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针对我国高校实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作者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的教学中,旨在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创新精神。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提升授课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调节授课班级人数等措施有利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自然科学基础;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盖爽爽.浅谈对分课堂在通识课程上的实践应用——以《自然科学基础》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0):249-251,256.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Class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 Case study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GAI Shuang-shuang
(Gu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xi Laibin)
Abstract: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class 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that is aimed at the re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author applies the model of the instruction to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stimulate interest and hobbies in natural science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spirit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Practice shows that using PAD-class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is conductive to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classroom the application of PAD-class teaching mode.It is beneficial to the application of PAD-class teaching mode b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adjusting the number of classes.
Key words:PAD classroom;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Teaching reform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今高校招生政策已是形式多样[1]:高考入大学,中职对口升学等政策使青年人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发的教育教学弊端也接踵而至,更多的学生认为大学仅是“避风港、混文凭”之地,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致使旷课、玩手机、打游戏等现象层出不穷,加之网上慕课等教学形式出现[2],学生们获得知识途径多样化,使得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抬头率”等问题使传统教学革新变得十分迫切。“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3],近年来在高校关于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实践中均有体现且教学效果反应不错[4-6]。《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人文社科类学生在知识构建体上存在缺陷,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7]。
《自然科学基础》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正是为提高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设的基础性课程[8]。基于此,作者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自然科学基础》教学中,在实践中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两部分,一半的时间用于教师课堂讲授,另一半则用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讨的时间中间相隔一周,这段时间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课程内容。这样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该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又延伸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先行课堂授课,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内化吸收,而后课堂上对存在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自然科学基础》作为通识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人文社科类及师范教育学生教学中,作为专业必修课或是选修的基础性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开拓学生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讲述为主,较多的理论性知识,对学生而言高深又难以理解,尤其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课程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在授课时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加之课堂内容理论知识过多,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造成学生玩手机等其他课堂行为增多。因此,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自然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作者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承担《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尝试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授课课程是专业选修课,授课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161、162班,班级人数88人,期末考试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一)教学方案设计
现阶段教学手段多样,利用网络平台(大学慕课等)让学生主动获取相关学习知识。第一堂课,根据班级人数及人员结构对班内同学进行分组组合,每组人数控制在5-7人,选出学习小组主要负责人。根据教学计划,提前1周布置小组作业或利用QQ群的线上平台与学生们加强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做好课堂前期准备工作(以奖励积分制等形式吸引学生)。
《自然科学基础》共有八章节内容,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第四章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与技术,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运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二)教学过程剖析
对分课堂教学法需要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学习资料,自主研讨,将总结的知识点和疑难点再回归课堂进行讨论。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主教场,而是学生们内化知识,整合知识,提升分析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
每次课堂授课时先给出本堂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布置下次课堂讨论内容,说明时间节点及要求。在授课的第1个学时中,主要是学生回馈汇报时间,即1)以自主发言、点名或抽签等形式选出小组回答上堂课中布置的学习任务;2)学生可自主选择汇报形式或给定汇报形式(小组演讲、PPT,小剧组等)。由教师进行节奏的把控,并适当的予以点评或讲解,在最后给予小组相应的分数。值得说明的是,此环节需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进来,讲述清楚每位同学承担的学习任务及查阅资料的出处。
第2个学时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针对学生在知识点中掌握不完善的以及重难点部分再着重讲解并梳理课程脉络,对章节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此教学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抬头率,又完成了教学计划。当然,上述环节的顺利开展,需要授课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课程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总体评分的40%,期末成绩占总体评分的60%。平时成绩=课堂考勤(20%)+课堂表现(40%)+小组成绩最高值(40%);期末成绩=小组成绩平均值(40%)+期末小论文立意(20%)+期末小论文内容(40%)。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个人综合素质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锻炼自我的平台,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挑战:在《自然科学基础》第四章节—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教学过程是笔者第一次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时,因学生采用小组演绎的形式,在演绎后期学生向授课教师反提出问题,所提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而人和动物不是,为什么人类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中不存在叶绿体是客观事实,笔者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答复,但显然回答方式并未引起学生认同。回答问题之后,学生们因此引发了各种问题,使得课堂秩序混乱。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授课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即深厚的知识储备,自身的临场应变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二)学生学习能力制约
最初授课过程中,笔者明显感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薄弱且不得其法。作者授课对象是二年级专科生,课堂教学互动环节中遇到很多难题:①班内15%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仅有期末“挂科”、“成绩”等字眼能够吸引其注意力;②80%的学生课下反映,想通过查找专业资料,文献等方式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但掌握的学习平台仅限于百度搜索,个别学生甚至因查找资料无法辨别其真实性在课堂闹出笑话;③30%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课下虽将材料准备齐全,但小组讨论时无法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课堂任务布置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学生能力和实际情况调整讨论内容,增添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和探讨,增加学习方法的教授和交流。
(三)班级学风等因素制约
两个平行班同时授课,两个班级的课上课下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161班同学课堂授课时表现很积极,带动氛围较活跃,作业完成质量相对较高,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却表现平平;162班同学在授课环节中抬头率较低,课堂参与度较差,但小组讨论环节,组员间协作意识较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可看出,班级学风对班内同学学习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提高班级同学学习意识,小组间互助交流的能力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四)大班教学存在的不足
笔者此次授课班级人数达到88人,共有学习小组12个。每周次小组讨论采用“分批式”的形式展开,即每次课堂讨论环节仅有3-4组有机会发表言论。这样造成部分同学很难有机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仅能调动班级50%学生的积极性。这与选择教学模式的初衷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课程安排时,如有特殊需求,需要提前做好申请工作。
四“对分课堂”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一)提升授课教师综合素质
“对分课堂”的课前备课过程与传统课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在某一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但因小组讨论环节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实时调控,无形中针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①做好充分课前备课工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出重、难点,准备好适当的课堂讨论问题;②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前沿的学科前瞻性:学生根据课堂布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部分答案往往匪夷所思,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地应变措施,还需要对教材内容及学科拓展有更深层的理解;③课堂把控能力:学生之间互动较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客观点评并让其信服,如何带好课堂节奏,均对授课教师提出更多的标准。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不仅得益于授课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授课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基于此,教师除了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与学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培养自身的统筹、组织力,这说明授课教师需要足够的精力和决心投入到课程改革教学当中。
(二)实时调整教学模式
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时,学生是整个环节的主要变量。第一,有的章节内容专业性知识较强,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比不平衡,会降低教学效果;第二,学生课余时间准备不充分,小组讨论课题不新颖时,师生间的配合度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上述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添新的元素,调整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三)加大课余线上投入
目前授课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途径主要集中在课堂授课时间,对于专科生而言,因其自制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课程实施初期,需要更多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和适当引导。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有效的学习途径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在授课的前4周中,授课教师多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在授课的最后,作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你在课堂上最喜欢的环节是哪个?”“你希望在课堂上得到怎么样锻炼和提高?”等问题。回收的有效作答问卷73份,其中,约75%的同学表示,喜欢小组讨论环节,认为这种模式更为自由和放松,也能从过程中获取知识。90%的同学希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专业素养有所提升。但事实上,积极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的学生仅占班级学生总数的30%左右。这样的现象也说明了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现状。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不单是靠某一门课程能够改变的,更多地需要学生真正意义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 结论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正以蓬勃之姿融入高校的教学教改中,给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带来了新视野、新思考,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的个人性格、教学特点均有其特异性,在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本文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授课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学习风气,授课人数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时,首先,注重授课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其次,结合班级实际授课情况及学生特点,有意识、有规划的灵活调整教学模式;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期课余线上对学生关注和培养。合理运用教学模式,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高校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万千.高校扩招与教育代际传递[J].世界经济,2018(4):168-192.
[2]王晓,王志权.慕课背景下中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41-45.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4]常变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8,5(49):280-281+321.
[5]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03):140-144.
[6]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4):730-734.
[7]宋广红.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自然科学概论》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2018(11):111-112.
[8]梅运军,黄岚,胡纯,等.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03):609-6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