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测绘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0:1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卓工计划”是为了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项目的重点内容。因此,相应的对测绘工程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而硕士是高级人才,也是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将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卓工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出高校怎样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硕士,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中元.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测绘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40):27-3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ster Training Mod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WANG Zhong-yu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ABSTRACT:"Excellent engineers program"is to strengthen cultivation of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which is key content of major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Therefore,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for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Master is senior talent,and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excellent engineering program"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finds out how to train master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Excellent engineer;Professional master;Training mode

“卓工计划”的全称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1]。通过这个培养计划,可以实现对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全国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测绘的到来,测绘工程专业也要加强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这样才能迎接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测绘工程师。

一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测绘工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数学、计算机学科、测绘等多领域的知识[2]。因此如何进行学科统筹和进行教学成为培养专业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培养硕士等专业的人才时比较侧重于理论方面,这使得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行探索的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的培养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信息和科技高速发达的现在,各种新型的设备层出不穷,但学校对于设备的引进方面比较迟钝,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一直采用老式的设备进行教学,这就使得硕士到社会进行工作时难以掌握新型设备的操作方法,从而降低了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在培养测绘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工程师时,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与社会的衔接,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参与到测绘的具体工作中,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样才符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一)实验室建设滞后,设备落后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在建设测绘专业相关实验室时,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实验室所需的相关测量设备数量还是能够有效保障的,但是这些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仪器检校工作开展并不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而言,由于该实验室所需的测量设备(地物光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工作站等)通常较为昂贵,部分高校没有在此投入足够经费,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先进的测量设备。即使实验室已经购置了该类仪器,在开展相关实验时,通常情况下还是采用以教师操作为主的实习方式,防止仪器受损。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数据获取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落后,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轨

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测绘技术更新迅速,企业和老牌高校不断引进新的仪器设备,但很多地方高校测绘课程还停留在最传统的测绘,如白纸测图,光学经纬仪测绘,地方高校教学内容的落后使地方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达不到企业需求。

\

 
(三)教师队伍水平较低

目前,许多高校新进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缺乏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经历。首先,这些教师并不十分清楚该领域相关企业具体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专业技能,这导致其在授课时,没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其次,由于师资紧缺,这些教师并未经过十分严格的岗前培训就开始授课,其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成熟。

二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原则


为了实现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加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强化硕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卓越人才,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长期发展。通常来说,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坚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抓住机遇大展身手;其次,要实行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尽量实行一对一的培养模式。虽然传统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也是尽量减少学生的数量,但是在注重人才自主发展方面比较少,大多是导师给学生寻找研究的课题,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多只能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虽然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却缺少相应的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只能照搬相关的测绘手段,而无法进行创新,不符合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需要;最后,要实现各学科多领域的教学,由于测绘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因此高校和导师要加大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加大多领域内容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和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在进行测绘工程的硕士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3]。一般来说,到了研究生除了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题研究外,高校的存在感变弱,学生也一心研究课题,很少会开展其它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因此高校可以经常开展硕士研讨会或者是开展相关的讲座,加强学生与高校的联系,同时也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成为具有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过这四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更为有用的人。通过加强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三观,这样的人才能爱岗敬业、加强与他人的合作,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可以为研究生开展相关的运动,加强对学生的身体锻炼,使得学生可以身心健康。

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区别于拔尖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的“特殊”人才。其能够把知识与技能很好地运用与实际的工作中,并且从事具体的生产与实践。因此,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测绘知识并且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中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进一步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更好地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测绘工程领域更是如此,市场所需要的并不是只懂得如何做而不会做的劳动者,要想在测绘工程领域更好的发展下去,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必需的基本素养。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重在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之前未见过的问题,长久重复的学习和工作,思维的固化使毕业生对解决新问题举步维艰。培养应用型人才要着重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自主思考,使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具备良好的体质,能够吃苦耐劳。测绘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工作是需要户外去探测勘察。并且需要长时间的精确的测量,没有强健的体质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无法很好的胜任这一工作的。因此,在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身体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应是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的精神写照。

三“卓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学思结合,改革培养模式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学思结合,特别是测绘工程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到工程中进行锻炼,不能只局限于校园的教学。同时高校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为学生选择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课程,同时相应的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站在工程技术前沿的卓越人才。高校可以采取探索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大作业、专业研究报告和研究实验为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工程运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4]。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加大教学内容,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自主解决,并将其进行总结,这样就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或是企业精英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的培养灵活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实践思想僵直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综合学分评比制度。综合学分分为创新学分和实践学分。通过听讲座、参加相关比赛或等级证书考试来获取创新学分,如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指导教师的项目中;实践学分的获取通过实习获取,低年级的学生去校企实习,大三、大四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锻炼,以参与的项目作为实践分数的评分标准,对于综合学分高的学生进行物质鼓励。通过引入综合学分评比制度,旨在构建竞争的环境,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克服惰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发展前沿

培养卓越工程师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使得教学内容可以紧跟专业的发展步伐,为社会提供最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优化整体课程的结构,加强各课程的联系,同时要及时为学生更新测绘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内容,加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型的内容。但在进行课程优化时需要注意三点,先保证课程的适应性,即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紧跟专业的前沿问题,甚至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探索;然后要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教导一些已经过时或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最后要坚持发展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用性能力和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将基础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研究其在各门专业课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基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发展和后续学习能力的需要设计基础课程,强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CAD”等课程的教学。专业课程必须以确保测绘任务及项目顺利实施为宗旨来开展教学,并根据测绘新技术和新标准,对课程设置及时调整,增加相应课程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标准,使得教学与工程项目实际紧密灵活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各课程的任务,依照从简单容易到复杂较难的过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为例,设计围绕“土地确权”建设,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基于农业宗地空间数据处理的过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进行课程设计的实施。使用具体项目为导向进行教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再结合项目任务书进行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三)强调基本理论与新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不能只注重专业的培养,到了硕士研究生这一学习阶段,过于注重专业的培养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个时候除了导师对学生发布的课题外,高校可以在管理、人文、计算机和数学等方面的基础教学上加强,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培养人才的必须课程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各种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创新研究的实践教学,将创新意识和新技术进行结合然后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突出个性培养,使学生多样化成才

高校要树立培养人才多样化的观念,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添加多方面的教学课程,同时导师注意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某一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实行全面的培养计划,即增加更多的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这一过程中,重点突出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后续学习的能力。基于人才培养“既达到测绘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要求,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各类开发与建设对测绘行业的要求,确定了“工程测量员”、“数字地形图测量员”、“GIS操作员”等共7个岗位群。然后根据岗位群归纳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道德素质、能力要求,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兼顾周边区域行业的测绘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参照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测绘各个岗位工作任务。

\

 
(五)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在提高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教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打造,培养出强大的测绘工程师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人才计划的顺利[5]。高校可以采用三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提高教师在工程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工程的培养能力。另外,可以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导师对实践项目的实行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体验企业的相关找重大工程的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以选送一些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合作,培养年轻教师在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切实抓住重点,为学生积累工程经验。此外校企之间可以成立一个实践基地,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指导教师工程的经验,还可以聘请相关的工程师成为兼职教授,提高高校的师资队伍的指导能力,共同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卓越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对部门和教师的有效组织,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为了加强教师的能动性,高校可以成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研究生的培养和导师的绩效相挂钩,这样就能激发教师的教导欲望,从而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另外可以将教师选送到企业进行锻炼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同时给顶岗工作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福利,带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必须扮演“甲方”,对项目测量队的“生产成果”按照国家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经过检查和验收评定的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实训的成绩,“生产”成果不合格者则按照规范的要求重测,强化学生的模块能力训练。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测绘行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行业,目前很多开设面向卓工的测绘工程专业性型硕士培养点的高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毕业于老牌大学,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实践能力较差,参与到企业的测绘项目中不仅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能让教师对企业有更深的了解。因此,采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聘请测绘界企业精英传授企业实践经验两种方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无人机测绘为例,无人机测绘主要用于航测,当前,无人机专业教师少之甚少,测绘与无人机相融合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要实现无人机航测,就必须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学习企业的丰富经验,将最好的收获转交给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等国家级顶层战略的制订,为我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和资金保障,这也对工程建设的“先头部队”———测绘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证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显得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尤其是当前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对测绘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需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测绘工程专业的硕士生的时候,必须看清当前的发展形势,为社会培养出杰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朱智勤,汪志明.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5):244-245.
[2]周家香,戴吾蛟,左廷英.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2):6-7,11.
[3]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19):84-85.
[4]孟小亮,边馥苓,崔晓晖.地信产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测绘科学,2015,40(08):161-166.
[5]卢霞,周立,焦明连.基于OBE的全日制测绘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0):11-12+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