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寻求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要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与高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很多契合之处,以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以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大学有必要积极探索突破这些挑战的可能途径。弘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儒家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惠.以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1):128-131.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网络环境的熏染,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对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仁爱、先义后利、爱国主义、重视个人修养等优秀的精神内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1]。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文化的振兴,将儒家文化与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以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一方面能够丰富对儒家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拓展相关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对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儒家文化乃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涵与意义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大计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撑与目标指向,是一个人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群体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使命,其理想信念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重要精神品质,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是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长远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计。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现象、新事物、新变化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对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贯彻党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
理想信念具有精神目标和行为动力的属性,作为一种精神目标,理想信念指引着人们矢志不移,坚持前进的方向;作为一种行为动力,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攻坚克难,勇于追求和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让共产主义的信念指引自己前行的道路。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真正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用来奉献社会,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创造社会价值,将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国家的繁荣发展。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青年,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儒家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武装大学生头脑,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二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之处
(一)儒家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具有显著的道德性,孔子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都带着浓浓的道德烙印。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儒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长时间占据正统地位,是统治者推崇的主流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蕴含着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儒家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基础,天然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如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被视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是为人的最基本要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今的社会交往中依然有积极的意义,提醒我们要严以律己、关爱人、尊重人;儒家文化倡导自强不息、修身养性,对于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塑造高尚的情操、养成崇高的德性。将儒家文化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新时代下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
(二)儒家文化内含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价值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文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重义轻利,重道义、讲仁义,内含着我们新时代“以重义轻利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强调“天下为公”的大局观,教育人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内含着我们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观;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对中国人的处事和思考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导人们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和睦相处,是我们新时代提倡多样、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理论依据。
(三)儒家文化指引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努力方向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现象、新变化、新事物不断涌现,文化交流与融合越发深入,外来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越发深刻。文化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堪忧,出现理想虚无,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儒家文化历经千年的积淀与发展,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人们以“治国、平天下”作为崇高的奋斗目标,从“修身、齐家”开始,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解决了个人奋斗目标和奋斗途径的问题,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立志高远、勤奋笃行。
(四)儒家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儒家文化不仅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还蕴含着大量的教育方法知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十分重视对人的教育,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这对于当今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变,注重教育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要求,还应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性格特点、多元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儒家文化倡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启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本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为人师表的高度自觉,严以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三 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当今教育体制对儒家文化的忽视
我国目前虽然提出了“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校的教育依然体现出很强的应试教育特点,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普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很少涉猎,用于学习儒家文化的时间尤其少,这直接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对儒家文化的必要了解。而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关注很少,基本不会传授关于儒家文化的知识,这更加剧了儒家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缺位。因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儒家文化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都不突出,如此一来,想要以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基调,很少涉及儒家文化相关内容,且没有专门介绍儒家文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一方面导致教师们忽略了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学习,缺少传授儒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合适时机,一方面也直接导致大学生接触儒家文化的机会比较少,儒家文化素养比较低。
(三)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时代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新兴文化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且市场经济催生了急功近利的生活模式,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调效率、强调速成,忙于工作和琐事,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程度加剧,用于思考儒家文化内涵、践行儒家文化精神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学生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都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体会不到其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理论内涵,也难以联想到儒家文化与自我理想信念、未来发展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将儒家文化引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将儒家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
对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主要途径,对学校而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树立高尚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责。将儒家文化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儒家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结合起来,挖掘儒家文化与时代特点的契合之处,赋予儒家文化崭新的时代意义,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空谈儒家文化。同时,要注重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入领悟儒家文化深厚的道德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促进自身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儒家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3-5]。
(二)积极开展弘扬儒家文化的实践活动
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体现“知行合一”的特点,儒家文化的渗透更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弘扬儒家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领会其蕴含的精髓,能够使儒家文化真正深入人心,达到引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课堂学习指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向,确保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以实践活动深化认知与理解,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组织应形式多样、新颖有趣,既凸显教育性,又体现趣味性,以便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注重打造儒家文化“第二课堂”
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的养成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与大学生的常规课堂相辅相成。因此,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具体部署,注重融入儒家文化元素,如在校园的建筑、标语、文体设施中设置代表性的儒家文化语句、标识,通过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儒家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信息,具有即时、迅速、传播范围广、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新兴的网络媒体提高教育效果,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如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简洁明了的课件、旋律优美的音乐短片等等,丰富儒家文化的表达方式,提高其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重视儒家文化、弘扬儒家文化,自觉践行儒家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人生理想信念的内容,树立以儒家文化引领个人理想信念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孔凡霞.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2]查少刚,杜孝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重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33-136
[3]胡琳,朱明明.“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和展开[J].社会科学家,2016(03):132-135.
[4]陈红.近十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5,16:191-192
[5]薛利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39-2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