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建设一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本文简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教融合的机制、深度融合的理念、互利共赢模式等的条件下,提出了构建教师多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指出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赵乘麟,等.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形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2):107-110.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on the Tre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y
ZHAO Cheng-lin,HUANG Guo-hua,HUANG L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Hunan)
Abstract:The k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iversity is to build a teaching staff featured with advanced quality,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plentiful skills a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Local universities’problems which exist on the ru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ompany are briefly stated in the paper.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he idea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the model of mutual benefit etc.,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realize teachers’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and key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staff are summarized,which ensur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he teaching staff;Construction;Me thods
一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思想,开启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序幕。紧接着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而掀起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热潮,大量地方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道路。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应用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高校的师资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支知识水平高、应用娴熟、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如何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培育一支德才兼备应用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各地方高校亟待探索的问题。
二 产教融合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从表面上看,人员共享,教师数量变多,队伍壮大了,但现实的合作中,因校企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双方的体制不同等,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师资层面的问题
地方高校随着多年的扩招,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通常会形成明显的两个团体,一个团体是年龄偏大,在高校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群体,他们知识渊博,职称高,驾驭传统教学的能力很强,教学经验丰富。另一个团体是年龄较小,进入高校不久,学历学位较高,职称较低,富有朝气的中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掌握了学科领域内新兴的科学技术,思维活跃,科研能力较强,接受新兴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快。面对产教融合新的要求,他们表现出的问题不一样。老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前沿动态的了解有所欠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探索缺少足够的关注。而高学历的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能力与技巧相对偏弱,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大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进行了短暂的入职培训,师范这一块的技能成为了他们的短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年轻教师的注意力更趋向于搞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够[1]。
在校企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产业应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长期在教学一线,对企业生产了解不多,对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对行业当前应用技术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为企业的服务过程中,为企业可提供的帮助较小,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在教学中,对新技术、对应用技术等的讲解,通常讲不透彻,讲不到关键的点子上;另一方面,老教师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内容,他们显得力不从心。而青年教师具有很好的洞察力,拥有业内新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高,然而,当把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时,他们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缺少理论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能力[3]。
(二) 企业师资层面的问题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一部分师资,从地方企业聘请来的工程型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多年没有从事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技能不娴熟,许多工作中不用的知识漫漫淡忘了,因此,理论知识通常不够完善,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另一方面,企业师资,没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对教学的认知只停留在自己当学生时的阶段,教学理论知识缺乏;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培训与实践,教学技能明显不足。在新工科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模式等理解不到位,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与提升过程。
三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产教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助推教学模式的变化,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成为新形式下的弄潮儿。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培养行业应用技能。如何使现有的教师尽快适应产教融合的需求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校教师的培训,主要分两类,一类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让老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参与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专题培训;另一类培训是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学习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2]。
企业师资的培训,针对从企业聘请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主要培训任务是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训练。已有的培训模式很多,效果也比较好,如文献[2][6]介绍的方法,学院选择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建立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学校教师指导企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上有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的线上培训,企业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但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艺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去体会,不断总结提高。
培训作为一个快速有效提高师资水平的手段,被广泛采用,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弥补某一方面教学理论水平的不足,但教师能力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漫漫积累畦步。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培训需要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无论是企业教师还是学校教师,往往很难有腾出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参加培训。
(二) 采用取长补短的顶岗策略
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长处,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教师的成长。如文献[5]介绍的方法,学校外聘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学校组织教师跟班听课学习,双方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快速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考虑到企业教师刚到学校就上讲台会影响教学质量,可以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执教的办法;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教师的特长,采用让企业教师主要承担课程中专业工程知识、行业技能和工程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文献[6]介绍的方法,每年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与行业专家建立一对一的行业师徒制关系,通过传帮带活动,使青年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技术应用情况,产品的竞争力等,快速成为应用能手,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最后一节。
(三) 共建平台,在深度融合中孕育名师
教师的成长需要沥炼,需要一个过程,校企合作,如果只停留在学校从企业聘几个老师,或学校安排几个人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等等,这一类只能叫浅层次的合作。深度融合是指校企通过双方共同商定的方式,实现双方人员互相交叉,制度相互渗透,管理相互关联,绩效互相影响等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形式下,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双方长处,调动双方的资源来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团队、联合攻关团队、各级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团队等,共同完成相关项目,如专业工程认证、教学成果培育、各级层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研发、技术改造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团队成员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通过协作来互相了解、互相学习,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来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培养起来的师资,更全面,更有特色。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使企业行业专家“教师化”、大学教师“专家化”,造就教学名师。
(四) 构建合理的体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学校和企业可以出台一些与职工利益相关的制度,引导教师的成长。学校支持教师申报第二个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企业支持员工申报第二个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具有双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以有专项补贴、或涨工资、或增加绩效奖励等措施,引导教师自觉成为“双师型”教师。从制度上优先保证“双师型”教师在学生技能培养、实训实习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地位[7]。校企联合建立高校教师为企业服务、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的优劳优酬政策,引导双方人才互相流动开展创造性劳动;完善的制度能更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五) 以企业文化贯穿师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进程中培养形成并自觉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8]。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师资的相互融合使学校老师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明确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精准定位能力培养的内涵。使学校老师真正学习到企业的管理意识、经营意识,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双方人员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各种活动过程中均会渗透企业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均能对老师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更好地塑造教师的品格,并转化到有形的教学和实践中去。
四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要想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校企双方都有热情、有动力、有恒心、有保障,这就需要解决如下核心问题。
(一) 构建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投入通常会影响校企双方当前的即得利益,尤其对企业显得更加明显,那么企业为什么要与高校合作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有服务社会的义务,同时,政府有一定的政策引导,但政府层面的支持力度太小,这显然是不够的。企业需要从学校和人才培养中获得产教融合的驱动力,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能为当前或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一个双方互利共赢的机制,把校企双方变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激发师资队伍建设的动力。
(二) 构建共享师资队伍的管理办法
教师的主要功能是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所以,师资队伍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校方。产教融合要求师资不仅是学校的资源,同样也是企业的资源,能为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改造服务,能为企业开发新的产品,能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等等。如何科学合理发挥师资队伍的潜能,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共享师资队伍的管理办法,保证师资队伍个体合理的岗位流动,并能有效激发每一个成员在不同岗位上的创造力。确保每一个成员在学校能安心教学,在企业能全身心投入生产活动。只有当师资队伍建设能为企业提供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时,才能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驱动力。
产教融合既是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志,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高校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部分,是产教融合落地的核心。面对新的办学目标,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师资团队建设措施与机制,不仅能促进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为地方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岳永红,郭敬伟,刘亚朋.基于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模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7):73-77.
[2]周蓓蓓.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才智,2019(09):126.
[3]鲁春阳,文枫,张宏敏.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34-35.
[4]刘博,李梦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7):66-73.
[5]吴显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05):25-28.
[6]王军,潘荣,陈思宇,等.面向区域产业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现化,2019(11):82-83.
[7]王娟.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产教融合[J].文教资料,2019(28):142-143.
[8]林超.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师资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7(3):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