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能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优势的新型教学方法,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识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和合适的知识层次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通识课程《走近化学》中尝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在《走近化学》中进一步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通识课程;走近化学
本文引用格式:徐冬梅.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程《走近化学》中的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9,6(11):194-
196
The Try of Mixed Teaching in the General Course“Approach Chemistry”
Xu Dong-mei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Chemistry,Suzhou University,Jiangsu,Suzhou,China)
Abstract:mixed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at can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open to all undergraduates,and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forms and appropriate knowledge levels are required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teaching.The mixed teaching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Approaching Chemistry”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further developing mixed teaching in“The Near Chemistry”.
Key words:mixed teaching;General studies;Approach Chemistry
理想的混合式教学是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或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yao能很好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1-2]。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的变革,诸如通过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网络资源等新型知识载体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相结合,采用课题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组讨论、网络互动、观摩、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更丰富、更灵活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提供机会[3],使大学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和全人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通识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通识教育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但通识教育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现在一般认为“通”是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跨学科、多角度进行思考及交流合作,而“识”包涵获取知识和培养全面的人格。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视野广阔、文化底蕴深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4]。现代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高校,而中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普遍认为始于1995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高校对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率先确立了各自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其主要共同点是在了解知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培养批判性思维、包容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全面思考、沟通协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8]。苏州大学近年来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每年资助一批通识教育课程(即文中的通识课程)建设,其定位是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统整课程,着力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在通识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有良好的基础。
(一)通识课程可以预期有高的学生参与度。通识教育目标决定了通识课程跟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密切关系,只要学生领会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就会积极参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
(二)通识课程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识课程要求避免单一的讲授式,提倡演讲、讨论、辩论、实践、实验、项目合作等教学形式多样化,强调课内外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些正好与混合式教学所提倡的不谋而合!苏州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还要求进行课程网站建设,又为混合式教学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
(三)通识课程的知识层次适合混合式教学。通识课程要求适合所有非专业学生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而不涉及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因此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理解和参与讨论,同时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 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程《走近化学》中的尝试
化学与材料、能源、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但在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息息相关,因此化学基础知识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走近化学》是笔者2015年申请并获得立项建设的苏州大学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开放,主要学习对象是一、二年级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课程旨在通过展示与人类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并用辩证思维看待化学。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跨领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包容性理解能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走近化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尝试。
(一)进行专题性教学。化学的内容异常丰富,笔者精选其中合适的部分,将其分成若干“讲”,每一讲都有一个专题,比如第一讲是化学的两面性;第二讲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三讲是“衣”中的化学之纤维;第四讲是“食”中的化学之食品添加剂等等,专题设计既有利于把零散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有便于结合趣味性、热点性和前沿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建设课程网站和班级QQ群。通过课程网站上传课件、思考题等学习材料,通过QQ群课上课下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解答学生疑问。
(三)学生分组领取学习任务。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组布置针对不同知识点的课前学习任务,避免部分学生抄袭,以及交流时知识重复。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师讲授、学生PPT呈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视频素材,帮助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全面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性见解。
(五)探索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笔记和课堂表现30%、作业30%。期末采用当堂限时选题作文,占30%,老师当堂公布5~6个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作文题目,以及作文要求和评分标准。作文要求之一是文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鼓励学生提前复习,结合自己兴趣查阅文献或进行社会调查,准备素材。
(六)听取学生反馈。学期结束请学生花10分钟写下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学到了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对身边的一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辩证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包容性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0%的学生建议减少教师讲解内容,增加学生演讲、报告、协作学习和讨论的时间,10%的学生建议多讲一些有趣的实例或多放一些有趣的视频,8%的学生希望能做实验。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笔者目前没有想到方法解决的是:中学学过化学的学生希望对化学知识讲得深入一些,中学没学过化学的学生则觉得第二讲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中有些内容已经“太深”而难以理解。
三 结语
在通识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有良好的基础。在通识课程《走近化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计划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有:(1)增加学生个人展示、小组协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2)搜集或制作简单实验视频。由于目前苏州大学通识课程班级人数设置为50人,而且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化学实验需要涉及仪器、药品、实验用房、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等很多方面,所以通过视频观看实验可能是弥补不能做实验缺憾的一个可行办法。(3)编写适用于混合式教学的教材。《走近化学》是新开设的课程,缺乏现成的合适教材,编写相应的教材便于学生对课程重点的复习总结和对课程知识的系统化理解。
参考文献
[1]马晓亮,刘芬.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28-129.
[2]王灿,张莉.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5(09):16-18.
[3]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06):63-66.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5]刘文.通识教育研究三十年:热点聚焦与前沿探讨[J].教育评论,2018(01):39-44.
[6]刘亚兰,薛超,王洪见.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03):72-74.
[7]吴谦,周红.大学通识课程中互动反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以管理类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01):270-272.
[8]王慧敏.论通识教育背景下文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143-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