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09:26: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的主要群体,其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在媒介融合态势下,引导—教育—监管三力合一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生;思政教育;媒介素养

本文引用格式:朱汇慧,马进.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7):114-116.

Path Analysis of Media Literacy Improvement College Students under Media Integration Situation

ZHU Hui-hui,MA Jin

(Jingjiang College,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Jiangsu)

ABSTRACT:As major group of media users,media literacy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of China.With research subject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edia literacy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necessit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under media integration background,and puts forward media literacy promoting path of three in one guidance,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under situation of media integration.

KEY WORDS:Media integration;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目前用户最多、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总的来看,就是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它包含手机媒体,平板媒体,网络电视媒体,电脑媒体)。新媒体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造就了全时空传播的新局面,造就了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局面,造就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迅速更替的新局面。尤其是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动,不断使传播形态更加丰富,推动了自媒体、私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社会化媒体等传播形态的形成。互联网文化,作为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多重变奏下的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终于促成了媒介的大融合,并且使这种媒介融合态势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1]。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率最高的主力军,在这把双刃剑之下,一方面从普通受众一跃成为传播的主体,开始充当网络话题的“搬运工”甚至是“制造者”;另一方面,当面对低俗、虚假信息的时候,自己的立场又会出现动摇。因此,在新形势下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积极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

(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从理论上讲,媒体和媒介是有区别的: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或通道。媒体是媒介+内容体系的组合,拥有后端内容架构、生产流程、编读互动等系统支撑。正因文媒介融合态势下信息的传播符合青少年求知欲强且追求新鲜的特点,媒介对于大学生才会基本实施全覆盖,但是青少年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且叛逆、敏感且摇摆,对于媒介资讯平台中那些为了博取眼球而发布的暴力、颓废、色情等低劣的信息无法进行成熟的辨别和抵制,使他们极易受到大众传播媒介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浸染[2]。

\

 
(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媒介融合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被撼动。过去,教育者掌握了“说一不二”的主动地位,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而今,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学生拓宽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教育者开始不断接受学生“为什么是一?”的质疑,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被不断削减。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教育主客体自身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3]。

二 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对媒介的使用率极高,但缺乏积极、乐观的动机


《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7.9%。由此可见,媒介已经前所未有地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习惯,渗进了青少年大学生的生活。媒介的功能性囊括了学习提升、知识拓展、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但是从大学生媒介使用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把消遣娱乐放在首位。这种漫无目的的行为使很多大学生把上网时间花在娱乐和游戏上。尤其是2016年直播兴起之后,大学生沉迷于观看网络直播导致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不惜花光生活费、学费进行主播“打赏”[4]。

(二)对媒介的依赖性极大,但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辨别

媒介融合的态势愈加明显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地铁、餐厅、马路上到处可见低头族。现如今低头族已经蔓延至校园甚至课堂。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每天一睁眼就是打开微信或者微博,即使上课也会不自觉地低下头打开手机页面……。

媒介融合之后,信息传播方式更为便捷、隐蔽,监管难度也随之加大,导致大学生在纷乱复杂的信息大爆炸中迷失了方向。追求眼球刺激的青年学生,有的被“标题党”夸大的事件所误导,充当不良信息的二次传播者;有的被“校园网络贷”吹嘘的经济利益所迷惑,最后深陷泥潭引发家庭悲剧;有的被直播中的主播所吸引,心甘情愿一掷千金,花光父母所有积蓄;有的被西方文化的“信息霸权”所蛊惑,主流的意识形态出现动摇[5]。

(三)对媒介的参与度极高,但“生产”的信息层次较低

媒介融合态势下,最明显的转变就是使用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生产、加工、传播信息,这一点体现在青年学生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对话语权的诉求更加强烈,喜欢通过发表、评论等方式来扩大自己在媒介上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虽然一些主流媒介已经开始重视实名制的监管,但仍然有很多平台,允许信息发布者采用匿名的方式隐藏真实身份。大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取在广度和深度上出现的易变性和随意性,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于热点事件的评价出现价值偏差,对明显的反道德、反伦理的信息不加以抵制而是不断炒作。其背后所彰显的不仅是学生对媒介消费的随意性,更是伦理、法律、道德意识的淡薄。

三 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引导:加入课程体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很早,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局限于传媒院校或专业的相关课程开设,并未在全国高校中普及。鉴于前文列出的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种种媒介素养问题,在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6]。

就显性课程而言,高校的教育者应当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编撰适应互联网社会、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适应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媒介素养培育教材,并以此为指南,把媒介素养加入校本课程、通识课程中,同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进行传授。

就隐形课程而言,高等教育中处处存在媒介教育,高校教育者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系列讲座开展、知识技能大赛、学生社会实践等形扩充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把媒介素养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7]。

(二)教育: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媒介素养上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高校思政教育者身上。在媒介融合的态势之下,对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既要有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要对当前的传播趋势、媒介资源、网络安全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以把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纳入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队伍之中。学生在这些专家型老师的带领下,更能科学客观地认知解释与评价媒介、更便捷地使用媒介、更理性地感受与对待媒介,从而做到更愉快理性地传播信息、使用媒介[8]。

(三)监管:搭建网络环境治理平台,加入个人诚信档案

培育“中国好网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高校在技术层面的合作和互补,把“管”和“教”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把关人”。高校和当地政府可以联合开发大学生网络环境治理平台,对学生使用媒介的方式、时长、用途进行全方位把关,形成大学生个人媒介素养报告,对一些严重违反互联网安全的恶劣行为进行严惩,并且加入个人诚信档案,使学生形成敬畏感,从根本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9]。

\

 
总之,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机遇与挑战、信息与诱惑、客观传达与利益争夺并存的媒介融合态势之下,必须保持警惕和觉醒,不断加强对媒介的客观认知和理性批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育人模式的新要求,是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王菁,姚媛.参与范式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实验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04):165-172.
[2]陈欣,李祖超.“唯薪”“唯新”与“唯心”: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C位之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02):101-108.
[3]施蕾.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74-76+79.
[4]李红革,张恒.“互联网+”时代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53-54.
[5]张元.网络文化育人的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1):43-48.
[6]高致宇,赵晔煚,邬祎洁.自媒体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运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7,4(52):273-274.
[7]陶赋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51-53.
[8]栾海清,郭金玲.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路径及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7(08):38-40.
[9]张雪真,刘淑兰.网络话语权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110-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