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防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内在统一性,从意识形态、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上看,二者存在着很多共同性。并且,从国家颁布的文件政策、二者的发展现实情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思想基础的角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很多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性;必要性
本文引用格式: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5):256–258.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之也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局面、各种矛盾叠加的社会现象,多极化的生活空间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将面临更多的可能性,大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不难发现,我国高等院校中出现心理问题、有思想困惑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失控行为。这些危机背后反映出来大学生存在的不单纯是心理问题,而是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交织在一起的。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诸种教育活动。[2]从概念来看,二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
(一)二者同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都比较重视青年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了解,教育中都希望大学生能感受时代发展潮流,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让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二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思维、认知、情感、意志、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毫无疑问,这些相对于第一性的物质来说,同属于第二性的意识形态范畴。
(二)二者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开展教育采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教育。从学科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划分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二者均在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那些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使用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走出思想和心理误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三)二者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历史范畴……但是其培育人的根本出发点没有改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都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理各方面的全面发展。”[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仅是几门课程,亦不是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更不是为了培养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口号、教条的传播者,而是对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一种引导,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的一种引领,大学生远大理想,优良道德品质的一种塑造。同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是要治疗某一位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亦不仅是要大学生学习、背诵条条框框的心理学术语与知识,而是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良好的心态,能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起来不同,可二者皆是为了培养健康向上、身心和谐的大学生,实现“个体人”与“社会人”的有机统一。
(四)二者的指导思想是共同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大学中设立的必修课。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作用于大学生心理,该课程主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两大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一门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心理学),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这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人的工作,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若究其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最大,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而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必要性。
(一)国家颁布的文件提出了政策要求
国家党政部门的支持是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也不例外。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政策要求。
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专项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文)在第一条“总体要求”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重申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以上文件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定位,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实现途径、重要任务和手段。从国家颁布的文件政策上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校大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惑,进而产生各种困扰和矛盾时,这当中一方面存在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通常伴随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不管是人的思想活动还是心理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思想的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影响,而心理动向又受人的思想意识所支配、控制,从根本上说是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可以说,人们的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则会产生心理问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则需要人们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本诱因。根据我项课题2018年所做的调查研究来看,从总体上说,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呈现健康、积极且较为稳定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心理失衡的状况,如家庭经济的差异,导致自卑甚至嫉妒心理攀升;人际关系的不畅,导致内心焦虑,自闭心理产生;高考结束步入大学,缺乏理想信念,导致迷茫心理产生;适应环境能力差,导致逃避心理产生;就业压力大,导致焦虑心理产生;无法正确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导致极端心理产生等。这一方面固然与其心理素质不佳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良的原因,没有理想、缺少追求、看问题片面、价值观错位是及其重要的因素。并且,在我项课题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82.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非常有利。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只是就心理问题而谈心理问题,不能把工作仅仅停留在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挖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原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核心任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优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健全的心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世界、精神生活产生更为深远、更为有效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比较普遍,每所高校都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有心理咨询室,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从开设的课程讲,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单一,且仅开设一个学期,课程时间较短,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这样想在整个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指导作用是很难做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大都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并且专业术语多,理论深奥难懂,不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心理健康而谈心理健康,只能解决学生表层的心理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只治标不治本。
第二,从心理咨询室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有很多误解。最普遍的误解包括许多学生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同起来,一旦心理出现一点问题就会感到恐惧和迷茫。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自己应当做心理咨询,但是怕同学得知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所以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大学生是很少的。同时心理咨询一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地实现,不能较好地发挥预防和干预的功能。
相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具备很多优势。从开设时间上看,学生从步入大学伊始至大三都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五门课程,覆盖了思想、道德、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等各领域;从培养目标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二者的发展现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主动性、预防性、全面性的特点,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被动型、治疗性、单一性的弊端。在我项课题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95.8%的学生认为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当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如果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政治心理统领其他心理,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和实效性会更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的使命尤其艰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如果能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认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必将会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防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重大的贡献,也必将对世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2]梅宪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6.
[3]赖黎明,张机,余喜,等.马克思主义人论语青年健康人格[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31.
[4]丁军,刘爱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建国60年来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经验[J].教育与现代化,2010(01):72–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51.html