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远景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通识核心课程板块(Academic Core Coursers)、人文艺术课程板块(A&H)、自然科学课程板块(Science)以及社会科学课程板块(Social Science)。其中自然科学板块包含数学理念与方法、物理思想与人类精神、物理与人类生活、化学与人类生活、生命科学导论,植物与人类生活、地球科学与环境保护、环境与生态等相关课程。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笔者承担的是自然科学板块中物理与人类生活这门课程。本文以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为例,探讨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分为4个部分:远景学院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远景学院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开课情况;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教学设计;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博雅教育;通识课程;自然科学;物理
本文引用格式:刘婷婷等.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9):78-8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General Course of Natural Science under the Model of Liberal Education
——Take the Visio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ollege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Ting-ting,CHENG Rong-r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Shanxi)
Abstract: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vision colleg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namely,academic core courses,a&H courses,science courses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Among them,the natural science section includes mathematics idea and method,physics idea and human spirit,physics and human life,chemistry and human life,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plant and human life,earth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nd other related courses.The main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spir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The author undertakes the course of physics and human life.Taking physics and human lif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general course of natural science under the model of liberal education,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necessity of the general course of Natural Science in Vision College;the opening of the course of physics and human life in Vision College;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physics and human life;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physics and human life and challenge.
Key words: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courses;natural science;physics
博雅教育即西方经典的LiberalArtsEducation。又可译为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博雅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或公民;21世纪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型和灵活性,目标是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早在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便主张通识教育,他认为,要让大学生进入专业研究以前,不分学科专业全都应该先研究“西方经典”或“经典名著”。牛津大学虽没有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但其理念是:既没有纯粹的通识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培养的人才教育改革创新。2015年11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创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16年6月,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六所高校正式联盟,明确提出“通专并重”。
自2012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学院实行博雅教育,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小型化、小班化、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精英化、国际化的育人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灵和智力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优质个性潜能,开发学生多种且互异的才华,培养愿意并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领袖气质人才,为学生完美生活做准备。
目前远景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通识核心课程板块(AcademicCoreCoursers)、人文艺术课程板块(A&H)、自然科学课程板块(Science)以及社会科学课程板块(SocialScience)。其中自然科学板块包含数学理念与方法、物理思想与人类精神、物理与人类生活、化学与人类生活、生命科学导论,植物与人类生活、地球科学与环境保护、环境与生态等相关课程。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笔者承担的是自然科学板块中物理与人类生活这门课程。本文以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为例,探讨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分为4个部分:远景学院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远景学院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开课情况;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教学设计;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 远景学院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远景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是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借鉴国际知名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模式,集聚全校优势教学资源,斥巨资打造的以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为己任的荣誉学院。目前,远景学院共教师25人,包含副教授1人,讲师13人。其中负责自然科学板块的教师有7人,为远景学院自然科学板块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保障。
远景学院每年从大一新生中择优选拔120-150名学生进入远景学院学习,目前远景学院学生共400余人,这为远景学院小型化、小班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 远景学院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开课情况
物理与人类生活这门课程属于自然科学板块下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目标学生为大一至大四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学时为32学时,班级规模为25-30人。至2017年课程开设以来,每学期选课人数约90人,包含7个专业+2个方向的学生。自该课程开设以来,由于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相关的物理知识越来越感兴趣,因此每学期都吸引了很多学生选择该课程。
三 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更是与物理学息息相关,无论是房屋的建造,还是家用电器的使用,以及通讯卫星都离不开物理学。但是由于我国多年来高中教育文理分科,导致学生从心理上偏重专业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对于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科学素养较差,即使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侧重于计算和推导的能力,忽略了物理在人类生活中真正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大学阶段开设自然科学类课程,尤其是面向文科学生开设一些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物理与人类生活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物理学的学习掌握物理的一些基本常识,从而了解物理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二是通过对物理的基本图像的认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与手段,其三是回归生活,通过物理角度对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学会观察、体会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课程框架与内容设计
目前,国内以及国际上关于物理类通识课程的设计是基本一致的,采用传统物理的分类方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力学、声学、光学、电学以及量子物理的基本知识。经过与同专业老教师的探讨后,物理与人类生活分15讲,共8篇。
第一篇:感受神秘的物理(2学时)。了解物理发展概况,体会物理对人类文明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物理与人类生活本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感受该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第二篇:无形的力量之手(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牛顿经典力学革命,生活中的牛顿力学,流体力学等,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小组活动——自制吸尘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以及无所不能的力。
第三篇:美妙的声音世界(6学时)。作为力学的延伸-声学。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起源探索,特征属性,声音的数字化研究以及用吸管自制乐器,带领学生从现象认识声音的本质,进而实现自主创新。
第四篇:人类光明的使者(6学时)。主要介绍光学发展史,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基本内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改变世界的电磁(6学时)。主要介绍电的发明,磁现象的发现,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具体内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堂活动——耳机改造,使学生真正感受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以及电与磁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第六篇:趣味物理知识竞赛(2学时)。通过课堂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对经典物理现象及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发现更多人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第七篇:量子论的世界(2学时)。通过对经典物理的两朵乌云,量子论的提出以及黑体辐射的介绍,带领学生走入量子的世界,感受物理王国的奇异。
第八篇:作品展示(2学时)。学生以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如力学、光学、声学、热学、量子物理等),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提交论文并进行课堂ppt展示,使学生能够对自己论文内容有进一步的吸收和认知,通过课堂展示,同学之间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理论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例如在第十讲古琴中的物理学时,物理教师与人文艺术的老师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走进古琴房,从物理的视角解释音乐,感受音乐之美,体会物理之妙。这种授课方式打破学科界限,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适应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利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十二讲格物致知——活学活用我最行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将课程班的学生带入物理实验室,通过认识基本电路焊接的工具、了解焊接电路的基本操作规范以及对基本电路的认知,最终完成了基本电路的焊接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1.课程考核
基于上述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深入课堂,参与课堂,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包含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5%,课堂纪律5%,课堂参与50%,课堂展示10%;期末成绩以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有关的内容(如力学、光学、声学、热学、量子物理等),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提交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对论文内容有进一步的吸收和认知,通过课堂展示,同学之间也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角。
2.学生反馈
学期结束时,授课教师对课程班学生进行反馈式调查问卷,具体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显示分析,77.8%的同学认为这门课已经达到预期,难度适中,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较好,建议增加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完善。94.4%的学生能够接受多学科交融的方式上课,对于期末以论文的形式考核表示基本赞同。
四 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为例,探讨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具体阐述了远景学院博雅教育模式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学设计等。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小范围内开展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已初步见效。目前,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远景学院自然科学类的教师基本属于青年教师,且每一位老师所带科目不同,目前尚处于教研活动交流、师资力量培训阶段。如何快速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较强、通识理念较深且具有跨学科通识背景的一支稳定而强健的师资队伍是迫在眉睫的。(2)教材建设方面,虽然自然科学属于起源较早的科学,但是目前几乎没有适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的书籍,这就会导致教师开课“随意化”的现象。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同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集体大纲讨论,制定合适的教学书籍或讲义是十分必要的。(3)授课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比如尽可能增加与生活相关的科技题材、增加小组专题讨论与展示环节以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产教融合。远景学院全体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任课教师的建议,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力争在博雅教育、通识课程的道路上走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车宇凡,肖迎红.“双创”教育视角下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构建[J].创新创业教育,2019(2):99-104.
[2]牛志萍,陈春苗.独立院校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探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8):119-121.
[3]何彬彬,全兴文,周纪,等.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核心通识课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为例[J].大学教育,2019(8):28-30.
[4]庞振超.近二十年通才教育的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6-19.
[5]郭利平.我国高校通识课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08):259-261+264.
[6]秦鹤曼.浅谈水质检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20,47(01):90-91.
[7]邵严明,王国庆,孙士涵,等.面向人类智慧提取的无人车半物理训练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32(07):34-35+38.
[8]虞同星,杜娅婷,汪志荣.中国古代物理测温方法与技术述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9,37(01):69-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