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职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2 17:41: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职学校招生模式日趋多元化,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也日趋多样化。高职教育如何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匹配地方产业链岗位需求,做好人才培养,是高职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依托地处高新区的优势,与高新区软件园众多企业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分类培养的有效途径,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多样化的问题,也较好解决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邹洪芬.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职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软件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8):10-12.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aking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as an Example

ZOU Hong-fen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Jiangsu)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the recruitment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is also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Therefore,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mbine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better match the demands of local industrial chain positions and do a good job in personnel training.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located in the high-tech zone and cooperating with many enterprises in the high-tech zone software park,the author has explored an effective way of classified cultivation,which has solved the problem of divers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and also solved the problem of synchronism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近几年,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产业链中不断细分的岗位对高职教育带来了机会与挑战,同时高职学生呈现生源多样化、学生个性差异化、毕业去向多样化,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化对因材施教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如何结合学生特质更好地匹配产业链岗位需求,实施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出路[1,2]。

一 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软件技术等专业领域,行业的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岗位越来越细分化,作为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如何选择合适的岗位群,培养与岗位群紧密匹配的人才,真正服务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急需努力的。而目前许多高职学校存在培养方案几年不变、教材陈旧过时、教师实践能力差、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高职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造成“企业招工难”、“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二)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生源构成日趋多样化,有普通高考、3+3分段培养、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而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不同层面的学生由于起点不同、基础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人格特质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发展也呈现越来越多的多样化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多年不变、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

 
二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职分类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依托地处无锡高新区的地域优势,紧紧抓住无锡高新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契机,分析无锡高新区新兴战略产业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中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特点,理清信息技术各专业新岗位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岗位群;运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研究当代高职学生特质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影响,得出了人才培养岗位群与学生特质的匹配关系,从而为实施个性化的分类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2]。

(一)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和岗位需求,选定岗位分类

         学校分析了高新区众多软件相关企业的需求,选择定位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站服务三类人才的培养,同时细分方向进行定制培养,软件开发类细分为.NET、JAVA、Android三个方向,网站服务类细分为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站推广与营销两个方向。课外,各方向组建不同的专业社团,进一步强化细分的方向。确保学生在某个方向真正做到专而精,满足企业岗位的细分要求[3]。

(二)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发展需求,实施分类匹配

        职业规划,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从第四学期开始,在学生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班级重组,匹配不同岗位分类,组建不同企业班级,实施分类人才培养。比如,喜欢探究型的学生,喜欢自主钻研,喜欢Android开发的,引导其定位软件开发中的Android方向培养;个性中规中矩的学生,比较注重编码格式和代码风格,注重文档规范性,引导其定位软件测试类培养;个性乐观自信、善交际对软件开发缺乏兴趣的学生,引导其定位网站服务类培养。学生课外参加的专业社团,进一步强化岗位能力[4]。

(三)企业全程嵌入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第四学期开始由企业主导分类人才培养,企业借鉴员工培训的模式,开展EET实训(企业经验项目实训)、企业实岗实习,创新实训教学体系,全程引入企业文化、企业师资、企业项目、企业管理,搭建企业真实的开发环境,裁剪企业原有项目为教学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完成企业开发流程,实现企业“量身定制”,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课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科研助理团队,服务企业科研项目。在前三学期学校主导的教学中,企业师资和企业课程也部分嵌入学校教学,从新生入学初就开始进行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教育,企业全称嵌入教学,为培养与企业匹配的高职人才提供了保障。

(四)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校企共同实施分类培养后,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也随之进行改革。第四学期班级重组为企业班级即项目团队,下分若干个项目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取消了班长设置了总经理,项目小组设置项目经理,学生管理变班级管理为企业项目化自主管理,学生上下班实施打卡,学习场所也完全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场地,为此学校与无锡高新区软件园专门建立“5R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作为分类培养的实施场所,也供软件企业入驻开发。学生的评价也参照企业的评价制度,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同时,学校逐步建立了配套的管理制度,解决导师制、学生选方向、学生项目成果与课程学分互换等问题[5]。

\

 
三 高职分类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一)构建了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分类培养新模式


      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个性化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模式是标准划一的,无视学生特质和个体差异,制约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分类培养依托不同的专业类别和同一类别的不同方向,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嵌入不同的企业课程,构建“软件技术+企业个性”的课程体系;利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引入企业师资、文化、课程、管理,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专业综合素养成绩选择专业方向,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结构;课余时间在企业班级中组建不同方向的专业社团、不同技术领域的科研助理团队、不同类别的竞赛团队,满足学生的细分需求。

(二)探索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方案

       软件行业的岗位分工非常精细,技术发展迅速,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尊重学生特质的分类培养模式更适合于新兴战略产业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不同的企业根据其人才需求状况的不同,对不同类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详细设计与规划,分阶段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分类分层课程平台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在分类分层课程平台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引入企业课程、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职业素养,重置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使得学生上学即上岗,所学即所需,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三)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新体系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理实一体的课程、工学结合的学习方法,结合高职教育分类培养人才特点,实施了层次化课程体系,推广了选方向制度,使得学生班级逐渐淡化,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为此,学校以柔性化管理为导向,重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完善学生评价、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等。突破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化学生自主管理、弹性化学籍管理、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员工培训式教学方式,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学分互认,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学管理的过程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

四 结语

      高职分类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从最初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试点,不断推广到物联网应用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有力推动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四大专业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分类培养模式也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和推广,无锡高新区许多高科技企业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物联网学院目前已与产业园区50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组建科研助理团队,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软件、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学校得到无锡政府的好评,获得“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奖”。分类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问题,较好解决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企业培养了匹配的高技能人才,相信在高职院校中将会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景师.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院校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8(1):58-62.
[2]张军侠,潘菊素.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多样成才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4):99-102.
[3]贾湘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株洲市高职教育发展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3):87-91.
[4]无锡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R],2016年5月.
[5]王海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