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德育功能,不管是西方的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都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探究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内容以及实现路径,重视高校音乐教育内涵的德育功能,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与综合素质。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以期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劳丹,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91):267–269.
一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高校音乐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以及道德内涵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可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使得学生拥有更加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应该开设必修或必选的音乐课程,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在音乐学习中内修自身的道德品质。现阶段,我国已将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音乐自身的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教育和其他类型的学科教育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德育功能。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美,动听优美的音乐常常可以令人心旷神怡,直击每个人的心灵,利用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响审美因素的反应。在音乐教育中,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音乐欣赏、歌唱、器乐等形式被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认识、理解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与其他说教型教学的学科相比,它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并可以进行主观情感方面的审美体验,进而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世界之美、追求之美、生命之美。音乐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
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不但重视内容的艺术性,而且更重视内容的思想性。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展现的大都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那些激昂的旋律、质朴的风格、感人的情节塑造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音乐画面与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都有着激励、鼓舞的作用,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在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作品,富含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了学生报效祖国的志向。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历史革命歌曲以及爱国主义歌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这些歌曲进行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心灵的净化以及对爱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民族责任感与优秀品格的形成。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面对这一弊端,我们应该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一种求变的意识、怀疑的精神、积极发现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而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通常体现的是一种多义的、朦胧的东西,在对音乐进行学习、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让学生创作新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让学生背唱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在整个音乐教育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理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打开自然、社会等科学大门的钥匙,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团结协作的风格
从音乐的出现与发展来看,音乐是在人声相互结合、交织的基础上从情感表现的需要出发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合唱是音乐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唱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它可以充分利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优势,通过在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变化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音色、音域、音量三要素在音乐协调中缺一不可,所以在一场合唱或合奏中每个成员要紧密配合,此时音乐最重要的便是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注重团结与协调,而不能出现“英雄主义”或“个人主义”。在音乐的集体演出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尊重、宽容理解、紧密合作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常便会形成他们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在团结协作中顺利完成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
(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行
音乐学习需要刻苦的精神与过人的毅力,它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要想在音乐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枯燥的机械性重复练习。另外,音乐又是一门艺术,只是靠刻苦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练习成果还需要通过舞台向观众进行展示,因此学生还要有上台表演的自信。舞台表演要想取得成功,表演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具备强大自信心去面对台下的观众。所以,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发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表现。利用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与顽强毅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 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普遍重技艺培养,轻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的选修课、专业课都缺乏德育教育的功能,仅仅靠专门的思政教育课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另外,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自己只要教好专业课就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重技艺培养,教学内容只是音乐欣赏、器乐学习、发声练习等,很少有德育教育的内容。另外,音乐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上课仅仅为了顺利获得学分,应付老师点名,也给教师在可是关注德育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长此以往,高校的音乐教育难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学生也变得情趣低下、思想贫乏,对音乐文化缺失创新、交流与鉴赏能力。
(二)高校对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方法认识片面
高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水平,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化素质。但一些德育工作者却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缺乏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另外,一些高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陷入了极端,要么盲目对非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化教学,要么极端德育化,上课就是带领学生唱红歌、欣赏名曲名作。长此以往,高校音乐教育停滞不前,更无法发挥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方法上,教师缺乏对音乐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的认识,仅仅从音乐教育发展史、教材教法入手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完全与德育功能脱离,无法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优秀的思想品德。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娱乐化倾向较为严重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协调,主导课程为西洋音乐,而红色歌曲、民族音乐的占比非常小。这就很难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音乐学习来感受民族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高校音乐教育的娱乐化倾向较为严重,在音乐欣赏课中流行歌曲成为主要内容,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格调不高的歌曲走进了课堂。有的高校音乐课堂只是让学生听歌、唱歌,美其名曰带领学生享受课堂,但是内容单调,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觉悟都无法得到提高,仅有娱乐性而难以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四)高校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存在较为片面的认识
一些高校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存在较为片面的认识,认为音乐教育只有德育的功能,并将全部教学内容围绕德育开展。这一认识对于强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通过音乐作品来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打造学生的完美个性,构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更深层次地去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协调与稳定[1]。因此,高校应对音乐教育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尊重音乐教育特殊规律基础上,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
三 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当前有很多高校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听听歌、唱唱歌,并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与审美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很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由于面对的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所以授课内容主要是音乐赏析,但是音乐赏析课大都停留在“赏”的阶段,很多学生是没有能力去评析音乐的。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应该更新音乐教育理念,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比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些音乐理念都是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的,值得高校进行应用、推广。在高校更新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认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提高音乐教师素养,推进音乐教育创新
音乐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要抓住机遇,推进音乐教育的创新,提升自身的素养。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音乐教师首先就要具备高水平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音乐教师要时刻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时俱进,通过创新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道德素养。虽然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但是其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始终立足于音乐本身,通过开展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充分将德育功能融入音乐教育中。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感悟与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挖掘音乐中内含的高尚品德、先进思想,在这一思考与发现过程中得到思想道德上的陶冶。
(三)调整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普及音乐教育
在很多高校中,音乐教育并不是必修科目,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可以把音乐学科作为一门必须科目,促进其德育功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一做法不但可以让学生转变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看法,而且还能加强师生对音乐学科的重视,从而更好地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修养。有研究表明,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合唱这一形式,更能起到德育教育的功效。合唱这一演唱形式需要的是所有参与人员的团结协作,要求每个人必须紧跟音乐伴奏与指挥进行演唱。如果把这一演唱形式设置为一个重要训练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
(四)音乐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音乐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坚持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对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加以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坚持现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选择音乐作品既要看到作品的德育功能,又要兼顾作品的艺术性,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最后要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不仅要具有教育性,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保证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习得一定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在音乐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上三点,丰富教学内容,坚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使音乐教育在知识、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顾兴立.音乐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8,5(15):301–304.
[2]袁泉.论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4(31):201–202.
[3]张业华.高校的音乐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9):117–118.
[4]陈晓翔.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如何走向纵深[J].教育现代化,2016,6(35):156–158.
[5]史坤,李历.新时代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J].北方音乐,2018,38(12):128–129.
[6]卞春泉.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2(1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