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代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晶,目前西方有很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在学徒制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践;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刘青华.“现代学徒制”建设实践与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0):13-14.
一 传统学徒制的特征与局限
(一)以技艺水平论高低
以往传统的学徒制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师傅通过对学徒的技艺水平的高低进行考核,而评价的标准,是看学徒对于技艺的掌握情况、工艺的复杂程度、耗时费工程度、制度程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而这样的评价标准太过于主观化,并没有将学徒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列入考核之中。
(二)培养周期过长
以往传统的学徒制,师傅带着学徒学习的过程,其学习内容严重的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甚至有部分的师傅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标准,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最终导致学徒的培养周期过长、产出效率低等问题[1]。
(三)现场样式与动手练习
在以往传统的学徒制度中,学徒往往都会在师傅的亲自指导下,让学徒进行实践操作,但大多部分所教学的内容都是一些显性的技能和知识,而那些非语言描述就能够传达的知识,如眼光、技巧、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就只能通过师傅在展示的过程中,学徒自己去意会、去觉察。这些默会知识难以进行传承和传播。
二 现代学徒制实践问题分析
(一)校企共育的实践缺乏规范机制
在校企共育层面,主要关注双方在现代学徒制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是否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在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实施的方式亟待完善。学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校企协同育人的要求充分的考虑进去。学徒的在校期间,课程体系必须要充分的体现出学徒的成长逻辑,在课程的实施方式方面,也要实行校企轮转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分离。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在学徒实践的过程当中,有部分的院校完全的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进行分离,将企业课程和院校课程进行分离、将院校的授课与企业教学进行分离,这样就知道导院校的理论教学无法很好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次,校企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时,需要对有限的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对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方案的详细分析,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贴合实际而不是盲目的为了学徒制而学徒制,过分的强调学徒在其实践岗位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徒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累计,最终导致课时比例失调。
(二)政府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需要进一步的增强保护措施
继教育部过后,我国的财政部门、人社部门都相继发文关于现代学图纸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之后,如何有效的将这两大政策文件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为学徒制的培养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个别的政府部门也能够成为学徒制的试点单位。但是结合财政部门与人社部门所颁发的相关文件内容,不仅针对技工学校,同时也是针对企业的在职员工[2]。
(三)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还并没有出台国家层面有关学徒制的法律法规,部分十分重要的法律关系还无法得到有效的确认。例如现代学徒制当中的学徒的法律身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国家所颁布的劳动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所有的用人单位使用未满十六岁的人员,而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年满十六周岁,那么用人单位将禁止使用,导致现代学徒制教学从无谈起。二是在1996年国家所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规定行业企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三是目前我国的法律和政策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掉企业学院的学籍等问题,导致企业员工的学生和学徒的身份都无法实现。四是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到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积极性较低,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保证企业获得税收减免、财政不跌等经济利益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证,企业配合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在目前很多企业看来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四)现代学徒制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从实施的现状与效果来看,企业不积极学校热情高涨的合作局面是当前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企业不积极的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除了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证,现代学徒制内涵的建设能力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积极性。根据相关的问卷调查可知,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并且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的参与比重较少,目前高职院校有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时段和教学组织的方式上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只不过是把原来的校企“订单”进行了升级,而不是运用现代学徒制来全面的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还需要加强校企的合作关系,制订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现代学徒制实践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徒的权益保障,打通导师的晋升渠道
目前许多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已经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有效的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以英国为例,在英国现代学徒制中,对学徒的身份的确定有相关的规定和保障要求,但我国青少年法中有明文规定年满十八周岁才算成年,目前我国许多的高职生尚未满十八周岁,因此企业无法与这部分的学徒签订正式的合同,但为了能够保证学徒的基本权益,实践单位可以与学习、学徒、家长、企业这四方签订培养协议,在学生的学徒期间给予基本权益保障,并将培养协议与用工协议将结合,让学生在学徒期满后正是成为员工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相比较德国企业师傅的严格考评标准,我国对企业师傅的选拨方面上,其选拨的条件过于空洞,并没有任何的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拨制度,完善制度考核体系,对企业师傅的选拨应从严把控[3]。
(二)加强企业“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傅带着学徒进行学习是现代学徒制最为显著的特点,但目前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当中,有部分的企业的导师人数以及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加强企业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首先,需要建立优秀的企业导师培训机制,定期的选拨企业优秀人才进行导师培训。其次,建立企业导师优化机制,定期的对企业导师进行考核,将不部分没有达到标准的导师刷下,然后选拨新的有能力的企业导师进去企业导师队伍。学校导师对于也应与企业导师队伍一样,把真正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导师队伍中[4]。
(三)加强院校内涵建设能力,提升企业人才培养参与度
现代学徒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完全取决于院校内涵建设能力的高低以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比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只有校企高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目前加强院校内涵建设能力需要做好以及几点;首先,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企业师傅指导学生的时间以及学生参与时间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岗位技能培养。其次,选择合适的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充分把企业资源优势与院校教育优势结合起来并发挥,除此之外,校企联合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标准、制定学业考核评价,真正的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目标。
四结语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实行现代学徒制并有一点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国政府、企业、行业以及院校都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发展规律,并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扶持、法律法规来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能力,使国内各个行业企业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现代学徒教学当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琦.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1):14-17.
[2]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首届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交流研讨会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5-9.
[3]罗元.“现代学徒制”建设实践与对策思考——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6(4):1-3.
[4]季荣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49-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