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时期,具有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关注人才成长等方面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充分发挥效用,其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经济市场具有务实性、可塑性,体现在国内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当中。然而,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态势下的继续教育市场需求,应采取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区域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行业企业等创新创业需求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政校企多方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余舒萍等.基于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9):34-37.
A Study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trateg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YU Shu-ping,PENG Yuan-bo,MAO Xu-ming,PAN Li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ser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talents,has not fully played its role.Facing the economic market,talent training mode is pragmatic and plastic,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some domestic universities.However,the situ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marke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we should adop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social needs,crea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rely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ed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and form the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chool and enterprise.
Key words:social servi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tinuing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社会服务内容不断更新、不断扩大,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加。继续教育广而周知的社会定位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时间空间维度而言,继续教育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延续和发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教育发展总目标之一,是使“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要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就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早有学者提出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实现从传统的学历导向型向职业导向型、学习导向型的转型。这实际上体现了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统筹扩大社会服务内容,满足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 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高校继续教育源于19世纪英国的“大学推广(Extension)运动”,职能在于传递学校产生的知识和成果,满足大众学历与技能提升要求,提高拥有学历人数和素质,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与支持。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升级,教育与经济的协同互助关系日益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6月,全国2688所普通高校中,有70%左右的院校设置有继续教育学院或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指出了继续教育市场的大规模需求,预计2020年以后,我国各行业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的比率将达到50%。
诸多富有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现了区域经济对于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一些高校联合区域行业企业办学,形成了颇有成效的校企合作项目。河南省10所高校与10余家国有企业、工业、建筑行业、商业协会等联合发起“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南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召集相关行业协会成立“中国‘旅游·酒店·餐饮’创新教育联盟”,形成对旅游行业的支持与服务,同时促进学科领域的发展与互助。
(二)推进教育开放公平
过去几十年,作为成人教育主要载体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通过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脱产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岗位技能培训等形式,为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理念的衔接,促使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视角更为开放。未来几十年,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规划要求,明确了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工作使命。
在资源二次分配的基础上,高校继续教育缩减了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和人才的素质差异性,促使教育的普及更为公平。江苏省高校联合实践校内外学分互认,形成“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为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和应用;政府部门在高校设置的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转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扩展了继续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为更多人群提供了提升机遇;高等继续教育研究领域中大规模在线课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热门课题也为教育开放公平提供了助推力。
(三)关注个性化人才成长
受到就业市场变化和个人动机的影响,人才的学习和发展趋向于持续化、个性化、终身化。这是固有体制的高等教育难以满足的部分。具备灵活性、开放性、延伸性的高校继续教育,正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教育诉求的即时回应。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层面,除了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而外,面向各类“个性化”群体,国家制定了多项继续教育具体政策,如惠及中小学师资的“校长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培计划”等,关系农民工文化、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涉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相关人员职称评聘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给予特殊群体就业技能培训补贴等等。同时,继续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如退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二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一)务实性
长期以来,无论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继续教育,其教育对象选择再次进入高校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或者在职晋升需要,或者对接就业技能,或者完成短期任务,或者寻求职业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入学门槛较低、人才培养注重“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并克服“工学矛盾”的教育方式,顺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北上广等地率先启动的“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呼吁下,掀起阵阵学历、培训热潮。在此基础上,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相对较为独立,注重知识实用性和社会实践性,能够通过业余、函授、脱产等学习形式获取切合实际的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促成了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功利性和务实性。
(二)可塑性
相较于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经历更为丰富,个性与思想差异大;且成教学生不限年龄、性别、层次,理论基础有强有弱,学习方法有精有简,因此人才培养方式包容性广则可塑性强。面向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象,时常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行业岗位需求,预先定制人才培养规格,使之具备理论前沿知识和生产一线技术技能,打造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三)普适性
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国家政策指引下,高校开始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线上课程学分互认、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得继续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更为灵活、更为便捷。且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向,高校继续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有限条件下的学习提升拓展了时间空间,同时促进了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革新。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教程仍然停留在普适性较强的一个阶段,许多教学资源未能进行与行业企业相对应的有效整合和开发。
(四)供需错位性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还在施行一系列复制、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依附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对象以学历补偿为主,完全忽视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人才个体急需更新知识体系、改变知识结构、拓展技能应用、实现多元发展的教育诉求。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实现在职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以上,年均继续教育规模达3.5亿人次。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率先开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如郑州大学等面向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的时代女性群体创办“河南母亲学院”,量身打造线上线下多层次课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面向退役军人群体打造“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的探索,为退役军人疏通就业渠道,促进人才优势转化。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据继续教育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成人本、专科合计招生人数217.53万人、在校人数544.14万人,网络本、专科合计招生人数286.11万人、在校人数735.93万人。这与经济发展态势下的继续教育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高校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必须采取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策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区域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行业企业等创新创业需求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从宏观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继续教育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化的社会发展关键期,也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机遇期。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区域政策支持和投入助力能够增加社会对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关注度,从宏观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本转变。各高校应从原有观念的转变出发,改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体现新时期社会服务职能、与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及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综合评价的人才考核机制,将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学力提升式育人模式。
(二)依托创新创业需求打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近年来,依据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整个社会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热烈氛围,创新改革不断,产业升级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可待。而社会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格局的形成以及行业企业升级转型离不开充分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2019年11月,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4部门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强调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推动职业培训的全面开展,促进各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能力。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专长的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转型优势和各行各业创新创业需求,引进互联网、自媒体等传播手段,打造网络在线课程、微课、慕课,同时提供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获取一项职业技能证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采取多元视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面向社会各行业企业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包括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导师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元化设计。对于学历继续教育,遵循市场经济需求,设置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将基础型、专业型、提升型、孵化型等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采取教学内容、培养形式灵活多样的项目制培训方案。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设置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制管理模式,在面向企事业单位员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乡劳动力等人群的教育培训项目中,设计社会化、专业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郑州大学以“助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腾飞”为教学目标,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需求与发展“瓶颈”,设置行业企业定制型人才培养方案,推出面向知名企业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项目,社会效益良好。
(四)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新型政校企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形势,继续教育要改变一段时期内学历补偿型人才供给冗余的现象,必须顺应改革浪潮,利用办学形式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挥地方产业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形成校政、校企、校际互通互惠、互助共赢的合作关系。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应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以认可的培训机构形式承担财政补贴性培训项目,并向社会各界扩大服务范围和培训规模,形成社会开放式办学;在与地方知名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基础上,构建校内外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企业大学,如联合行业企业成立大学联盟、企业联盟、教育培训联盟等;同时面向重点人群加强项目制培训管理和就业渠道的疏通,如依托高校构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强化专业知识,针对选择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退役军人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与社会紧密衔接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树雨,吴峰,王永锋,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J].终身教育研究,2017,28(2):3-5.
[2]吴锦程,庞颖.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转型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1):64-68.
[3]Daavid Schejbal.The valu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J].Continuing Higher Rreview,2008,(72):80-83.
[4]任云妹.社会服务新格局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265-266.
[5]江南大学继续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协作组简报〔2018〕29期江南大学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供给侧改革实践[EB/OL].http://cdce.cn/news.aspx.
[6]胡锐.大数据视野下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J].继续教育,2018,32(03):28-30.
[7]陈长喜,陈茂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4-7.
[8]李光,曹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职教论坛,2019(06):85-90.
[9]张志国.就业导向下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9(10):78-80.
[10]尹增德.基于“平台+资源”共享的高校继续教育校校合作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2):71-74.
[11]孙汉梅.新时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与实践探索[J].石油人力资源,2018(06):84-87.
[12]徐平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35):172-173.
[13]王琳琳,张兵.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9):48-49.
[14]李荣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3):174-175.
[15]孙琬婷,赵亮.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8(10):36-41.
[16]胡锐.大数据视野下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J].继续教育,2018,32(03):28-30.
[17]国家开放大学:用多把“尺子”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01):15+41+45+48.
[18]王萍,王宇鹤,米运卿.现代学徒制在高校继续教育中药药剂学课程中应用探究[J].继续教育,2018,32(02):33-35.
[19]卢志同,高小军,刘少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8(01):125-127.
[20]孙磊.面向行业特色背景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8,32(01):58-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