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涉及到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项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互联网时代,网络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阐述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理想信念;高校;网络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李姗姗,等.“三全育人”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探究——基于网络育人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20,7(47):175-178.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Education
LI Shan-shan,CHEN Fang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Zhuhai Guangdo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involve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ultivating who,how and for whom.In the Internet era,network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effective mea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que,aesthetics and labor.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net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unction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rying out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Key words:Ideal and belief;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 education
一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运用范围日益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各种文化交流、思想交锋、交融更加频繁,呈现出多样、多元和多变的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使命。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八处提到互联网,囊括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多个方面。互联网在我国运用范围日益广泛,涉及领域众多,给人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凝聚系统的教育力,做好我国高校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创新大学生网络育人方式,着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切实有效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功能。
二 网络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
(一)网络育人模式的提出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我国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互联网”相关内容。此后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涉及“互联网”的内容不断增多。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的在线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到29.7%,学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用户比例分别达8.7%、9.9%。互联网已经成为国民生活和工作形影不离的工具,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报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非常有必要开展网络育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中就明确提出网络育人是我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坚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发挥网络教育受众面广、教育方式灵活的特点和潜能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高校网络资源,将网络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不遗余力去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同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严格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价值
理想信念构成要素包括理想和信念。理想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自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有实现的可能;信念是对理想的坚持与肯定。理想信念是拥有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是个体奋斗的方向和动力,集中反映了人们在奋斗目标方面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属于价值观的核心形态,位于价值观念的最深层次。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人民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风貌。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反复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推动广大青年在奋斗中实现青春理想,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三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与困境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20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其成长的各个阶段离不开网络新媒体。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广东省珠海市某高校于2019年11月23日采用不记名随机发放向220名大二、大三在校学生调查问卷形式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调查问卷发放225份,回收220份。问卷内容包括5个方面:是否热切关心祖国的命运前途;是否认为个人的命运是否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否有短期目标,如果有,实现过程是否有困难;是否有长期目标,如果有,实现过程是否有困难;关于大学毕业之后,你是否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计划。具体情况如图表数据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17名学生关心热切关心祖国的命运前途;202名学生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76名学生有短期目标且实现过程无困难;43名学生有长期目标且实现过程无困难;46名学生有清晰毕业后规划。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毕业规划不清晰、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目标不明确或认为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实现困难等若干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大学生长期生活环境相当和平安定,由于人生阅历缺乏艰苦卓绝环境下的拼搏,对于理想信念的体会与认识不够深刻。
(二)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深刻、利益格局、社会结构调整变动较大、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日益活跃、频繁。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为大学生带来了最新资讯、提供了诸多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低俗、甚至极端的个人、社会思想趁虚而入。随着负面信息日益增多、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思想独特,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容易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事情的本质,其理想信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容易受到影响,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发展趋势。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人生时间段,知识体系搭建尚不健全,世界观尚未成形,必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正确看待“小我”和“大我”、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和国家需要、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之间的关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1]。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要不忘初心,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立德铸魂,塑造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针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必须及时正确指引理想信念并长期教育,以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要求高校切实做好网络育人工作。
四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推进网络育人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之举
高校学生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现状、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如何多渠道培养人才,创新培养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是当前学生思想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为出发点,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但青年学生在汲取知识上有很大的盲从性,自始以来都是各类政治团体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在互联网成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些敌对势力妄图从思想观念上误导学生、理想信念上动摇学生、价值取向上左右学生,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恶意扭曲其意思形态。
因此,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我们理应直面挑战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形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网络育人是加强德育的必要之举
加强德育教育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标准。面对4G、5G和互联网铺天盖地之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利用网络渠道,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使网络育人工作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吸引力、影响力。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党政部门、校园官方APP等网络平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指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正立德树人。
五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化路径
(一)牢牢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高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及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伴随改革的深化,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分配方式趋于多样化,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不清,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相对缺乏[2],故而有少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消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虽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熟能详,然而却极少有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个人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因此要求高校务必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注重把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供方付[3]”。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需要将它融入大学生的言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项宏大工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孕育出一批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另一方面,在实际具体的学习与践行过程中,需要在教育理念中侧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夯实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这个“知”是前提和基础,要从内化到外化,逐渐使大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践行为日常遵守的理念和行为规范,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探索的过程。
(二)坚持创新精神、开放理念
1.网络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在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基础上,将创新精神贯彻到高校网络育人各个环节。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前瞻性地开展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网络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开放理念
要培养国际性视野,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学习其他高校好的经验做法;通过走访其他高校实地调研、邀请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培训等方式,加强高校网络育人在组织机制、链接推送内容形式及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广泛寻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相关政府部门资源政策扶持,形成网络育人合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价值观念为底蕴,所创造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每个高校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内容、传播方式创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实效性,采取看得见、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认同校风、校训;建设学校品牌网站,设置时事政治频道、党务培训材料、学习园地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微视频及微课堂等,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贴近社会热点、焦点及学生的关注点;持续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文化创新;打造网络精品文化,将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力及创新力逐步渗透到专题栏目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感染力,丰富正面舆论宣传,扩大学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四)加快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4]
1.充分挖掘网络平台潜力
应充分发挥网络线上平台,抓实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例如,2019年1月1日由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上线,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动态并融入社会,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通过在PC端和手机客户端同步运行,大学生灵活自主学习“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传播中国”等多个学习板块和栏目,随时随地丰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考核机制
健全网络平台考核,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学习强国”平台设有“积分明细”一栏,能够检索登录用户个人最近一个月内每日学习积分情况。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积分功能,开展“校(院)级党课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党员”评选活动时,将“学习强国”平台每日学习积分量纳入评选标准之一,考核期间得分达标者作为优先评选对象,进而发挥网络育人考核激励作用;丰富网络育人内涵,精心设计载体。积极开展网络精品课程、网络育人优秀作品评选,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将考核评选结果纳入教职工工作业绩考核内容之一。
3.重视网络文明建设
大力加强高校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上网,不断优化网络环境。[5]系统规划设计网络文明教育,制定网络文明规范制度,依法有效强化对网站内容管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培训;突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生活中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类网上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打造网络平台正能量充沛,基调积极高昂。依托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适时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筹备“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网络征文、评选活动、抓好长效管理,推进网上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及时有效地宣传展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影响力。
(五)注重实践联动
理念是指导、实践是落脚点。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在大学期间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接触社会的行为。网络育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实践推动机制。高校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教育引导师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理想信念,提升自身价值:组织大学生在假期到中小学校园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国家,形成品牌活动;同时将学生准备、投入、收获的过程拍摄成网络作品,进行推广、传播,增强理想信念认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六)打造网络教学师资队伍
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领导、教职工要主动出击、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升自己掌握运动网络资源的能力,组建学工传播队伍,大力推动建立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开辟移动课堂等高质量的在线教育,通过开展网络技术宣传、利用网络宣传法律法规、开展网络道德宣传,传播网络教育正能量。在有形无形之间发挥教职工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影响力,不断壮大网络育人队伍,提升理想信念网络育人的执行。
参考文献
[1]王艳彪,吕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14):231-232.
[2]肖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路[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40(04):54-61.
[3]习近平.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N].新华每日电讯,2014-2-26.
[4]张佳晨.基于新时代下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5):16-17.
[5]刘超.高校思政面向学生主体的“三全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1):259-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