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舞蹈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舞蹈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能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配合舞蹈实践课等作用。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本文分析中国舞蹈史的教学现状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的舞蹈史教学进行了大胆革新与尝试。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中国舞蹈史;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丁晨奕.高校舞蹈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91):274–275.
中国舞蹈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百四十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舞蹈专业,而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舞蹈史类课程。但是中国舞蹈史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舞蹈史包含了中国古代舞蹈史和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两大部分内容,在一个学期完成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使得原有的教学计划变得紧张与繁重。与此同时,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此外,单一的课程考核评价导致不能全面、合理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中国舞蹈史课程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一 集宏观、微观、纵向、横向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中国舞蹈史是一门研究和分析中国舞蹈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的课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以中国朝代更迭为划分依据来分配教学内容。课程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舞蹈、夏商周三代舞蹈、汉代舞蹈、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隋唐时期舞蹈、宋元时期舞蹈和明清时期舞蹈、中国近现代舞蹈和中国当代舞蹈等九个部分。按朝代的时间顺序授课,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舞蹈文化历史脉络,可以保证知识的有序性。但按朝代顺序分配教学内容的方式破坏了那些具有同一形态或性质的舞蹈文化的整体性。比如袖舞是中国舞蹈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周代至清朝的每个时代里几乎都能看到袖舞飘逸灵动的身影。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同朝代的袖舞风格各异,形式不断变化、内容日益丰富。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的限制,将不同时期的袖舞整合为一个主题单元,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以朝代更迭为划分依据的教学章节完成后,再辅以若干主题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经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架构起知识网络。这种集宏观、微观、纵向、横向为一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多方面、多维度的理解。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动作为媒介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它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直观性、动作性等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更多的是训练肢体,在课堂中习惯了活泼、开放的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模式。而中国舞蹈史的学习内容基本以抽象单调、理论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为主,所以学生容易感到沉闷,往往提不起兴趣。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能指导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习舞蹈史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舞蹈文化,掌握中国舞蹈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审美特征及舞蹈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表演、编创舞蹈时能够“有据可依”,为学生更好地分析、学习、编创作品打下理论基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配合
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将中国舞蹈史这门理论课程与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等实践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找到舞蹈的历史依据,在实践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舞姿动作背后历史渊源的理解。同样,还可以在舞蹈史课堂中从舞俑塑像、舞蹈壁画中获取创作灵感、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继而在编导课上以这些石刻、雕塑、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为素材,指导学生进行舞蹈编创。如此一来,理论课程有了实践课程的辅助,能够学以致用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课有了理论课的指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课堂中引入实践环节
教师要想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拆分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这里我们以《中国舞蹈史》第三章汉代舞蹈中的汉代盘鼓舞为例。
在导入环节,播放舞蹈视频《相和歌》片段,并通过问题“这段舞蹈具有什么特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从形式与动作两个方面分析汉代盘鼓舞。
在新课环节的第一部分,首先总结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盘鼓舞是“手舞长袖,足踏盘鼓”的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舞蹈。接着与学生互动,学生打击节奏,教师在鼓上踏出节奏,师生配合完成实践活动1。通过讲述汉代辞赋对盘鼓舞的描写,证明盘鼓舞具有合着音乐载歌载舞的特征,教师边歌边舞展示完成实践活动2。第一部分以2个实践活动配合理论讲述,形象生动地汉代盘鼓舞的形式特征。
新课环节第二部分,首先展示“长虹贯日”“大靠半月”两个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盘鼓舞的动作特点,并结合大量的汉画像舞姿图片及古籍描写,有史有据地总结归纳盘鼓舞的动作特征,教师通过亲自展示舞 蹈动作对论点加以诠释和说明。
在课堂实践练习部分,首先让学生模仿PPT上的3个汉画像盘鼓舞舞姿造型,并将3个舞姿连接起来,启发学生找到其中的问题。老师经过理论讲述要将历史图片、出土文物、壁画石刻中的舞蹈形象转化为舞蹈动作甚至是连贯的舞句,需要仔细揣摩舞蹈形象并从中找到运动路线与连接方式,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形成符合汉代盘鼓舞文化气质的连接方式。接着教师示范展示如何将汉画像盘鼓舞舞姿转化为完整的舞句。最后布置课后小组作业,登录学习平台,以学习包中的汉画像舞蹈形象为素材,按照课上的练习方法,编排4个8拍的盘鼓舞舞段。
(三)教师应当兼备理论与实践能力
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曾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应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更应当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需要理论教师具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也要求实践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此才能在理论课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实践课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舞蹈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通过教研活动加强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教学交流外更应当注重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国舞蹈史这门课程采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占比30%~40%;期末成绩主要是理论考试卷面成绩,占比60%~70%。闭卷考试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程度,所以笔者认为一定程度的闭卷考试还是必要的。但闭卷考试仍存在许多弊端,这样的考核模式缺少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对书本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为了不挂科或取得好的分数甚至铤而走险在考场违纪作弊。这样不仅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看来,采用多元化考核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是势在必行的。
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中国舞蹈史课程考核多元化可以从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中国舞蹈史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及结果考核三部分,总分100分,60分及格。平时考核占比20%、过程考核占比40%、结果考核占40%,具体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目的见表1。
平时考核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程考核及时检测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灵活实施。期末考核检测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对中国舞蹈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舞蹈史作为舞蹈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重任。本文结合现阶段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对中国舞蹈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探索。中国舞蹈史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摸索,在教育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舞蹈史课程改革。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