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十年,我国出国留学规模连年较快增长。高等学校学生以各种方式加入留学队伍,成为出国留学、特别是出国攻读更高学位群体的主力军。面临新的留学局面,高等学校在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上,存在滞后,亟待加强。本文分析了当前出国留学形势。从国家、高校、学生三个维度阐述了出国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从留学渠道、留学政策、留学资金、留学信息、留学宣传五个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的路径。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国留学;高等学校;支持体系;国际化
本文引用格式:罗军.高等学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55):149-15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ort System for Studying Abroa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O Ju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fic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In the recent decade,the scale of study abroad personnel rises rapidly every year.College students join the mobility in various manners and become the main force,especially the one to pursue higher degrees overseas.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development,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study abroad supporting system lags behind.The essay analyses the current study abroad situation,and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s for building study abroad support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ation,universities,and college students.By integrat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it proposes the roadmap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components of study abroad programs,policies,funds,information and publicity.The essay works as a proposition and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s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Study abroad;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Supporting system;Internationalization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日益加深,全球学生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统计,全球国际学生数量在2017年,超过了530万人。中国是最大的国际学生输出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66万人,同比增长8.8%。预计2019年将超过70万人。高等学校是出国留学重要生源地。高校学生是出国留学主体之一,且出国留学存量巨大,前景可观。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了3833万人。在校生参加长期、短期、学历、非学历留学项目,应届毕业生出国深造蔚然成风。
据统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研究生学历占35.51%,攻读本科学历占30.56%。高等学校在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应有所为,大有可为。
二高等学校出国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对于出国留学,高校既应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应有审视自我的清晰认知、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从国家需要、高校发展和学生需求三个层面出发,建设高等学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促进出国留学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服务国家战略
出国留学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出国留学的道路自此越来越宽广。改革开放40年间,留学潮、归国潮,双潮涌动。累计有500余万人出国留学,80%回国就业。高层次留学人才回流明显。留学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特别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2014年,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他做出重要指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会议提出“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公费留学和自费留学并重、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依法管理和完善服务并重、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促进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与各国合作共赢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落实性文件把出国留学置于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等五类人才。要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把完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优化全链条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提上日程。保障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
高等学校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使命,是出国留学人才输出基地。应当提高站位,强化大局意识,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出国留学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应把出国留学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主动配合国家有关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出国留学支持体系。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推动出国留学,努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等各类人才。
(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业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多有讨论。例如,加拿大的简·奈特(Jean 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国际维度与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与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她把学生交流置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首要位置。美国的阿勒姆(Arum.S)与范德瓦特(Van de Water.J.)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学术合作归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大要素。黄明东归纳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参与者。杨启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国际性人才。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范畴。
出国留学有关指标已纳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成为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指挥棒。例如,学科评估体系中,把“学生国际交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三级指标。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学生数量成为观测数据之一。“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采集出国留学3个月以上、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的数据。
由此可见,出国留学不仅仅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核心内容之一。抓好出国留学工作,事关学校发展大局。高校应发挥自身职能,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定明确的出国留学发展战略,提供各类有力保障条件,建立健全出国留学支持体系,把出国留学切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三)对接学生需求
高校学生是出国留学一大主体。但是,他们普遍年纪轻、阅历少,受信息储备、社交资源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留学普遍心存困惑,遇有困难。他们对于留学指导与服务,有巨大需求。根据《2019年出国留学蓝皮书》问卷调研,准备申请材料、准备考试培训、选择专业、选择院校、选择国家等是留学群体主要关注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76%的学生寻找中介解决,68%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58%的学生咨询学长,49%的学生求助学校老师。笔者在大学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经常咨询有关留学定位、托雅备考、文书写作、签证办理等问题。为了得到梦中学校录取,一些学生自我摸索,DIY留学;一些学生则花费可观的留学中介服务费用,实属不易。
学生对于出国留学多样性、系统化的需求是高校努力的方向。高校应坚持需求导向,工作重心下移,注重联系基层。针对学生的困惑、困难,想办法、做研究,增强自身服务本领,千方百计地创新留学服务与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跌跟头。
三 高等学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途径
高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是一项多点、多维的系统化工程。包含留学渠道、政策、资金、信息、宣传等多方面内容,四梁八柱,相辅相成。高校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拓适配有效的留学渠道
留学渠道是学生流动的出口所在,是提升留学水平的基石,是各项配套措施的前提,是留学支持体系建设的首要切入点。高校应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留学意向、计划。并以之为参考,对标海外院校国别、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录取条件等,结合自身特点与要求,确定拓展留学渠道的方向、方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适合本校留学群体的渠道。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外方来者不拒,签署空协议、死协议。不仅无异于扩大留学渠道,反而分散精力、消耗时间,迷失战略要点。
留学项目建设,应注重长效效应,以90天以上长期为主,90天以下短期为辅。项目设计应遵循资金、时间最优化原则,争取互免学费、减免学费和双方学位。让学生以最经济的花销、最节省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位、学分等留学权益。从而增加项目的吸引力、活跃度。
以笔者工作的北京交通大学为例。作为驻京211高校,其本科生源基本是高考全国前5%学生。他们对自身专业能力、外语水平等综合素质高度认可,追求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留学定位较高。仅在2019年,学校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约460人进入2020年QS世界排名前百大学,占出国留学本科毕业生的62.5%。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他们的主要留学目的国。
针对这一形势,北京交通大学多年来从实际出发,瞄准世界强校、强势专业开发了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期交换、短期访学、推荐硕士等一系列留学项目。其中包含伦敦大学学院、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鲁汶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13所2020年QS世界前百一流高校。也不乏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等世界一流学科。学校花大力气,制定学分兑换方案、学位授予方案,为学生争取互免学费、学费减免或外方奖学金。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出台留学友好型管理政策
各高校涉及留学的管理政策,主要通过规定、办法、细则等形式体现,并诉诸实施。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出国报名选拔、学籍管理、在外管理、学分转换、毕业管理以及各部门分工等内容。主要涉及国际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外事、教学等业务口和学校、学院两个层面。高校在谋划留学管理政策时,要统筹考虑,总体规划。特别是应该认识到留学工作的最大出发点、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顺应、服务和促进人才培养大局。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集合外事、教学等多头力量。
留学友好型管理政策不仅要理顺各部门、各层面间纵向、横向关系,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联动机制,避免普遍存在的单打独斗或相互掣肘现象。还要以鼓励留学的态度,认可留学的难度,在成绩评定、学分认定、评优评先、推免读研等学生核心关切上,给予政策倾斜。制定详实具体、操作性强的条款。解决学生不愿走、不敢走、不能走的问题。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赴国(境)外学习管理办法》规定:国际处、教务处负责发起留学项目。专业学院负责选拔人选。教务处负责初审。国际处负责终审,协助派出。学生返校后,学院认定所修学分。较好地整合了各方面力量,梳理了各环节流程。办法还明确了百分制、等级制等不同成绩制式转换标准,简洁明了,易操作。《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学分认定办法》规定:在外必修课学分低于本校相应课程学分要求的,如无特别规定,学生不必重修。与本校课程名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的,承认为相应课程的学分和成绩。展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倾斜度。
(三)设立点面结合的留学资助
奖学金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公益性等效能,是出国留学的助推器。出国留学奖学金主要分为国家公派和学校公派。国家公派主要面向全国高校,每年资助约3万人。其中,硕、博等高水平留学是重点。名额竞争激烈。要满足大量留学需求,必须做大做强学校公派。各高校应通盘考虑,争取资源,统筹资金,建设本、硕、博学历全覆盖的出国留学奖学金。
奖学金的设计与使用,既要立足本校实际,补齐自身短板,强化本校优势。又要对接国家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等宏观政策。应重点支持90天以上留学,优先资助优势特色学科、“双一流”学科留学,鼓励赴世界百强大学、百强学科留学,引导前往“一带一路”国家留学。奖学金要在带动增量上想办法、下功夫,充分发挥撬动作用。
避免无效资助,重叠资助。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目前,各层次高校为出国留学投入真金白银,加快提高国际化核心竞争力。985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在2019年,投资实施“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升项目”。着重支持赴世界综合排名前100名或学科排名前10名的国外院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及合作院校、“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院校留学,优先支持“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的学生留学。211高校,华北电力大学资助开展“致远留学计划”。地方高校,浙江工商大学早在2013年起,就投入专项留学奖学金经费。
(四)构建覆盖留学全过程的信息服务
高校学生对留学信息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留学申请阶段的标化考试备考、个人背景提升、选校择校、文书写作等,还涵盖留学期间的文化适应、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甚至涉及学成归国后学历学位认证等包罗万象的信息。高校要加强校院两级留学服务人员业务培训,综合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通过专题讲座、辅导班、日常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在校生传播专业的留学信息,提供专业的留学指导。减少学生因信息不对称,走留学弯路、落留学陷阱。
北京交通大学对准留学信息需求,于2019年,精心筹划、创办了“Go Global助力留学系列活动”。活动主题包括留学规划、留学文书写作与申请技巧、雅思备考、托福备考、国外奖学金申请、公派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金融、留学安全、文明礼仪、学历学位认证等,覆盖了留学前、留学中、留学后全过程。学校邀请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的中外专家,来校举办了上述主题讲座。做到了服务到家、信息上门、月月有活动、次次有内涵。在培养留学群体,促进科学规划留学、高效准备留学、平安成功留学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覆盖留学全过程的信息服务逐步成型。
一些高校针对留学重点、难点--外语备考开展了有益探索。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开展“本科生国(境)外交流支持项目”。自2017年起,校内招募学生志愿者作为师资,免费开设约8周的雅思、托福公益培训班,并资助困难学生考试。迄今已开办至第七期,2000余名在校生参加、受益。
(五)编织立体的留学宣传网络
高校校内的留学宣传,是在校生知晓留学项目、留学政策、留学奖学金、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留学支持体系其他分支的外显形式与重要依托。留学宣传是否有效、有力,事关留学支持体系的整体效应。留学宣传必须摒弃单一、被动、落后的宣传理念、宣传形式。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灵活组合新、旧媒介等多种工具,扩大覆盖面,增强主动性、渗透性、实时性,构成多点、多维的立体宣传网络。
北京交通大学摸索、创新了留学宣传模式。线上,北京交通大学克服简单挂网宣传的局限,开辟微信企业号出国留学专栏。实时、定时推送留学项目通知等信息,覆盖全校师生微信。利用95后学生群体喜用QQ的习惯,建立了“海外留学交流QQ群”。由专人分享留学信息,解答留学问题,交流留学想法。建立主要留学项目微信群,用于通知、协调、解决录取前后、派出前后事项。社交媒体有效增强了留学项目的知晓度、粘滞性。
线下,北京交通大学邀请海外高校等合作方,举办现场宣讲会、答疑会,延续全年。在人流密集区域,树立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留学项目动态视频、静态信息。编印、发放项目手册、行前手册、留学感言等纸媒材料。保持电话、邮件等传统宣传渠道畅通。
出国留学体系不能凭借单枪匹马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建成。高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绘制明晰的建设蓝图。辅以合理的组织构架,有力的执行队伍,充足的财力保障。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一幅蓝图绘到底,才能见到成效。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正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艾欣.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
[2]马建生.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魏礼庆,胡燕华.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事业回顾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3):19-26.
[4]张淑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评价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04):381-382.
[5]罗学科,谢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12):14-17.
[6]徐嘉璐,等.高校来华留学管理的定位思考与实施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4):123-125.
[7]冯承强,等.来华留学市场发展态势的国际比较与转型推进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04):22-24,31.
[8]刘培丽,钟帅.中国在线教育技术、商业模式与管理启示曾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6(33):143-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