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探讨 ——以国际贸易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1 09:52: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建立以提升科研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创新体系,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成为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我院研究生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并探讨了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能力;课程建设;研究生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刘会政,等.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探讨——以国际贸易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5):103-106.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of 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ake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n Example

LIU Hui-zheng,ZHANG Peng-yang,LIU Wei-g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Abstract: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graduate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graduate curriculum teaching innovation system and carry out graduate teaching reform.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international trade"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college,and discusses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racking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Curriculum construction;Postgraduate training

一 引言

伴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还需秉承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更要求能够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因此,改革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建立以提升科研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创新体系,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学改革,成为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和全英文的授课环境,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进行英文论文的研读和讨论,跟踪国际学术前沿。

近几年,学者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成果较丰富。石娟、骆有庆[1]认为,全英文课程建设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新举措,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杨宁[2]探究了新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将课程体系设置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兰剑、王荆川[3]认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提升教学中的实践指导,优化教育内容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我院研究生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并探讨了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建议。

\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贸易学”课程建设的方案,第三部分分析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二课程建设方案

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与传统课程既做到了紧密结合也突出了创新,从而实现了课程的高效化。因此,在课程建设方案上从教学资料、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有益探索,做到了以提高研究生科研为核心,即重视课堂教授,又不忽视课下配套学习;既重视基础学习,又不忽视实践训练。具体表现在为教学资料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环节创新、教学考核灵活等四个方面。

(一)教学资料科学:教材与文献配套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参考书目是学生拓展知识层面,弥补教材不足的手段,而文献阅读则是学生掌握学术研究前沿,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在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中,三者缺一不可。然而文献阅读环节可能在传统课程中是被忽视的。

第一,教材的选取。由于研究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为使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对比多套国际贸易参考书目以后,本课程最终采用了Dennis R.Appleyard(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教授的《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作为教材,该书本身就是国外流行的研究生教材,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析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以政策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学专业著作,从特点来看,该书讲解国际贸易经典理论较扎实,涉及对传统理论的拓展较多,因此兼具了理论深度和理论视野的广泛性等特点,从难易程度上较为适合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第二,参考书目的选取。参考书目的选取一要有理论性,是作为教材的补充,二要有前沿性,可以作为研究的方向。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在参考书目的选取上使用了Pol Antras教授的《Global Production》作为参考教材,主要的原因是:(1)该书的部分理论模型基于国际贸易经典模型的拓展,与课程教材实现了衔接;(2)该书对Melitz经典异质企业模型的分析,通过模型推导,深入探究了新新贸易理论下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这是在《International Trade》教材中未有涉及的。

第三,参考文献的呈现。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因此每节课精心挑选和布置3-5篇参考文献是必须环节,这些参考文献既包括当前国际组织的英文报告,也包括经典论文,还包括前沿文献,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新选题,洞察新进展的能力。例如在Global Value Chain的专题中,课程就推荐了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Hummels教授等2002年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上发表的论文“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以及Kee教授等2016年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论文“Domestic Value Added in Chinese Exports”,以上文献就兼具了事实和理论、经典和前沿、政策和学术。

(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与“翻转”配套

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出现授课教师单向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可能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学生吸收效果。以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就是要颠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最新流行的“翻转”课堂思维引入传统教学中。“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将已有的“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下复习”的学习模式转化为“课前学习,课上回顾讨论答疑,课下复习和对下次课学习”的学习模式。我们在此次课程建设中就有选择地应用了这种模式。一方面,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依靠学生们自主学习可能相对吃力,因此我们还是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一些专题课程,老师会将课件提前发给学生,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并布置一定的课程讨论作业,而上课的时间用来开展专题的选题、应用和实践,并且老师有引导的帮助学生寻找选题。因此,课程模式通过引入经典英文文献,把文献研读与课堂讨论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了传统与“翻转”的配套结合[4]。

(三)教学环节的创新:学习与实训配套

基于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紧跟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的目标,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上重新设计,夯实基础,探究前沿,整体上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堂上将系统理论介绍与专题领域探究相结合,具体而言,我们将课堂分为了基础理论模块、专题领域模块和科研实训模块,将课外分为了组会研讨模块和实操培训模块。

\

 
(1)基础理论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主要是系统介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对比分析不同贸易理论的背景及发展,从整体上给学生把理论框架搭建牢固。主要按照理论发展脉络,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进行系统阐述。

(2)专题领域模块。专题领域模块主要是根据国际研究前沿,通过结合具体研究成果,介绍研究的思路和创新,分享该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增强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科研学术上的沟通和合作。

(3)科研实训模块。科研创新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该模块将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训相结合,既注重理论基础的培养,又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基础理论模块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专题领域模块的授课中,注重围绕科研问题加强对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学习。通过对经典前沿论文创新点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关联研究,并通过分享英文期刊撰写的经验和技巧,提升学生科研写作能力[5]。

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教学绝不止步于课程学习,事实上,课外的实训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组会研讨和科研实训。

(1)组会研讨模块。与全英文国际贸易课程相配套的是由专职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国际贸易主题研讨会,该研讨会以我们设定的国际贸易课程的专题为主线,邀请本校的青年教师或校外专家就相关主题进行组会研讨和汇报,而学生可以根据在本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研讨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和学习能力。普遍的组会研讨均会在周末进行。例如对Dave Donldson的论文“Railroads of the Raj: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就进行过学习,增强了学生对文献的学习和掌握。

(2)科研实训模块。除了通过组会对于前沿文献进行学习外,相关配套的还包括以国际贸易课程成团队牵头,由学生参与的Stata实践操作培训,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做出论文,这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课程的第二课堂。

(四)教学考核的灵活多样:多环节与重实效配套

教学考核灵活多样,兼具多环节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即使是最终的卷面考试,也仍然不忽略灵活性的特点。

多环节考核表现为教学中采用全过程学习评价,将课堂讨论、课后研读、小组汇报、期末考核等纳入成绩考核;课外的实训与考试成绩也进行了相应的结合,即将参与组会和参与实训与考试成绩挂钩。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总结写作能力等。

灵活性表现为考试卷面中,我们一方面要求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了学生在课程中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题型设置中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涉及到了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选做题则更加灵活,例如包括“请学生阐述一篇相关主题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创新,初步陈列论文提纲”等开放性试题。

三 全英文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对于全英文授课的效果而言,学生普遍认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认为不仅补充了专业知识,英文水平也得以提高,总体形势较好。但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设置与课时限制

全英文教学建设需要逐步的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与传统中文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全英文教学不仅要保留部分老师讲解的传统模式,课程期间还要穿插学生参入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以及PPT展示等相关活动,以保证教学的丰富、有效以及多样性。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必须有选择的挑选重点讲解内容并梳理清楚,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获取知识重点,又能参与到课堂交流中。这对于授课教师在时间及内容的把控上是个较大的挑战。

(2)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在进行全英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面临学生专业背景与英语水平出现较大差异的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进度和效果。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经济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然而选择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可能之前对相关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深甚至并未接触过,还是需要这些基础性的内容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就要学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既能保证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又能保证专业知识较强的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授课教师要提前做好不同的授课方案以便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差异的不同情况。由于国际贸易学需要进行全英文授课,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英文听说能力,对于英文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专业知识方面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授课老师需要有选择性的将重点知识记录下来以便学生的理解,此过程还需要不断摸索,借助学生的反馈来不断地调整[6]。

根据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以便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1)加强课前准备与课后辅导

授课教师在开课前通过学科前沿讲座,观摩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过程,学习提高教学技巧。选用合适的教材,注意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挑选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丰富,理论前沿的书籍以供学生阅读,课后对小组研讨进行指导。

(2)跟踪课堂反馈并及时调整

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了解学生上课时的知识缺口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上课前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点及相关论文资料进行提前阅读思考,便于课堂交流,课后鼓励小组集体学习研讨相关论文资料。

(3)创新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

在教学模式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多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PPT展示等环节。授课老师可以挑选较为前沿的国际贸易应用的相关案例,或是科研课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术研讨中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针对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虚拟平行班的模式,授课老师对课程的重点部分分别进行英文与中文的录制,以便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7]。

四 结语

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趋势。课程教学中做到授课模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系统前沿、考核方法综合开放,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散思维,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提升科研能力为核心,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做到“博众家之长,纳智慧之光”,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娟,骆有庆.《入侵生物学》高水平全英文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36-138.
[2]杨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75-176.
[3]兰剑,王荆川.“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45):183-185.
[4]吴萍萍,白鹏,阎子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6,37(8):66-69.
[5]王英.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47-49.
[6]王晓英,谭晶,刘卫宇.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10-111.
[7]高洁.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全英文授课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6(10):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