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浙江省首批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坚持高职教育与企业相结合,增强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在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定位
本文引用格式:李豪英.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13-14+23.
现代学徒制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倡导。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深化生产、教学一体化,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新方式。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新方式过程中,主要适用于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意味着我国开启了对“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起点。从1980年,提出高职教育到现在,经过四十年岁月的考验,高职教育开始了大踏步前进。作为我们传统的服装产业,大环境下经济快速增长,人工成本也迅速增长,导致发达国家的密集型服装加工业逐渐由中国向东南亚迁移,这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高职院校教育方向应和行业相联系,这就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应顺应时代需求,实行自身的改革,对人才需重新定位培养。
只有深入了解现代学徒制与过去传统学徒制的区别,才能够使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能够更准确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乘着改革的东风,顺势而上。那么具体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什么区别?首先,从本质上来说,传统的学徒制是徒弟跟着师傅学习单纯的技艺技术。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学校联合企业培养,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注重理论教育,共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往往也会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产生改变。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从纯粹的理论经验或理论学习到工学的交替培养和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可以更加全面和严谨的考查学生专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特点,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两重性。其一为“高等性”,其二为“职业性”。中国毋庸置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业王国,服装行业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就势必造成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态。而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高技术人才。这就引发了关于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合理定位的思考。结合近年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积累,往年的毕业学生回校交流和相关对接企业的探讨,人才培养定位慢慢显现:学校在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时,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在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时应聘请专业人士,基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大趋势,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 深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预先做好人才规划,不浪费资源
提前做好人才规划。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是引发学校周期性人才规划外动态调整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而言,人才市场的变化可以作为其人才规划动态调整的参考因素,专业必须面向更长远的未来考虑人才培养策略,必须仔细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尽可能精确的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率先搞好人才规划工作,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
(二)在实践中造就高素质人才
有的管理者可能会说:那么多企业都仅仅对员工进行了很少的培训,不是仍然运转着吗?员工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企业不是也很好的生存着吗?那么为什么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学校进行学徒制人才培养吗?其实,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允许其系统内存在“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严格地把员工全部同化为“具有相同能力水平的员工”。即使这些员工跟不上生产进度,导致生产环节必须通过缓冲库存继续生产,但是企业上下却并不关心员工是否表现的足够优秀,生产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改善。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技术薄弱的员工永远都是在拖后腿,拖进程,这是一种病态的发展模式。而一个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是:企业提出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断维持和改善、建立高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企业推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专业主要以造就思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掌握时装设计,服装制版和服装营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分为三点。一是素质:①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方能屹立不倒。②培养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③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和人文素质。二是胆识:在学习中需有勇有谋,正确把握方向,积极耕耘。三是能力:即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以使公司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为嘉兴市现代学徒制教育首批试点单位,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围绕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服务,以行业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参考依据,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使命,联合校企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共同贯彻基于产学研共同体的“学训一体、实岗轮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校和企业交替上岗、分时间分阶段,分模块、分内容交叉融合的渐进式培养方式。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通识理论课,在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学习时间安排一周,学生在一周内分时参观专业学徒制培养合作企业,为后期的选择企业学习做好铺垫;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工学交替,通识理论课仍在校内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款式设计、女装项目设计、女装制版与工艺和岗前实训等课程安排在企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第3、4学期仍采用学习工作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一些通识课,而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均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第5、6学期学生入岗位综合实习,包括企业轮岗和岗位轮岗,主要由企业师傅负责教学。
三“学训一体、实岗轮换”形势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成效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校企一体化,生产教学一体化,教师与学徒的融合。探索以“学习训练,学校企业轮换”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共同培养人才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成果喜人。在现代学徒制试行期间,荣获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和省级多项奖项。学生授权专利30多项,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才对于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过三年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步明显。在思想和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深受企业欢迎。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在毕业后留岗,减少了以前的磨合期及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更能够留住人才,而学生对自己、对企业也更有信心。
四 存在的不足
(一)部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还不是很高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和落实,应对配合度高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政策福利优惠。还应为推广落实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要积极推广利好制度,对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进行保护。
(二)现代学徒制社会参与度不高
包括部分学生、家长、社会不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含义,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学生和家长在进校之前极大程度上是没有听说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无法理解在校上课学习期间还要去企业里实习工作,往往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做法,同时家长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要去企业吃苦受累,学生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愿意去企业里做基层的工作。
(三)教学模式单一,人才输出单一化
目前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偏向传统,不够与时俱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导向应定为“以符合企业要求为要求”,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要积极组织教师队伍对校内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对实践模式进行指导。结合校内校外的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接受多元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合适的岗位进行现代学徒制教育。
五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具有了特殊性:一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接受学校制度的约束;二是企业的学徒,既需要服从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也需要和社会人士进行接触。学生也有两个不同的学习场所:一是学校,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二是企业,以学习实践技能为主。因此,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引进现代学徒制不仅从源头上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高效率合作,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生和在企业的学徒身份无缝转换。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定位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更能够双向作用,相互提高。用哲学因果联系来说就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促进实践能力,而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又能促进理论知识的强化和吸收。这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训一体、实岗轮换”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才输出的质量,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投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从根本上拉近了校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在保证为企业以及市场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能够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曼琳,何婵,曾霞.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8):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