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09:39: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分课堂”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巧妙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提供了学生思辨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本文结合卫生检验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结果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分课堂;学生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Class in Sanita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teaching

Yang Sheng-yuan,Bai Qin-qin,Xu Xiao-na,Liang Hao,Xiao Fu-bi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China)

Abstract: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Class model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lecture and discussion.This teaching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think and learn independently.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health inspection,w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model in Sanita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teaching.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new method enhanced students’active learning,cultivated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trained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and produced good learning effects.The PAD Class is worthy of further testing and spreading as it may be a new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to the condi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students

       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责任[1]。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难点与关键。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类研究生,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挥[2]。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

         卫生检验学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卫生检验专业高级人才。目前我校卫生检验学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除了小部分来自本校相应本科专业外,大部分来自全国不同高等院校,由于各地各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差异,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在实验操作、仪器操作、科研设计、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存在差距。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设了《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该课程是卫生检验学专业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涉及理化、微生物等检验技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操作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科特点构建并完善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卫生检验学专业的特点,结合生源特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该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探索与认识。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和特点

        对分课堂的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3]。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4]。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学生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5]。把讲授和讨论错开,有利于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获取、提升、探索,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分课堂”在《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

(一)教学组织形式


        《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学科,选修的研究生人数一般10人左右,非常有利于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讲授知识系统的主干、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扩展跟踪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等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的,又译为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是指是尚未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的知识[6]。首次上课,主要介绍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安全知识,讲解完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找出目前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然后分两组进行交流讨论,下课前布置下一次实验课的内容。课后要求根据讨论结果查找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书写报告上交,同时需要预习下次实验内容。

         第二次实验课开始时,首先请小组代表总结上次实验课的心得,比如从中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欠缺,在这次课中要注意些什么等。接下来老师先讲述实验原理和要求,然后再请一个讨论组的学生代表讲述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试剂和器材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内容;之后再请另一小组的成员进行补充或表述有分歧部分,最后进行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比较完善的实验设计进行试验。

         第三次课,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实验原理部分也要求学生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层层递进,有目的有层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研设计,同时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领会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施效果

      实施对分课堂模式后,通过与每位同学交流,收集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感受,总结如下:

       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加以前上实验课学生总是等待老师分配任务,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述,把每次实验当成被动学习的任务。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之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任务更多,要求他们自己主动获取的信息也更多,慢慢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均得到有效的锻炼采用对分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均比较多,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同学们必需在在上课之前熟悉所做的实验内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学会归纳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且能流利表达;还需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对他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有益的补充。整个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同学的思维和表达交流均得到有效锻炼,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③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没有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前,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步骤等均是教师讲解,讲完学生开始实验,没有预习也没有消化及复习,学生掌握的程度有限。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准备充分,花的时间精力也更多,再加上有效的讨论和课后的总结,知识得到有效的内化、吸收,因此掌握的更加牢固。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生的培养,创新非常关键。往往有积累才有创新,要学会主动探索才能有创新思维,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认真观察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等,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结论

        “对分课堂”是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既有教师讲授这一环节,又有目的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让学生走向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交流表达、归纳总结、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得到有效锻炼。实践证明,恰当的将“对分课堂”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

[1]马玉心.创新型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85-14587.
[2]卢美贞,聂勇,解庆龙,于凤文,计建炳.构建化工类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70-271.
[3]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03):140-144.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5]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6]葛明贵.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江淮论坛,2009,(5):138-141.
[7]张秀珍,张欣.对分课堂在动物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45):232-233.
[8]吴小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47):202-2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67.html
本文标签: 对分课堂论文 ,学生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