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逐渐深入到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中,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共同承担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产教融合,主要是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简要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点,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新经济时代
本文引用格式:杨秀,杨荣,李长飞.新经济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4):16-19+68.
Training Mod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New Economic Normal
--With Example of Shandong Modern University
YANG Xiu,YANG Rong,LI Chang-fei
(Shandong Modern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ABSTRACT:With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ew normal economy and deepe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concept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hare resources,integrat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undertake training task of skilled talents commonly.Main characterist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which is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teaching.Students exercise their hands-on ability during basic knowledge learning.With education development,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spru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spring rain,and number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increasing.Teaching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ith example of Shandong Modern University,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puts forward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onders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New economic era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1]。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供给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必须另开途径,需要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两种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要想解决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经济常态下,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创新,认识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特点,在发展中不断地解决问题,进行思想创新。
一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点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可从三个层面理解其内涵,体现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一是在宏观层面,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发展及整体战略规划相结合,形成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关系;二是在中观层面,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要与相关经济部门、产业界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三是在微观层面,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分别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等对接,形成相互衔接关系。简言之,产教融合即指经济社会下的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内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等进行全过程、融合式的发展[2]。
(二)产教融合的特点
1.产教融合助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实施,各区域经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民办职业教育而言,如何顺势而为,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为经济发展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务之急。产教融合,就是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人才链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助力经济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的有效实施。
2.产教融合助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近年来,由于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公办院校的规模的扩大,当前很多民办院校招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民办高校也存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率有待提升等问题。民办院校要想实现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质量上下功夫,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就能够推动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能够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和产教融合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
3.产教融合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就是通过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共同实施实践课程教学、共同培养培育学生、师资共享等方式,将经济发展所需、企业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从而实现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满足行业企业各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4]。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新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融合性在不断提升,各职业教育学校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学校将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将企业骨干、高级工程师等请进学校,走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企业建在校内,将教室建在车间等,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和潜在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山东现代学院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浪潮实训基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以校为本模式、中国一汽教育培训中心的以企业为本模式,其核心就是是实现教育产业协同发展,校企共建长效发展,资源共享共育人才。
三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产教融合对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创新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开展,引起办学主体变化,由单一办学主体变为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办学主体,增强了办学活力。
扩大了办学规模。通过产教融合,学校通过“请进来”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场地,引导企业将生产基地建在校内,扩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学校通过“走出去”,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产业,建立较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扩展了办学规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共育人才。
(二)提高办学质量
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构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专业设置更能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产教融合往往会促进学校变革日常教学,大量的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走进教室,走上课堂,将企业行业产业所需、技术前沿、技能操作实践等带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5]。
产教融合,促使学生提高了技术技能水平,掌握了企业需求的各项能力,提高了就业率。
(三)校企实现资源共享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承担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的再深造培养培训工作,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工作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实习就业,为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行业企业利用自己的机器设备资源、技术和资金优势,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入部分必须的教学仪器设备等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
四 山东现代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了课内教学培养与生产性实习实训职业情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与省内外8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285家。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广泛开展“名企进课堂”活动,通过邀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进课堂、进实训室授课,讲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文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6]。
(二)构建工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按照工作模块和项目任务要求组织教学,夯实通用知识,巩固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按照工学交替,产教融合要求,构建“课堂项目练习、校内实训技能训练、企业岗位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学期均开展工学交替一个月,打造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交替循环的教学模式。
(三)成立委员会,协同育人
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校企管理委员会等的作用,开展“名企进校园”活动,实现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校企共建基地
先后与联想集团、浪潮集团、润华集团等建立了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管理委员会,共同规划、指导、管理基地工作,将企业文化理念、生产操作标准、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真正融入整个教学和实习过程之中,实现了厂中校,校中厂;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做到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一,实施了校内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工程,为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就业保障。
山东现代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实现了校企共育,资源共享。
五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校企办学主体职责不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新需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对接度不高,适应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数量结构不合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不到位,高校与企业有效沟通渠道不畅通,现代学徒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等问题[7]。具体问题如下:
(一)专业背景及特点的约束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的时候都是自己找企业,很多学生实习当中找不到自己对口的工作岗位,他们的专业知识就得不到锻炼。部分学生即使找到了对口的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企业进行实习,但是却只能从基础的工人做起,实习的岗位和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相符。本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他们实习的时候主要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巩固,如果知识不清楚,在进行产教融合的时候就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8]。虽然每个专业都有自己所对应的岗位,但是受其行业本身特点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在新经济常态下,根据自身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教学有事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但是由于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实训基地都成了摆设,各个专业间的时间会出现创车现象,资源也达不到共享,这就给实训基地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产教融合的成本会有所提升。
(
二)学生的校外实习落实困难
检验产教融合的标准主要看学生实习的质量,如果学生实习的比较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增强,如果学生实习的不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就会比较差。一般学生都是在大四上学期之前学习理论知识,在大四下学期进行实习[9]。学生在其余的时间学校组织的实训课程比较少,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远远大于实践的时间。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的时间和试验的时间是相同的,学生的课程和试验时间起冲突,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习活动产生冲突等,学生都得以学校为主,不管学校有什么事情,都以学校大局为重,放下实习时间,这给学生的校外实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比较困难
现在高职院校都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技能,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去努力。但是即使教师有这给时间去学习,企业却不给教师提供机会。高校对教师的授课时间是有要求的,要求在每天上完几节课程,一周达到固定的课时数,教师在其余时间很难到企业中去任职,企业也不需要这种兼职型的教师,因为企业的收益会受损,教师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企业会觉得浪费时间。而企业的员工由于企业自身的限制,员工需要定点到单位打卡,到单位完成工作,但是到学校任职,却很难和学校的课程表相统一,企业的员工到高职院校任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10]。
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经济协调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加深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同时做好指导督查工作;职业教育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预测经济发展需求走向,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校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开发教材和教学设备及辅助用品等;高职院校应该对各个专业进行整合,让各个专业成为一个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着力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出台有力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11]。高职院校应该进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的力度,给学生建立良好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性人才,把高职院校的人才送到企业中去,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各取所需。
校企双方要大力开展人员相互兼职、教师实践、员工培训、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就业创业、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现代学徒制等。在新常态经济发展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为教师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素质的额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师的专业背景等,让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2]。
七结语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理念已逐渐深入到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中,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共同承担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史,范庆科.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商论,2017(26):189-191.
[2] 黄少安.新旧动能转换与山东经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7(09):103-110.
[3]王鲁.联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江苏教育.2016(8):26.
[4]安经.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难点与对策初探——基于对四川部分高校的考察[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5):90-92.
[5]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No.296(04):62-65.
[6]杨洁萍,尹冬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10):25-26.
[7] ]边卫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地域化发展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5):252-253.
[8]王健,许秀清,等.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
[9]叶立生.产教融合发展审视策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35-38.
[10]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24-28.
[11]卢立红.新时代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策略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110-112.
[12]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35-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