的难题,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基于“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11]。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汇报水平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遵循人才科研能力培养规律,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之功,在于积累。青年硕导面临考核、职称晋升等压力,有时会急于求成。当面对一群看似优秀的保研学生,实则只能反映其大学主干课程的优秀,总是希望他们尽快出成果,忽悠了他们在科研领域却是一片空白。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是在明确研究方向后,从精读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开始,掌握基本的研究手段,吃透研究方向的已有成果,逐渐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作为,也需要青年硕导的耐心培养。
坚持定期指导,促进量变到质变进阶。定期指导制度是优秀学生科研能力量变到质变进阶的关键保证。青年硕导基于自身本硕博三阶段的系统科研训练,处于科研的活跃期,具备较高的科研综合能力,为更好地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因个人力量有限,迫切需要组建团队;实践表明即将保研的优秀本科生以其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高效的学习习惯,通常为科研团队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亟待积极有效的指导,尤其是青年硕导长期的定期的指导和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科研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进阶。
团队协同,攻坚克难。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研团队成员亦如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通常遇到困难的做法是学生提出问题,青年导师能解答的尽量第一时间给学生解惑,但是对于一些数学及力学的问题以及软件学习的细节。采用团队共同讨论或者共同学习的方式,其成效往往比单兵作战进展顺利的多,有利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
(二)取得成绩
在青年硕导悉心指导下,保研学生全力以赴跟上导师节奏,风雨过后,必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本人所带毕业设计保研的本科生中,目前已经有三个博士或博士生。其中马勤*博士毕业去华南理工任教、周*博士毕业去四川铁路投资公司、张佳*硕士毕业去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硕士生及硕士毕业生共计23人,硕士毕业大多分布在中铁二院、中铁三院、中铁四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市政西北院、中铁科研院等单位,其余学生也逐渐成为各施工单位骨干,如表1所示。
其中,2016级保研学生张佳*完成科研课题:“城万快速公路岩溶隧道围岩-结构稳定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2016级保研学生牟智*完成科研课题:“高速公路隧道浅埋偏压洞口段结构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2017级保研学生资小*完成科研课题:“浅埋偏压小净距公路隧道综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19级保研学生王二*完成科研课题:“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人员安全逃生可靠性研究”,获西交通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如图2所示。
最后,以本科毕业设计保研学生作为主体完成科研报告5个;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SCI及EI检索3篇,有利地解决了青年硕导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
四结语
为破解青年硕导科研团队成长难题,充分发掘本科毕业设计中保研学生科研潜力,通过观察选拔苗子—科研基本能力培养—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参与等阶段对保研学生进行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经验及心得可为类似专业科研团队建设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初明.地方高校院系科研团队建设案例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21-24.
[2]邹年圣,魏蛟龙.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05):417-421+429.
[3]王学春,田建立.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06):25-26.
[4]罗鲲,张兴旺,吕竹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2(03):88-90.
[5]罗欢,冼海洲.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四个着力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6):57-60.
[6]汤超颖,朱月利,商继美.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研究,2011,29(02):275-282.
[7]罗微.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8(06):407-408.
[8]潘琳,朱鹏.探索机制创新,推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8(05):164-166.
[9]张喜爱.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8(03):154-156.
[10]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05):36-39.
[11]蒋雅君,赵菊梅,夏利华,等.“地下工程防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8):102-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