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从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而来的一个新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状的高素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改革又是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坚实支撑。本文以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和切入点,深入探索和思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
本文引用格式:王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6):91-92.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1]。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核心支撑。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专业特色,我院进行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在本次修订工作过程中学院对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一课程设置改革
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于2012年建立,由原有的中医学专业下的中西医结合方向演变而来。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存在着整体优化模式欠完善、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情况。课程设置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教学计划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培养何种人才。为了向我省乃至全国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生力军,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确定核心课程和学位课程、减少课程门数、缩减课程学时数、增加课程整合,对提高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一)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从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要求出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满足临床人才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理念,以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执业考试大纲要求,精心设计,优化设置,制定具有特色的、合理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
(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本着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多元性等原则,构建课程。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现状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全局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删减,同时保持与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科目相衔接。
(三)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两基础、两临床、一结合、一桥梁”的基本框架,包含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西医基础课程、西医临床课程、中西医结合课程及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通过“两基础、两临床”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结合”课程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相结合、相促进、相补充的临床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一桥梁”的课程使学生从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与理念,真正做到中西并重,中西结合[3]。
(四)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具体要求
1.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课程要求平时授课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并将形成性评价结果计算入平时成绩中来,同时要求教学以外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均要引入平时考核中,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使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达到4:6,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不得低于60分。考查课程考核要求按五级分制计算成绩。
2.实践教学:要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要求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3.课程安排:根据“两基础、两临床、一结合、一桥梁”的课程总体框架设置课程。同时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4]。
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缺乏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队伍,没有单独的中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几乎都由中医教师或西医教师承担,教师的教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仍然是传统的纵向知识传授,缺乏横向知识的贯穿与融合,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必不可少。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集体备课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知识点等多方面的研讨,能够提供给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在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过程中,着重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着重制定课程设计的思路;着重完善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设计,使教学知识资源共享、教学内容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研室集体备课分为大备课、小备课、交叉备课。所谓大备课就是教研室组织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学习他人专业知识,增强前沿知识储备;所谓小备课就是教研室组织承担同一专业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统一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教学课件;所谓交叉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涉及的交叉学科知识,自发组织的集体备课,通过交叉备课使授课内容既有纵向的联系,又有横向的整合,使知识更加系统、完善。
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国家“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代学,通过与全国各高校优秀教师的竞技与交流,深入探讨学习,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使我院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重在教授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我院教师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以灌输式方法授课,以教师为中心,以单个疾病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的授课方式,课时量多,教师压力大,授课内容缺乏横向、纵向的联系,教与学脱节,要求学生被动机械记忆,使学生死记硬背有余而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在临床工作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取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启发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针对临床课程的特点,我院教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指导性自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基础的小组讨论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自我教育与主动学习[5]。目前,大部分教师以PBL教学方法运用较多,通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性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教师由“授之鱼”转变成“授之渔”。以PBL教学方法为引导,逐步尝试将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丰富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研究教学法的热情,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了教师自我教学的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法的改革和尝试,达到“教”与“学”的互赢;教师与学生的互惠。
总之,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态势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通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探索与研究,推进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手段等的相应变革,努力提高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吉林省乃至国家输送专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成战鹰,蓝文渠,运晶,等.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唐颖林.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34):83-84.
[3]王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5):35-37.
[4]辜孔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01):85-86+88.
[5]刘岩,杨双琪,李金阳,等.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147-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