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且肩负着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将“校际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主线,探索与实践“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多样化和弹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韩成春,等.地方应用型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1):16-1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HAN Cheng-chun,WANG Li-wen,WANG Feng,BAO Rong,WANG Shu-chen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Abstract: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untry’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shoulder the arduous task of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local high-level application universities.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we take“inter-school cooper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s the main thread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explore and practice“cooperative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innovative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with a diversified and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personalized development,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applied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Personalized development;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一引言
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发展,使行业企业对新时代工科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逐步进入90后、00后的学生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供求双方需求复杂而多变当中,企业行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的主观意识相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对事业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衔接人才需求和个性发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挑战[1-3]。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始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创新提出“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的四大观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即系统研读一本书、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其中,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学校“大应用观、大工程观”的办学理念,探索和实践“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础,培养人格健全而个性独特的学生则是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理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8],且个性化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当前国际化教育大背景下,将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接,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应用,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2.实践实训环境条件普遍不足,尤其是与企业行业对接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跟不上行业的技术发展,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不强,使得专业教学与行业产业脱节,难以培养企业行业所需的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型人才。
3.长期以来,专业实施了“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失应有的存疑、批判、探索、创新,批量化的培养模式限制了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逐步出现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缺乏专业自信等一系列问题。
三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阶段,走访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广泛争取用人单位和专家意见,以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积极融合国际专业规范和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坚持实施“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学分置换;第二课堂、任务驱动”,探索学校、企业、国内外高校的多方协同合作、创新育人机制,形成“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是合作育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依托国内外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资源共享”形式,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内外高校学习,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二是协同育人,积极开展与地方科技企业的产教融合,以“学分置换”形式,选派学生到企业接受工程师指导,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实现人才联合培养和就业。三是创新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以“任务驱动”形式,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个性化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校际合作、校企协同、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平台相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国内、外高校的校际合作、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和第二课堂的实践创新活动,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满足企业行业需求,如图2所示。
(一)校际合作,合作育人
采用合作育人的方法,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强弱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与扩大国内外合作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新途径。通过共同开发中俄双语课件和讲义,共同授课和共同录制俄方教学视频,借助于我校课程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通过优秀学生的出国留学和交换学习,增强了双方学生的沟通交流,实现校际合作育人的目的。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采用协同育人的方法,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助校企合作,综合发挥企业和学校二者的能力和作用,探索“产教融合、学分置换”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弹性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上,增设企业课程及企业实训模块,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以学分置换的企业实训来实现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
(三)第二课堂,创新育人
采用创新育人的方法,积极贯彻我校提出的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之“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工程,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任务驱动”的课外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创新学习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线的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更积极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并解决问题,把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攻坚勇气,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为了培养企业需求的工程设计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及国际化视野,将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打造成模块化结构,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设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模块,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基础上,弹性增设了“校企实训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第二课堂平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40%),构建了“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六位一体的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扎实开展工程理论讲授,强化工程应用实践,提升个性化人才培养。
五 个性化人才培养具体成效
经过2014年至2019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终贯彻“大应用观、大工程观”的办学理念,所提出的“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 在合作育人方面
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经教育部获批与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与俄方实施国际合作以来,引进俄方的11门核心课程和2门集中实践课程,双方合作合编2门双语教材,共同开发引进课程的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的教学环境,有效扩展学生学习的时空维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以来,有122名学生赴俄出国留学并获中俄双方双学位,其中60名学生考取俄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12名国内学生考取了国内硕士研究生,1名学生考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提升了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与江南大学校际合作,积极推进交换生制度,有15名学生完成江南大学的交流学习,并考取了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硕士研究生,拓展专业学生的培养空间,提高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推动开放办学。
(二)在协同育人方面
专业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广泛争取用人单位和专家意见,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合作企业的深度协同,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专业对接优势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自2014年以来与徐州中矿大传动、徐州润泽电气、无锡信捷电气、南能电气、华恒机器人、南京优奈特信息科技等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建了与企业合作的科技社团,组织了“信捷杯”等企业科技创新比赛,积极发挥“请进来”,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同时,签订徐州工程学院“5+1工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积极鼓励“走出去”,选派62名学生实施以“课程学分置换”的企业项目实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企业高度认可和较高满意度。
(三) 在创新育人方面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等第二课堂的实践创新活动,荣获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团队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30项;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1项;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5项、校级7项,以及创新创业基金项目6项,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1篇,荣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4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近五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136名学生考取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达到15%,境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显著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显现出“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效果。
(四)在教师发展方面
专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效果明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个性化培养更离不开“责任担当”的师资队伍。我校将国际教育纳入“十三五”规划,通过赴俄访学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大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截至2019年共有12名青年骨干教师赴俄方高校访学进修,积极开展“基于系统方法科学构建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中俄合作办学中双方研究型教学方法比较”、“电气行业人才需求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相衔接的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等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校际合作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大幅度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共发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8篇;积极与合作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主持参与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7项,共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5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软件著作权17件;获得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促进创新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获奖5项,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六结束语
为了有效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需求的变化,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引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等一系列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当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整体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发展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以宏观视野和长远眼光厘清内涵、明确定位、解析问题,形成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可行性的路径和举措办法。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创新培养途径,融合国际规范和产业实际需求,探索多维力量协同、合作、创新育人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学分置换,任务驱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课程体系,通过学校自建、校企共建、校际共享,搭建校内外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创新任务驱动,强化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创新教学资源,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结合“产业、企业、学院、学校”的多方优势,共建共享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堂的互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研究性学习能力。
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有待于完善个性化培养机制建设,如学分制和导师制。学分制是通过多样化选择和计量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差异发展,而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因材施教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分制和导师制刚刚起步,学分制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上的成效并不明显,导师制仍处于未制度化状态,导师的指导、激励和考评等一系列制度尚未成熟,往往依赖于导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性化培养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坤.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80-83.
[2]贾莉莉.适用性: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J].现代大学教育,2018(6):94-100.
[3]徐志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17-18,98.
[4]王晓辉.地方高校构建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22-25.
[5]逄桂博.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8(9):24-25.
[6]王远强.产教融合背景下制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2):8-9.
[7]郭明磊.地方应用型高校光电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51):10-11,14.
[8]邹洪芬.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职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8):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