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学生课堂沉闷、对专业学习无兴趣。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被认为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本研究旨在探析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中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为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并为学习倦怠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学习情绪
本文引用格式:孙小傅,等.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中大学生学习情绪变化研究——以得利钟表学院《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8):147-151.
一 研究缘起
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各高校不断的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据2016年的调查,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低头族”,58%的学生课上玩手机超过十分钟,52%的学生把“低头”的成因归结为部分老师上课枯燥。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工业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中,而且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殊性。
学习倦怠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学习倦怠的维度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都把情绪低落作为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课堂沉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研究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特点,以期为专业课程学习倦怠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 概念介绍
Pines&Kafry和Meier&Schmeck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习者长期处于课业压力下出现精力耗损,对师生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负面态度。Maslach&Leiter认为倦怠是工作投入的侵蚀,原本富有激情的或者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变得没有意义,让人感到不愉快或者没有获得感。杨丽娴、连榕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学习倦怠是当学习者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学习时产生的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感,以及各种逃避学习的行为表现。研究者认为学习倦怠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内容、过程、形式、评价等与学习者本人的预期存在差异而产生的,表现为情绪低落、讥诮态度、行为不当和效能感降低等消极情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综合征。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利用课堂时间专注于项目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而是答疑解惑,并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讲授《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以得利钟表学院项目化教学为主线,研究教学各环节中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课程环节设置、内容筛选以及课程评价提供完善依据,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并为学习情绪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
以东莞理工学院2016级工业设计2班(33人)和2017级工业设计2班(35人)为研究对象,历时2年。
(三)研究工具
以格桑泽仁的“得觉情绪量表”为考察量表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情绪描述进行评价,根据研究需要对量表做适当调整和改良。如表1所示。
(四)研究方法
在课程进行的各个环节中,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情绪反应,选择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情绪表现的原因,并作为量化研究结果分析的验证参考。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让学生对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翻转课堂”课程实施
(一)课前准备
首先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整个课程安排做合理规划,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内容、方式以及要求。其次,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课件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重点突出,内容量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并针对难点重点内容制作讲解视频。第三,针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设置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实施
第一环节课程导论,介绍实施计划、时间安排、课件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及要求等。第二环节制定计划,企业介绍行业发展与产品定位,确定主题与设计要求,学生制定实施计划表。第三环节设计调研,完成设计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第四环节企业授课,设计师介绍钟表的经典设计以及腕表设计经验,工程师介绍结构、材料与成型工艺。第五环节创意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提出创意方案来解决调研发现的问题。第六环节教师分享,介绍自己的调研过程与方法、创意思维过程与方法、方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等。第七环节方案设计,设计一定数量的方案,由企业设计师对方案进行点评和筛选。第八环节效果图制作,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来建模,规范的呈现产品及其细节,设计制作展板,完成项目手册。第九环节课程评价,对整个课程的过程做梳理,展示3D打印模型,学生交流分享设计方案和学习体会,企业参与项目评价。第十环节课程延伸,安排学生参与展销会的参观学习,安排讲座、参与市场营销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设置课程评价
首先,学生在各个环节结束后将成果(作业)提交网络平台,进行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其次,企业设计师和教师共同挑选设计作品,设计完善后在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上展示。第三,企业选择5款设计方案进行商品化生产,在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上展示销售。第四,由企业和教师对整个项目设计环节、手册效果、演讲水平等公平公正的评价。
(四)课程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课程学习过程做总结点评,回应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思考对各环节内容、操作方式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提高可行性、可操作性。
五 研究分析
(一)课程结束后对教学环节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回忆各个环节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如表2所示。
(二)向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情绪评价如表3所示。
(三)根据平均情绪得分绘制情绪走势图如图1所示。
说明:情绪曲线有断点是因为授课时没有安排对应的课程,具体为:2016级没有企业讲授市场细分和瑞士设计师讲座环节;2017级没有新品发布会环节。
(四)数据分析
1.2016级学生各环节情绪数据分析显示。
第一环节课程导论中的翻转课堂介绍环节,学生情绪低落,访谈发现学生不了解“翻转课堂”的概念与模式,“要自学课件”,“做网络平台练习题,还要看视频”,感觉麻烦;“老师课堂不讲理论了”让部分同学怀疑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部分同学认为作业多,“要交手册,作业太多了”。而教师串讲课程理论知识点环节学生情绪积极,可见其很有必要,学生认为“能快速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不太懂的也知道去哪里找”,“可以根据项目进度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关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
第二环节制定计划中项目统筹计划表的制定环节学生情绪低落,访谈发现学生不理解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而且小组选题与分工意见不统一。
第四环节企业生产介绍,学生学习情绪相对较好,研究者访谈认为企业授课让学生觉得新奇,而企业的实际经验介绍以及工艺要求,让学生能更加真实的了解产品生产流程,同时为课程项目后续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六环节教师分享: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教师与学生做同一项目,教师的设计过程、思维过程、设计方法对学生很有启发性,“前期调研的烦恼一下子就清楚了”“原来设计可以这样”“老师讲的很有针对性,基本没什么疑惑了”“比空虚的指导有用”。
第七环节方案设计中企业筛选方案环节学生情绪比较高涨,访谈发现学生知道企业将筛选方案在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上展示,并且会选择5款商品化,设计热情高涨,提交多次方案,体现了较好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企业确定方案后,未入选同学自信心受到打击,情绪失落。
第八环节效果图制作时学生情绪负面,访谈发现学生对软件操作水平不自信,“手表很复杂,做的东西又小又细”“有创意表现不出来”“比例把握很难”。而展板设计在老师指导下最终在展会上展出,学生情绪较好。手册设计环节学生情绪低落明显,访谈发现提交手册时间段专业课程作业较多,学生感受到课业压力,另外手册汇总时组员进度不一致,效果不满意。
第九环节课程评价由企业设计师和教师共同点评,学生普遍比较认可并认为有收获,情绪良好。课程总结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回应,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感觉得到尊重,情绪良好。
第十环节课程延伸参加展销会,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展示,并有模特(环球小姐)试戴,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参观其他各大品牌的腕表,学习收获更多,对钟表行业充满信心。
2.2017级学生各环节情绪数据分析显示
2017级与2016级学生情绪曲线比较发现,虽然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但还是略有差异。如第三环节设计调研学生情绪低落明显,访谈发现学生“每个调研内容都懂,连起来就不懂了”“好像都懂,不知道怎么下手”“组员意见不统一”“收集了很多资料,好像跟老师说的不太一样,很烦躁”。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够灵活,有必要介入指导。
2017级学生的情绪平均值要高于2016级,因为在课程导论环节,研究者将2016级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详细点评,使2017级学生对于作业以及作业效果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把握。同时,介绍了2016级方案的筛选以及参与企业活动,大家均抱有积极的心态。在方案设计阶段,企业直接选择了5款方案做成商品而不展示其他方案,学生情绪变动平缓。在课程设置上,2017级软件课程与本课程同步进行,在软件教学中增加了腕表制作的技巧讲授,学生并未明显感觉腕表效果图制作有难度。另外,教师对课程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做了调整和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六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一,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不限学习时间、地点、环境,学习自由度高。课堂主要讨论、分析和答疑,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干预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倦怠。
第二,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强化教师的引导地位。如在课程之始串讲知识点,为学生自学提供方向性、目的性的引导;在课程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之终对课程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回应。
第三,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情绪低落的原因未必是任务的难度较大,可能是学生不理解以及错误的认知,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晰学习的方向或目标、环节的操作、达成的效果等,如可以点评往届学生作品或提供必要的参考样板。
第四,教师应该培养全面系统的课程观,思考课程的先修知识与后续的延伸,课程实施细节与环节也应该灵活调整,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发挥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第五,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亦参与设计,并适时与学生分享设计过程,其指导效果要优于“眼高手低”的抽象指导,学生的收获感更强烈。
参考文献
[1]唐玲,马露育.关于大学生“低头族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教文汇,2017,(9):129-130.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3]黄蓓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5(9):45-46.
[4]闫晴.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32):180-181.
[5]夏春燕.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研[J].教育现代化,2016,6(19):23-26.
[6]邹玉清,周鼎.产品设计的众筹创新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6,6(40):4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