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也是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如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科技和文化支撑,是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责,也是体现其社会价值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发挥人才优势,服务陕南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和总结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阐释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人才优势;成果转化
本文引用格式:左麦芳,赵长春,赵璇,等.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20,7(37):4-7.
Giving Full Play to Talents Advantages and Improving Abi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Exampl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UO Mai-fang,ZHAO Chang-chun,ZHAO Xuan,LI Feng-rong,ZHENG Kuan-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
ABSTRACT: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iss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ew era,and it is inevitable choice to integrate theie development into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How to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strong human resourses,scientific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mportant way to reflect their social value and promote development.With example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iving full play to talents advantages and ser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Shaanxi and surrounding areas,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ervi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aper explain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y,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wi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rv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Regional economy;Talent advantage;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习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陕西理工大学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是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近年来,学校以“扎根秦巴,服务区域”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优化学科布局,加强科技管理,积极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逐渐探索出一条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1]。
一发挥人才智库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人才资源丰富。人才资源是地方区域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陕西理工大学在陕南及汉中周边具有最佳的人才资源,汇聚了各学科的人才。具有博士学位2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0余人,其中教授120余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学校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他们具有专业化的突出优势,可为区域经济建设发挥高级智库作用[2]。如学校入选陕西省高校新型智库“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发展智库”和陕南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为汉中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保护方面及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陕西理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7个学院,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区域经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开展夸专业、夸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设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3]。如学校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与汉中洋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积极合作,汇集学校生物工程学科、管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成立了国内首家从事北派黄酒技术体系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陕西理工大学中国谢村北派黄酒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发挥学校人才、学科优势,践行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而在陕南秦巴山区盛开的一朵科技艳蕾,在与企业的通力协作下,研究院研发的新型黄酒业已成功上市销售,并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实力。学校现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26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各类校级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69个。学校一直以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有关区域长远发展的基础创新研究,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指导[4]。由学校联合陕西省城固酒业有限公司、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成立的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了《陕西省柑橘产业联盟“十三五”规划》,自成立来选育适合陕西柑橘栽培新品种1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3个,建设柑橘生产基地9.2万亩,建成年产5000吨桔子酒生产线1条、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7条、气调保鲜库2座,使陕西汉中柑橘主产区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冷藏保鲜规模达到2万吨,年经济效益达上亿元,对陕南柑橘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学校还拥有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推动汉中区域文化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增强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以汉水流域两汉三国文化、大秦岭文化和蜀道文化为研究特色的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与汉中市联合举办“历史档案与文化传承——纪念文同知洋州940周年学术研讨会”、“汉中开汉业——纪念刘邦为汉王2222周年”和“张骞凿通西域之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等学术会议,不断扩大汉中市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传承、创新、引领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发挥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源动力
学校立足秦巴,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立起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科研团队,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开发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5]。近年来,学校主动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学校长期所形成的科学和人才优势,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对接,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源头[6]。陕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压力加剧,资源开发受环境保护的制约等因素决定了陕南必须走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学校以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四川巴中市科技局、巴中科创中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组建了巴药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和秦巴中药材工程研究中心,为解决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联合公关。学校选派52名三区人才,担任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经常性的技术指导,在农业、养殖业、装备制造等领域为地方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围绕陕南农业经济建设和培育新型高效产业,学校果树研究所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北亚热带气候条件,开展“欧洲‘甜樱桃’优质早熟品种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对欧洲“甜樱桃”跨生态区引种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已在汉中部分县区开展大樱桃引进、试种、选育、推广、基地建设,与汉台区河东店镇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了“欧洲‘甜樱桃’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为培育陕南新型高效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留坝县有40多年的西洋参种植历史,但因为没有深加工工艺,产品一直在低端徘徊。学校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团队与当地企业合作完成“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开发与应用”,帮助企业完成产品技术升级,该公司生产的保鲜西洋参、西洋参果酒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新型工业。针对汉中市“三线”建设时期以来军工、电子、机械类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学校通过整合相关资源,与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陕飞集团)合作研发了“大型运输飞机后段部件端面蒙皮余量自动切割装置的研制”技术,实现了飞机蒙皮的高精度自动切割,该装置已在中国首架大飞机上成功试切,为陕飞集团掌握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体系做出积极贡献。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研发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复合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创新,经与安徽新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长期合作,在实心地板、轻质亚克力地板的制备方法、浇铸喷淋聚合装置及制备方面取得技术创新,其获得的3项发明专利,为该公司在与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发挥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和产品向高端发展。陕南是茶叶的优良产区,是振兴汉中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汉中茶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种植加工技术仍停留在初级水平,特别是夏、秋茶利用率低。学校秦巴红茶研究所,以“汉山红”高端工夫红茶研发为突破口,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园、三季、两茶”的生产模式,即一个茶园,采摘利用春、夏、秋三个季茶叶,生产绿茶、红茶两个产品,更好地利用了现有茶园资源,提高了综合利用率,增加了农业效益。该研究基于秦巴地区夏、秋茶叶资源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不断提高秦巴地区夏、秋茶叶资源利用率,打造创新型茶产业增产、增效的经营模式,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扶贫,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做出重要贡献。研制的“汉山红”牌红茶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特别金奖”,并主导编制了《汉中红茶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对汉中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很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三发挥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地域便利,更能了解和把握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学校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与汉中市科技局共同申请的《汉中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获科技部创新型城市改革政策研究重大专项,为汉中市科技与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研究所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对接,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规划编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陕南移民搬迁、乡村振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等开展研究和提供咨询服务工作,为加快陕南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自2014年由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开始至今,为汉中市各县区的中小学和幼儿教师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共有10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使参训教师在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满足了本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为本地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企业咨询策划中心与陕钢集团汉钢公司等本地企业签订长期的青年干部培训协议,为当地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良好的在职人员的培训服务。由学校和南郑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南郑区干部专题研修班”、“南郑区脱贫攻坚素能提升专题培训班”,来自南郑区共180余名机关干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脱贫专干参加了培训,开展了国家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农村法制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为政府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及促进脱贫攻坚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四 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发挥人才优势,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协同创新。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特色的学科方向,面向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学校实施“1+3+5”的学科发展布局,将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机械、材料和中文学科,并建设化学、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等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同时部署理学、人文和工学的交叉学科群,着力提升解决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特色[7]。
发挥人才优势,强化与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合作,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切入点,理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潜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切实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8]。学校科技管理部门配合汉中市十县一区与地方企业开展的对接活动,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安排下,通过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学术金秋等活动,广泛宣传学校的科技优秀成果。通过联合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筹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云平台等地方科技服务平台,调研军民融合选题等工作,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
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改革,学校陆续出台激励创新政策,为科研人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与人事处联合出台了《陕西理工大学教学、科研成果计分和奖励办法》、陕西理工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推动教职工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强社会服务的职称评审条例、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科学、公平、规范的考核体系,深化分配机制的改革。学校为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专门制定了《陕西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对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工作量减免、岗位考核、职称聘任、资源支持等多方鼓励与扶植政策。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区域经济、科技、人才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地方高校的融入与支持,在人才智库、科技研发和咨询培训方面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自身内涵式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宁.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38-41.
[2]柳国梁.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5):6-10+5.
[4]俞杨建,丁春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以泰州市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48-50.
[5]王运锋.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创新举措探究——关于韩山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8):8-10.
[6]周辉.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79-80.
[7]年晓萍,徐俊.生态位视域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0-54.
[8]李浪,刘沛林,李仁发.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6):142-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