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不良心理及对策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1:56: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的自身特点、面临的实际情况,造成他们一些常见的不良心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可通过实施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增进学生就业机会、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激励、树立可比性榜样激发学生信心等对策,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不良心理;对策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匡玲.高职院校学生常见不良心理及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9):143-144.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培养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职责。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深刻影响着其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未来岗位的胜任,应得到高度重视。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不良心理,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非常必要。

一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不良心理及原因分析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存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文化基础弱、自控能力低等特点,并面临着社会歧视、就业相对困难等实际情况。这也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一些常见的不良心理。

(一)自卑心理

目前,我国近3000万职业教育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很多学生难以得到精心培养,从而在成绩上处于劣势,只能选择录取分数相对低的高职院校。经济上的贫困、社会资源的匮乏、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些学生对周围人的态度极其敏感,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缺乏独自面对和解决的勇气;有些学生怯于与他人同台竞争,无法向外界充分展示自己,尤其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竞争时,这种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强烈。

\

 
(二)迷茫心理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都是“0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决定未来人生走向,大多是由家长作主。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只是以好就业、待遇高作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感到迷茫。此外,部分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一味随大流,在实习、就业等选择上,只将目光聚焦于大中城市、大企业,不愿考虑到小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而此时再考虑升学,又发现基础差难以成功。对人生、对未来感到迷茫。

(三)厌学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弱的状况更加明显,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心理。有些学生文化基础弱,一旦上课听不懂,就自暴自弃,不会的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索性彻底放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放任自己一味游戏、玩耍;有些学生没有及时转换学习方法,过于依赖老师的课堂讲授,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体验不到学习乐趣和成就感;有些学生内心浮躁,心思没在学习上,只想着多做兼职多挣钱。

(四)逃避心理

高校扩招以及科技发展,让高职院校学生感到就业越来越困难。他们不仅要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竞争一席之位,还要面临许多一线生产岗位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岗位大幅缩减。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成为严峻考验,甚至一毕业即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这也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生思想十分忧虑,觉得凭自己的学历、能力无法有好的出路,对未来感到恐惧、悲观,进而产生逃避心理。整日沉溺于网络、打游戏或追剧,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

(五)焦虑心理

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要依靠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他们希望自己能尽快有好的收入,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但未来就业的岗位,收入难以短时间提升,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尤其当他们看到他人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更高的收入时,羡慕、失落等情绪,又往往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焦虑。一些家长也对孩子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无形中施加压力,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二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不良心理的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不良心理,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从社会的角度,要改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长期以来,一些社会成员对高职院校学生抱有偏见,将其作为成绩差、素质低的代名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的一线生产岗位,很多人也看不起,觉得“低人一等”。政府应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角度,将职业教育真正提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的地位,大力宣传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地位,让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家庭对其身份、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认同和自信。

从家庭的角度,在专业和就业岗位等选择上,家长既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导孩子,也要尊重其意愿。既要考虑收入等现实因素,更要考虑其是否喜欢与擅长。家长要持续关注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心理状态,及时引导,避免出现从紧张高中生活中突然“松绑”的自我放纵,和在人生新阶段缺乏目标的迷茫。要鼓励孩子多与自己比,少和他人比,沉下心来学习,以过硬技能在社会立身。

学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去除学生的不良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更应发挥主导作用。除高校普遍运用的心理咨询服务之外,笔者有如下方面的思考。

一是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工作。开设专业认知课程,让学生入学伊始,就对专业和岗位有一定了解,尽早树立目标,进行职业规划。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针对学生理论知识薄弱,但未来岗位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特点,压缩理论课程、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大力培养实践能力。增强思政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辩证看待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比的优劣势,客观评价自我。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如指导学生通过职业规划生涯展示、面试模拟、简历大赛等多种活动体验职场竞争,掌握求职技巧,增强抗挫能力。

二是重视校企合作,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的许多不良心理,都缘于就业压力和对未来岗位的不自信。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加深学生对行业、企业、未来岗位的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从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情况研究,校企合作定向班、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因为有更多地上企业课程、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活动、与企业人员深入接触的机会,且就业去向已明朗不再有失业的担忧,较之普通班学生,他们不仅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总体表现更为优秀,且对未来更有目标、更为自信。部分学生坦言,随着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发现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在这方面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表现更好,从而激发了自信心。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掌握更多调动与激励学生的教学方法。新时代的大学教师,要善于通过留心观察、问卷调查或谈心等方式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提供表现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而对于学生的弱势,应该善于鼓励,避免责罚。对于学生表现的惧学、厌学,要深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决学习实际困难。要有意教授一些学习策略,比如复述、联想、笔记、列提纲等记忆、组织策略。针对学生自控能力弱的特点,要督促其制定计划,及时预习、复习,并加强检查,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多研究、采取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等。

四是运用优秀典型,鼓励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高职院校学生,性格、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院校要根据此特点,采取优秀校友经验分享会、典型案例学习讨论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高职生也有逆袭成教授的,专科生也有带领硕士、博士生创业成功的。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瞄准目标,不懈努力,追求卓越,在某一领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此外,也要树立这样的典型——像颗螺丝钉样坚守普通岗位,看似默默无闻,但将技能练到炉火纯青,同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将有助于学生去除浮躁与焦虑心理,踏踏实实从眼前做起、从基础学起。

\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未来岗位的胜任。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尤其要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帮助他们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树立职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张新会.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策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2):50-52.
[2]毕红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29(03):78-80.
[3]谢丽萍,谭新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和谐心理环境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6):117-1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