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高校对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工作的日益重视,法律教学中如何渗透融汇进思政教育内容,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培养的大事。这既需要高校拿出总体的制度与方案进行指导与规范,也需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探索挖掘法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且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协作配合,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外,共同落实法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法律教学;思政教育;思政元素;德法兼修
本文引用格式:白慧颖.高校法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20,7(44):184-18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w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AI Hui-yi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 Henan)
Abstract:How to g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law teaching is a big matter that is of concern to the training of socialist rule-of-law building talents,urging universities to attach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well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lass.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offer guidance and norms by putting forward overall systems and schemes,and full pla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both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and teachers in making joint efforts to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law teaching,strengthening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practical departments,g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tended beyond universities,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w teaching.
Key words:Law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Well trained in ethics and law
一 引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除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之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言传身教是不可或缺的。而思政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堂、思政教师的事情,每一门课、每一位教师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来,落实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任[1]。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原本就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先进思想的指引[2]。所以高校法律教学更应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师的课堂中。本人作为一名高校的法律教师,对此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现谈几点个人拙见,以期能为高校法律课堂的思政教育尽绵薄之力。
二目前高校法律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法律课程的思政教育尚未形成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与执行量化标准
多年来高校非思政类课程对思政教育的忽视并非个别现象,诸多高校也未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此进行制度安排与量化标准制定。对于非思政类课程来说,是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融为一体全凭教师个人的有意识或潜意识自觉,因此,高校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未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3]。思政教育乃思政课程与思政教师之任务的狭隘认识也广泛存在于众多高校之中。法律课程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许多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种种措施,诸如《专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定办法》《教研室工作业绩考核标准》《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等,主要考量的是学生评价成绩、督导专家评价成绩、教师教学课时量等,基本与教师的课堂思政教育情况不发生直接联系。既然没有制度的引导、规范与激励,思政课程之外的其它课程不重视思政教育就可以理解了。众所周知,教师们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课堂上多想些内容还是少讲些内容,为课堂是否付出最大的努力,只有教师们自己最清楚,所以,如果没有制度的要求和机制的促进,教师们很难有课堂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们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法律课程的思政元素未能深入挖掘
由于没有政策与制度的指导与要求,法律教师们与其他非思政课程教师们一样,对课堂思政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十分随意随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现象极为常见。课时充裕时可能会伴着专业知识的讲授扯上几句,如果课时不够,忙着赶课,那思政教育就弃之一边无暇顾及。大量蕴含在法律条款、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司法实践以及司法判决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没有被科学、系统地深度挖掘与整理。许多原本可以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道德理念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被忽略被无视。诸如小悦悦案、许霆案、彭宇案等诸多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完全可以在法律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争辩,借以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修养、端正他们的品行,并且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与专业思维。但可惜的是教师们可能更多地是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来讲解分析的,而未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4]。
三 对高校法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制度加以引导与规范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全社会对此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进课堂活动必须在制度层面予以加强,通过制定办法规则加以指导与规范,不能再仅凭个人意愿与自觉。并且办法与措施要注重可操作性,能够进行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从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讲稿的撰写、案例的引入、课后作业的布置乃至实践性教学的安排以及实习与实训,全过程监控思政教育的渗透和贯彻情况。并将课堂思政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来,奖惩措施科学合理,激励激发教师们进行课堂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学校到院系都正在起草制定相关政策,拟从制度层面对课堂思政进行规范规制。当然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何将课堂思政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常态化,还需严谨慎重、深入细致地探索研究,不能仅凭热情冲动来出台政策法规。
(二)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使法律教师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与表率
教师对学生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充满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品行端正、德法兼修的教师带给学生们的自然是满满的正能量。很难想象,一个自己都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师,如何能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恰当地传授于学生。因此,法律教师的政治素养应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自己首先就要成为德法兼修的好教师。高校在选人用人、进修培训、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要对教师们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杜绝那些品行不端、治学不严、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的混日子教师混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真正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三)加强法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共同探讨法律课堂思政的路径与方法
以教研室为代表的基层教学组织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样,课堂思政的探索与落实也离不开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力量发挥。课堂思政并不是把思政教育生拉硬拽、死搬硬套进专业教学中,那只会让教学内容显得逻辑混乱、毫无章法,学生们也会心生反感,教学效果将难如人意。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严谨地无缝对接,这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带领教师们共同研讨、不断探索。尤其是同头课的教师们更应该在教研室的组织下,认真细致地琢磨钻研,共同探讨法律课堂思政的路径与方法。根据不同法律课程的内容与特点,采取相应的举措来落实法律课程思政问题。有些课程可能需要从理论入手来加强课程思政,有些可能需要结合实例来渗透思政内容,这都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带领教师们共同研究。目前,一些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还亟待加强,对课堂思政工作的研讨探索也需进一步加强[5]。
(四)关注时事,加强研究与探索,依据不同法律课程之特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内容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法律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具有天然优势,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其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爱国等内容,原本就是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而民商法更是将自由平等诚信等作为基本原则来对待。所以,法律类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容易结合理论内容来导入思政教育。法律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因素一定要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法律教师们一定要有课堂思政的主动性与自觉意识,发自内心将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痕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等的洗礼与教育。这样的技巧与水平是需要教师们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的[6]。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波及面都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身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们思想活跃,而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思所想,了解他们有什么认识,有什么需求,有哪些疑惑。针对我们所讲授的不同法律课程,民法、刑法、婚姻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十四门等核心专业课程都应深挖掘这些课程背后的东西。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点、需求点,结合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度高的问题,来将其中所蕴含的法律与思政问题巧妙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学生们年纪轻,爱时尚,喜欢追星,那就结合学生们的喜好来设计课堂思政。民法、刑法以及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课程在讲授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热点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们参与进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课堂的参与度与主体性,又能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客观公正地来分析热门现象,不再陷入盲目的跟风中。
(五)思政教育必须覆盖到第二课堂
为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校法学教育中都很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从模拟法庭、专题讲座到社会调研、实习实训,各高校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思政教育自然也要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当然,第二课堂活动必然会涉及公检法、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其它单位,这就需要学校与这些机构加强合作、增进沟通交流,相互协作,从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到内容进行协商探讨,如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输入思政内容。这些涉法的一线单位都掌握有大量的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他们从案件中提炼出的思政内容更能够打动学生们,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比如,有一年,我校请某区人民法院到学校现场开庭,审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当时全校近五百名学生参与了旁听,案件审理的结果对学生们影响很大,同学们纷纷感慨,原来觉得青少年犯罪距离自己很远,通过案件的审理发现,一时的冲动暴躁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联合相关合作单位,共同为学生们的法律职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真正实现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7,8]。
综上所述,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法学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每一位法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时代里,海量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飞速传播,正负能量激烈博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之一,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包括法律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之全过程中,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共同努力,不断奋进。
参考文献
[1]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7.
[2]彭金冶,杜忠连.高校法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133-134.
[3]王瑞霞.高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104-105.
[4]卢海晴.法学专业实践育人功能现状及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45):120-122.
[5]谢丹,杨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35-36.
[6]叶苗,宋洋.大学生法治信仰培养路径探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5(36):242-243.
[7]刘佳.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J].法制博览,2017(06):280-281.
[8]王丹.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策略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29):215-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