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基础能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助推导师指导能力,内外部资源挖掘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角逐学科竞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较为全面的阐述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点近六年来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学院层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本科院校,在本学位点授权招生的较短时间内,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其培养方法可为其它同等层次院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导师团队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欧先锋,等.浅谈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6):56-59.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Postgraduate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OU Xian-feng1,2,ZHANG Guo-yun1,2,LI Zhen-qiang3,GUO Long-yuan1,2,LI Wu-jing1,2,CHENG Wang-bin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2.Machine Vis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3.School of Graduate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
Abstract:From th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to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The tutor team building to develop mentoring skills.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mining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on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five years.As a newly added master degree authorized undergraduate school at the college level.In a short time,this degree program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Its training metho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of the same level.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Innovative ability;Tutor team building
一 引言
2013年7月,湖南理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以下简称本学位点)同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14年以来,本学位点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票通过本学位点硕士学位专项评估,并认为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省属地方高校中具有特色。本学位点通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导师指导能力、内外部资源挖掘、学科竞赛等方面开展硕士点建设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二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基础能力
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在研究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1],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2-5]。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6]中明确指出: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完整贯彻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
英语和政治公共课是必须课程,除此之外,专业课第一步要达到让学生打好基础,掌握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目的。第二步要实验论证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课堂的学习,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步要与前沿科技与技术接轨,学习最新的科技论文、学术报告,确保所学的知识不脱离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与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等方面结合起来,一来提高课程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二来学生能快速与用人单位接轨。第四步配合学校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在课程安排上,本学位点所有课程集中于一年级,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学生在二三年级有集中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科技在不断进步,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要新旧掺杂,其糟粕,取精华,同时摘取前沿的技术理论进入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上课质量。本学位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由6-10名博士教师形成科研团队,依托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平台项目和湖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开展试点个别课程团队授课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图像处理团队讲授的《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课程,团队老师们将各自相关的研究课题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也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改变传统的老师一个人授课,学生一脸懵懂地听课,变换为老师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以课程的内容为载体,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尝试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让学生思考过后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任务来提升学生们的查阅资料,阅读/总结文献知识的能力,并以讲座形式展出,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或者通过研究设计一些实用性或者有趣的算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如此长期积累,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开发能力都在无形中提升。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以研究专题讨论、课题研讨的形式都参与进来,形成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的融合,以学术交流和互动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三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助推导师指导能力
传统的一个导师指导一个研究生的模式缺陷越来越被放大,一对一的指导能让学生接受到导师最擅长方面的最好的指导,但并非所有的导师,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导师,其能力并非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某些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而以科研创新团队形式的团队导师制的建设愈发必要。
(一)合理的导师创新团队结构
本学位点4个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在人才引进中,重点考察其研究方向与团队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做到宁缺毋滥,同时职称结构和年龄具有层次性,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互补性。在团队运作中,重视年轻博士的作用,同时每个学术方向都有对应的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授作为领头人,以学术带头人为主导,其余导师为辅助,定期组织学术交流、讲座,带领对应的研究生全面发展,跟上研究前沿领域的潮流。
(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建设规划
一方面,制度是能让创新团队有条不紊运行的根本,一旦制度不规范,导师创新团队的运行就可能遇到问题。在导师创新团队管理中,根据需要的方向来分配和科学遴选导师。同时对导师创新团队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导师团队参加学术交流、留学、进修。对导师的考核更多考评导师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并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及发明专利为主要衡量和考核指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和促进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培养形成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协作意识,凝练团队研究方向,聚焦科学问题,提升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关联度和研究成果的参与度,同时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发挥导师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合力培养和引导研究生参与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内外部资源挖掘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新增硕士授权单位,本学位点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积极布局和拓展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开展与国内高水平高校实验室联合培养,为培养具有较好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良好环境。
(一)高校创新平台建设
近6年,本学位点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投入,大力改善研究和教学实验室条件,获批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8个。学院鼓励研究生利用这些软硬件平台开展创新科研活动,每年通过设置开放基金的形式,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研究方向申报开放基金课题,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并对获批的课题给予5千至1万块钱经费资助。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主持课题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研究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开展创新课题项目的同时,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这些为研究生提供学术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性知识交流的创新平台,也能够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独特创新思维方式。
(二)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克服在校所学知识与校外实践之间存在断层的问题。本学位点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研究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则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研究生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本学位点部分学生参与到东莞速美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千盟智能工业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研发水平和整体表现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肯定,多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这些公司工作。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为了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实行专业课的“理论与项目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培养新模式。校企双方导师互相帮助,共同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研究生专业学习、素质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到本学位点兼职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他们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有效补充学校工程实践教育所需的师资;同时,学校的“双师双能”教师担任兼职工程师,以企业科技顾问的形式作为机动研究人员,扩充企业的研发队伍,通过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互补,实现了双赢。
(三)校-校联合培养
本学位点定期将研究生送往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参与对方的相关课题的学术研讨,并在课题组讨论会中适时地做研究进展报告。通过采用访学研究等方式借助国内著名高校的优秀资源,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显著,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Neurocomputing、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有两篇ESI高被引论文,科研成果和能力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
五 学科竞赛角逐培养实践能力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7]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学科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高校对各项学科竞赛也越来越重视。
学科竞赛是面向广大研究生的科技活动,对研究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提高组织能力,特别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完成竞赛任务,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以学科竞赛的创新要求为基础,推动和促进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
对相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建立适应学科竞赛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着重基础理论,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妥善处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教学中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设计仿真与制作测试、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的结合。
(二)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与协调各类学科竞赛工作。一项学科竞赛由不同系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队后,设计出的方案创新点更多、比赛成绩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校、院、竞赛项目负责人三级组织管理机构,保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
(三)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学科竞赛往往不属于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教师在学科竞赛中指导的工作量难以记入工作任务量中。同时现在国家、省、市级及其他非官方机构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繁多,学生难以全部参加。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对学科竞赛进行筛选和过程管理,促进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
本学位点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大,参赛队伍不多的情况下,6年来获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湖南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湖南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科竞赛成绩在湖南省学院级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
六 结语
对于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地方高校而言,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它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团队、能力培养与管理等多种因素。目前,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在研究生能力培养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并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省范围内同层次院校中处于前列。这些探索和成绩为其它同层次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2]付光杰,赵子明.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98-199.
[3]宋卓斐,冯运莉,李杰,等.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93-94.
[4]陈兴娟,刘立佳,张春红,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14):236-238.
[5]江阳,张莉,祁小四,等.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升[J].大学教育,2016(4):34-35.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4]5号:1-8.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