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病理生理学“不同学情”灵活运用 PAD 教学新范式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10:1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探讨医学院校在不同专业、同专业不同班(卓越医师教改班与普通班)、同专业不同“对分”模式,即病理生理学教学“不同学情”下灵活运用PAD新范式的实践效果。结果显示,PAD模式特别是“隔堂PAD”可以提高不同专业医学生、不同知识基础医学生的学习效果。灵活运用PAD教学新范式于医学教学中,将助力促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PAD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PAD课堂使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课后内化并重,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适应个性化教学及信息化教育,更适合在高校普及与推广。

关键词:PAD;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赵爽等.病理生理学“不同学情”灵活运用PAD教学新范式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8):1-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New Paradigm of PAD Teaching in Pathophysiology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ZHAO Shuang1,NONG Xue-juan2,HUANG Yong-yi1,MENG Shan1,LU Lu-bi1,ZHANG Sheng-chang3*

(1.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National Medicine,Baise,Guangxi;2.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National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Baise,Guangxi;3.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Guangxi)

Abstract: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PAD new paradigm in“different learning situations”of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such as different specialties,different classes of the same specialty(excellent doctor teaching reform class and ordinary class)and different“bisection”modes of the same special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D mode,especially the“interdisciplinary PAD”,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medic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or knowledge levels.Flexible application of PAD teaching paradigm in medical teaching will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core literacy.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promote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AD mod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xploration.PAD mode makes teachers impart knowledge and students internalize after class,which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udents and students,truly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re literacy,adapt to 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and more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AD;pathophysiology;clinical medicine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1]。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泛、理论性较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最初由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提出,即课堂时间对半分配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两部分。其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错开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在每次知识讲授后留给学生一周时间自主学习,按个人情况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在时间上的分离,因而又称PAD课堂[2-3]。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探讨医学院校在不同专业、同专业不同班(卓越医师教改班与普通班)、同专业不同“对分”模式,即病理生理学教学“不同学情”下灵活运用PAD新范式的实践效果。

一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普通班“隔堂PAD”教学实施与效果

在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病理生理学“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三章教学中采用了“隔堂PAD”模式,也就是每次课堂的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次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但依据学校教务部门实际排课,每周有两次课,而恰巧两次课是周二和周三,紧邻的两天被看作一次大课,周二的课用于讨论上周三的授课内容,周三的课用于精讲新课,之后近一周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特定作业,包含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独特的分析和体会之“亮闪闪”、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问题之“考考你”、讨论时欲求助别人的不懂的问题之“帮帮我”。下周二回到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及全班交流。全班110人随机分为4~6人一组,第1环节组内讨论,主要就各自的“亮、考、帮”进行交流学习。第2环节组间讨论即全班交流,小组代表阐述自己讨论的精华或提出经小组讨论后仍感疑惑的问题,由他组回答,共性问题或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指导解决和总结,因所有授课环节需隔堂开展,故也称“隔堂PAD”。历时4周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表1,以下同。

\

 
二 卓越医师教改本科班教学实施与效果

卓越医师教改本科班也为临床医学专业,但与普通班不同的是班级规模小(只有1个自然班)、由入学后不久从临床医学本科中层层选拔“精选”出的学生组成、从一年级开始进行“组织-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所用教材也为整合课程教材[4]。在“医学基础”这门课中涉及部分病理生理学知识授课,对“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缺氧”两章采用“隔堂PAD”模式,除将全班49人安排分组讨论为每7人一组外,其余具体实施方式与以上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基本一致。

三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班教学实施与效果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班,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与检查或教学工作,医学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医学工作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疾病的诊治起着重要作用[5]。在本科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培养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在2017级“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选取“心功能不全”一章,2个自然班114人,教学中采用了“隔堂PAD”模式,其基本过程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样。

四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普通班“当堂PAD”教学实施与效果

在为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病理生理学“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章教学中采用了“当堂PAD”模式。与“隔堂PAD”教学环节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所有授课环节当堂完成。如只针对某一知识点,教师首先精讲,之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该知识点并提出疑问,2个自然班116人,2~4人一组小组讨论,互相讲解并组内解决相关疑问,全班交流时提出知识质疑或想到的其他问题,教师答疑并总结。每个环节历时较短,多不超10分钟。

五“不同学情”病理生理学PAD教学效果分析与展望

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界教育难题[6]。PAD课堂使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课后内化并重,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即着力促进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7]。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专业、同专业不同班(卓越医师教改班与普通班)、同专业不同“对分”模式,即“不同学情”下灵活运用PAD新范式的实践效果。结果显示,除采用“当堂PAD”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外,其他班对上述表1中所有评价内容,非常赞同率均达80%以上,与采用“隔堂PAD”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相比,采用“当堂PAD”教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表1①、②、④内容的认同率较低,但“课后我能够完成作业,进行相关学习,为讨论做准备”和“我非常适应这种新方式的教与学”上非常赞同率在90%以上。对“当堂PAD”模式,学生感到知识内化与小组讨论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效果不好,没有过多查询文献资料的时间,对于知识拓展、提出创新问题无法做出充分的准备,但可以完成当堂小作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知识点学习效率较高,课后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仍很适应此种方式。卓越医师教改本科班,是学校为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合民族地区医疗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而设立[7]。经层层选拔出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较早被培养,在采用“隔堂PAD”模式后,学生适应性强,能尽早进入角色,效果好。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同样要培养创新能力,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临床专业学习才重要,忽视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深入学习。教师在采用“隔堂PAD”模式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增高,且注重病理生理学与专业课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作业的“帮帮我”环节中能想到很多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如“心力衰竭的影像学特征”等,知识内化与转化效果好。因此,病理生理学PAD模式特别是“隔堂PAD”适合不同专业医学生、不同知识基础医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随着当今教育教学的长足发展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教师则更应该从教学方法的特点、学情分析、学校硬件及软件设施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的PAD教学法,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真正实现由“教好”到“学好”的跨越式转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PAD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并倾听他人见解的机会,学生们通过积极地思考,充分地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还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提高,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例如学生在完成“亮、考、帮”作业和小组讨论,甚至全班交流时会向教师提出一系列专业问题等。此外,在PAD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PAD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已出现更多学科辅以多种手段进行PAD教学,如结合临床病例讨论[8]、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9]、“对分易”网络平台[10]以及“互联网+”对分等多种混合教学模式[11]。适应个性化教学及信息化教育,PAD模式更适合在高校普及与推广[12-13],例如增加或融合进临床病例分析则有助于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到临床实践中,从临床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判断力等[14]。因此,灵活运用PAD教学新范式于医学教育教学中,满足当前对个性化教学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将真正助力促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
[2]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10.
[3]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47-49.
[4]施桂玲,李雪斌,唐毓金,等.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41(3):350-352.
[5]孙丹丹,裴鑫宁,姜紫薇,等.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实习效果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2):154-155.
[6]Hoffmann JA,Thompson RW.Flipped Classroom Module on Shock for Medical Students[J].MedEdPORTAL,2017(13):10542.
[7]张学新.核心素养下的新型课堂[N].中国教师报,2020-01-22(005).
[8]蒋碧梅,涂自智,张华莉,等“.对分课堂+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34):183-184.
[9]马汉俊,赵士博,韦雨忻,等.网络环境下基于PBL的“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6):92-94.
[10]吴智春,张发艳.“对分易”教学平台在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44-45+64.
[11]吉秀家,王艳波,崔宇红.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56-57.
[12]牛树林.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J].领导科学,2020(2):126-127.
[13]郭睿.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46):289-290.
[14]杨茹,李诗文,李潭,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超声心动图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9):6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