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结构调整[1],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推进必将带来人力资源需求的巨大变化。由此,人力资源的生产者(教师)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院校教师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也必将有更高的要求[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双师”教师是同时具备现任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求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实训,五年循环全员轮巡,强化“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内容。针对现阶段“双师”教师名实不符,“双证”不“双能”的现状,探索“双师、双能、双岗”的“三双”师资队伍培养路径,并以工程类教师队伍开展了建设试点实践。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队伍建设;工程类
本文引用格式:王悦,等.产教融合下“三双”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6):96-98.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Approach for Double-Certified Teachers During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WANG Yue,WANG Qing-jiang,WANG Zhi-yo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Chongqing)
Abstract:The report delivered at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as pointed out that we have entered a new era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ll 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in human resource demand.As a result,teachers(also known as producer of human resource)will b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and requirement on teachers’quality,knowledge,capability standard will be higher.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specified clearly that double-teacher must be capable of both teaching and practice,receive training in enterprise for at least one month every year.They must have both academic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xperience,working and study should be both emphasized.New technology,process,protocol need be incorporated in the teaching standard and contents.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certain“double teachers”are not veritable and double certificates do not mean double capabilities,the training mod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i.e.emphasizing double teacher,double capabilities and double posts,is explored on a pilot basis for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Key words:Production-Teaching;Double Teacher;Team building;Engineering
一 引言
“双师”教师队伍培育路径应该是递进式螺旋上升方式,首选达到基本准入条件,然后以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服务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并在生产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3]。但现阶段,因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大多数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生产之中,更不可能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了,也就难以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挂职是提高“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必由之路,构建校企员工双向流动兼职机制是师资建设培养的关键[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双师”教师是同时具备现任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求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实训,五年循环全员轮巡,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有力的推进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5],为校企联合“双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 现阶段“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有建设模式的局限
(一)现阶段“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现有“双师”教师标准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发展需要。师资队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和优质的学校。“双师”教师是中国所独有的中国特色称谓,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定,各高职院校从自身发展出发,均大力推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现阶段,各高职类院校“双师”教师数量已初具规模,“双师”教师人数逐年增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6],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面激发着新动力,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现有产业结构将面临重构或归零。作为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顺应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就势必要求培养人才的生产者(教师)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但现阶段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相对独立、分离运营,使得学校办学无法紧随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师也不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资源需求研究较少,教师自身知识、能力也就无法紧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2.“双师”教师名实不符,“双证”没“双能”。现阶段,各院校多追求“双师”教师占比指标,片面强调“双证”而忽视了“双能”。加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教师只要进入“双师”教师行列,职责考核没有硬性规定,学校也疏于对“双师”教师的后续培养工作,造成“双师”有名无实,“双师”没“双能”。
3.“双师”教师培养路径非标准化,质量难以保证,未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各院校“双师”教师多以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作为评价标准,“双师”也就成了个体行为,学校考核只管资格条件,学校对“双师”教师的继续培养,欠缺有效路径和管理机制。没有稳定的“双师”教师培养平台和基地。
也就成了“双师”教师难以深入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科研,自身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的问题。
(二)现有建设模式的局限
CNKI文献统计显示:关于“双师”教师的文献逐年增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发展,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科技发展对高技能人力资源需求的剧增,国家及地方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文件,在促使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7]。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在:
“双师”教师内涵,“双师”教师素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等面上方面,没有将教师队伍培养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局限。
1.“双师”教师内涵和素质方面,多以现有高职专业对应产业结构,约定“双师”教师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而未紧跟我国产业转型、科技的发展动态调整和预测对接未来产业链的新的“双师”教师素质标准。
2.“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多从政策层面开展研究,而对校企合作、共建、共育、共享“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研究和实践较少,缺乏可借鉴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有效路径和机制研究。而缺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学校单方面“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不可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双师”教师队伍也只能是指标,有名无实了。
三“三双”教师递进培养路径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战略新兴性产业的发展需求,分析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能力需求变化,进而分析研究“双师”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试点实践,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双基地建设和双方人员流动挂职机制。之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形成“双师、双能、双岗”的“三双”教师递进培养路径模式。
1.“双师”教师素养标准。现有“双师”教师多以“双资格、双证书”作为评价“双师”教师的标准,即:学历证书,技术证书或学术职称或技术职称。理论上认为:具有“资格证书”和“技术职称”的教师,既具有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少有以“双师+双能”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庆市“三大战役,八项行动计划”产业发展布局,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应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需求变化,进一步研究“双师”教师的素养标准,提出新时代“双师”教师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并结合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双师”教师的专业素养标准。
2.产教融合下“三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在校企共赢基础上,研究校企共建“双基地”机制和路径,校内基地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校外生产性基地开展教师实践锻炼。探索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兼职岗位的机制和路径,企业技术人员在从事企业生产基础上到学校兼职担任实训教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直接引入教育教学,教学时校内教师作为助教协助教学,进而培养校内教师。学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到企业生产一线兼职企业相应岗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协助完成企业生产技术改革、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通过建设“双基地”搭建校企员工双向流动平台,实现三双模式“双证、双能、双岗”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四 产教融合下“三双”教师递进培养探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建筑类专任教师为试点,试点周期二年,探索产教融合下“三双”教师递进培养机制。
1.与长期合作优秀企业共建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培育教师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双基地”。该基地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依托,针对建筑工程行业特点,构建动态基地,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依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增设教师实践锻炼、校企联合科研等工作环节。
2.教师根据自身需要,有组织有目标地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设实践。企业在选择基地时,可选取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工程项目,并列出项目的难点、重点,教师在实践时可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研创新,进而校企联合申请科研课题等。这样企业工程项目基地,既可供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又能解决工程项目的建设难题,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攻关过程中,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能力。
3.校企员工双向流动挂职。学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根据需要设定相应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教师挂职期间兼任企业岗位,企业将教师纳入员工管理系列。企业技术人员,按计划到学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并在校内教师辅助下,完成相应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可在校内实训场地或校外企业生产现场完成,这样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时聘任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纳入学校外聘教师管理。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兼任对方单位的教学和生产岗位,既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可锻炼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总结能力,实现校企双赢。进而形成“双证、双能、双岗”的“三双”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五 产教融合下“三双”教师递进培养特点
1.机制创新。引入企业,完善双元育人机制,将教师培养融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人才培养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促升人才培养质量。
2.标准创新。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新兴性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知识、能力需求的变化,研究探讨新时代“双师”教师的素养标准,形成以师德为内涵的基础素养、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素养和以“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拓展素养教师标准。为教师自我建设和院校评价考核提供标准和依据。
3.模式创新。针对现有“双师”教师培养的问题,提出“双证、双能、双岗”递进式“三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通过企、校员工的双向流动兼职,实现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完成“教学生、带教师”任务。学校教师在企业生产一线兼职企业生产岗位实践锻炼的同时,参与或主持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工作。形成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校企员工双向流动兼职为特色的“三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模式。
六 结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职业精神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团队的能力和质量,有什么样的师资就能培养出什么的学生。文中以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推进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在企业与学校设定流动岗位,明确职责任务,以“双师、双岗”为路径,培养“双能”为目标,探索打造一条既能胜任企业岗位,又能上得课堂的“三双”师资团队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4]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5]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6]堵有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系统机制打造[J].教育与职业,2017,11(21):92-96.
[7]庄小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职教技术教育,2018,11(31):5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