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推动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08:40: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如何准确政府的角色,协调高等教育各相关方之间的利益,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多元性和民主性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公共治理理论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效,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而言意义非凡。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公共治理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质进行了界定,重点提出公共治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和公共治理理论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施运用,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帮助。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高等教育;推动;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谢萍.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推动及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85):315-316.

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政治、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如何准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协调高等教育各相关方之间的利益,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多元性和民主性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等教育的价值实现理性回归,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治理二字。就治理行为而言,又可以细分到政治、经济、教育、公共管理等诸多领域。公共治理理论和传统的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公共治理理论更强调公私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企业、政府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最大限度的维护好社会利益。当前,对于公共治理理论的概念界定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用的研究学派和专家之间的侧重点和角度都有所不同,但不论表述怎么改变,在概念上都具有互通的地方:公共治理的治理主体不断多元化发展,不同主体之间能够进行互动和写作;而公共治理的治理客体几乎涵盖了政府和公民活动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正度的公共事业、政治事务,又包含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公共治理理论能够帮助实现资源带来的效益最大化;服务取代统治成为公共治理的唯一方式[1]。

二 公共治理理论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是管理的主体,学校则扮演了政府权力的行使机构,这种附属关系容易导致政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公共性难以得到发挥,使得高等教育出现官僚化现象,导致高等教育缺乏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在公共治理理论下,这种附属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构建起一套权利与义务共生、多元化治理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调整高等教治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2]。另外,公共治理理论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学生接受管理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学生服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主体地位却长期得不到体现,而在公共治理理论下,这种教育管理更加能够协调多方主体之间的需求和利益关系。

\

 
三 公共治理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推动

(一)帮助高校进行角色定位,实现教育管理的自主权


通过公共治理理论对高校教育进行管理改革,有利于打破政府主导的单一化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在进行教务教学决策时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权。通过减少政府对高校教育的行为干涉,不仅避免了政府“管得宽”引起的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等,而且还有利于服务型政府机构的创建,提升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的职能是帮助高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高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公共治理理论下,高校的招生、招聘、课程安排以及专业设置等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均能实现高校自主决定,民主参与的模式有利于高校的决策的过程中综合考量多方的意见,保障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效率,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公共治理理论下,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包含了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组织等,在主体间进行协商交流后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决策,能够将主体的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保障各方利益和诉求得到保障。这种治理模式下能够减少主体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降低资源浪费,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功能互补,结合现代化智力模式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智力实现双向良性互动。将高校教育管理去行政化,降低了管理成本,保障高校有充足的精力去抓教学质量,实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三)帮助高等教育实现价值回归

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性,其中,发挥人的价值、实现真理的传播、培养人的人格等,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我国公共治理中的重要地位。长久以来由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社会价值逐渐倒退。在公共治理理论下,让高等教育向理性价值回归,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另外,高等教育管理中华应用多元化治理,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健全的管理机制,维持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健康运行,让高等教育实现均等化,真正提升教育的公平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秩序性[3]。高等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体现了其教育价值,才能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四 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一)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管理意识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情况来看,个别高校管理中出现了官僚化的倾向。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逐渐膨胀,行政人员的编制比教职人员核定的编制更多,这就容易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中行政和科研工作失衡。行政人员占有高等教育中的主要资源,当这部分人员享受了过多的资源时容易打击高校科研的积极性。因此,推进公共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得以应用,首先就需要打破传统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倾向”现象,解放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自主权,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管理意识,提高高等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进程,鼓励更多的高等教育主体参与到这种管理改革事业中来。例如山东财经大学在去行政化方面就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不断完善学校人事制度,加快人事改革,同时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来为学校去行政化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二)加快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在打破了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后,财务独立就成为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要想解决这个瓶颈,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高等教育市场化增强了高校的活力与竞争力,同时也使高校更加社会化,形成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互利式的产学关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如果过度市场化或者完全市场导向,就会导致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不符[4]。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着眼于追求质量效益,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治理机制可以保障优良的教育质量。例如,建立并完善主体参与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问责机制等常见的教育管理机制,保障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顺利推进。完善系统的治理机制能够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目标。

\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管理转型成为迫切的需要。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往往扮演了主导角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过渡以来政府的治理和资金支持,严重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支持下,积极调动起多方利益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自主经营”的管理定位,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思蒙.公共治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推动[J].江苏高教,2017(07):33-35.
[2]郑会娟,王向东.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03):41-43.
[3]李恒,胡小梅,王小绪.公共治理视角下高等教育政府管理职能转移与承接路径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28-132.
[4]吴岩.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与“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14-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